本书以绘本为载体,运用儿童哲学开展小学生命教育,是上海市三灶学校绘本阅读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成果。书中深入探讨了在小学阶段运用儿童哲学和绘本阅读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认知能力。通过对绘本的精心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本书展示了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促进其全面发展。
书中首先分析了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乡村学生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随后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课程来弥补这一不足。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如何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实施教学以及如何评价教学效果。
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示了绘本阅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专业成长,以及家校合作在促进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序一 儿童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退休后再就业,在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打点短工。上海市三灶学校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项目校,富士英老师是项目的学校专管员,遂因项目而结识。2024年12月,三灶学校主动申请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认证活动,其间有一堂担心与智慧:孩子眼中的哲学观摩课,源自校本课程以绘本为载体的儿童哲学生命化教育,力图展现学校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面的实践探索。校本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新国家课程方案的三类课程之一,已成为学校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因校制宜,或德或智或体,研发出与学校育人目标相匹配的校本课程,丰富国家课程,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林林总总,各显神通;而把哲学启蒙作为主题进行实践探索的学校却为数不多,故而引人注目。我饶有兴趣地旁听了整堂课,围绕情绪的认知、接纳和处理,孩子们很放松地以小组形式提问、讨论,既热闹又遵守规则;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儿童哲学课程,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三灶学校是一所远郊的普通农村学校,自2011年成为首批上海市新优质项目校以来,始终秉持文武兼修,启智尚美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绽放光彩。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征程中,学校敏锐地捕捉到儿童哲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将其引入校园,融入日常教学的肌理,为学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天地的智慧之门。这中间有金育宏校长和管理团队的行政大力支持,更得力于一个富有教育情怀、孜孜以求的教师团队,富士英老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的一门学科,那儿童就是天生的哲学家。差不多所有的娃娃最相同的一点就是对这个世界有无尽的为什么,好多时候能问得你脑壳发麻。但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教育的年限的增加而递减,为什么会越来越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更好地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需要家校社的共同努力,而学校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于是儿童哲学的课程开始进入学校,用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运用概念澄清、逻辑演绎等哲学方法引导儿童进行探究式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哲学并不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或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具有哲学特色的教育模式,或许也可以称为哲学家教育法。富老师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基于学校实际,以绘本为载体,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形成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成长生命的高峰生命的衰弱和生命的逝去五个课程主题,从哲学的角度感受人的一生,引领孩子们于思考中成长,在成长中思索。借绘本阅读之舟,载孩子们穿梭于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妙趣横生的故事间,真切触摸生命的温热,领略世界的广袤无垠;于班会课之舞台,巧妙运用儿童哲学之法,点燃孩子们的思辨之火,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与民主意识;在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引领孩子们直面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学会感恩、勇于担当、懂得珍惜;在全员导师制的大背景下,携手家长,以亲子绘本阅读为温情纽带,构筑家校共育的坚固桥梁,让孩子们在家庭的温馨港湾与学校的知识殿堂中,滋养天性,适时成长。
富士英老师深耕儿童哲学的课堂实践多年,积累甚厚。此前已有《依托儿童哲学绘本,开发生命化教育化班会课程的实践研究》《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且听且望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等多项研究成果,此次最新专著《儿童哲学:绘本阅读中心灵成长的探索与实践》,聚焦儿童哲学教育,尤其是儿童哲学绘本教育在该校的实践与探索,从绘本阅读的启蒙引导,到班会课上的创新实践;从生命教育的深度挖掘,到全员导师制下的家校共育桥梁搭建,翔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她在教学一线的所作所为所思:既有成功的经验介绍,也有对绘本遴选与课程本地化的优化调适、教学理念的深度转变及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与总结等方面的反思,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执着和努力令人动容。
当然,在当下落实双新要求的义务教育改革浪潮中,儿童哲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还是个很小众的项目,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和深化实践,个人觉得还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儿童哲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洋为中用;一是深入挖掘中国古近代的哲学智慧,古为今用,以更好地研究、理解和培养正确的儿童哲学观念,探究和形成更符合儿童心理的学校教育策略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我殷切希望三灶学校,尤其是富士英老师能在前些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更多的儿童和老师感受到儿童哲学绘本教育的独特魅力与非凡价值,汲取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与实践经验,开启个性成长的奇妙旅程,为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每一个生命皆能绽放华丽之光彩。
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杨杰
序二 儿童哲学:绘本阅读中心灵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21世纪,儿童哲学教育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教育场域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深度发展且日益影响中小学课堂的当下,儿童哲学的出场不仅能帮助儿童在算法逻辑主导的环境中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建立技术使用的伦理坐标系,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也能通过人为何存在等终极命题的思考,守护教育的人文温度。回眸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从理论译介到实践探索、从国际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蜕变,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本书《儿童哲学:绘本阅读中心灵成长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见证,它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儿童哲学教育的本土化经验,更通过丰富的案例与实证研究,为中国儿童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儿童哲学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1976年,台湾学者杨茂秀将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儿童哲学(P4C)引入中国台湾地区,并成立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开启了华语世界儿童哲学教育的先河。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大陆学者将这一理念引入昆明、上海等地的中小学,标志着儿童哲学在中国大陆的正式起步。早期探索以理论移植为主,通过翻译西方经典教材、举办教师培训和国际研讨会、开展国际互访等,逐步建立起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框架。进入21世纪,中国儿童哲学教育逐渐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其一是多元实践样态的构建,如刺激物从传统的哲学文本拓展至绘本、童话、成语、寓言、各学科的教科书等多元载体,集体教学和活动形式也从单一的圈谈走向与戏剧、游戏、运动会等相融合。其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渗透与当代改革需求的呼应,中国教育工作者主动将西方儿童哲学理论与本土哲学(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传统相结合,探索出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色彩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同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与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特别是审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其三是区域与国际对话机制的形成。中国本土已经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领域建立起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儿童哲学实践联盟,开展周期性、项目式、专题化的集体探索,并与欧美日澳韩等不同国家建立起常态的互动与交流机制,举办儿童哲学的教育创新博览会、四季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国际研修、国际会议等活动,推动了东西方儿童哲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以心灵成长为核心,聚焦儿童哲学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亮点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本书系统论证了绘本作为哲学教育载体的独特价值。通过分析《小威向前冲》《獾的礼物》等经典绘本的教学案例,作者提出了图文互文的教学策略:以图画激发直觉思维,以文字引导逻辑推理,使儿童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进入哲学思辨。如在生命起源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小威向前冲》的绘本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偶然性与独特性,将生物学知识与存在主义哲学巧妙融合,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启蒙。同时,生命教育是本书的重要主题。作者突破传统生命教育的知识传授模式,将哲学思辨融入生死观、责任意识的培养。如通过《爷爷变成了幽灵》的绘本讨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与生命的延续性,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创造价值。这种哲学化的生命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更培养了其审辨性思维与人文关怀。
本书还创造性地提出颇具实效的家校共育机制。通过亲子共读、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作者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区支持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上海三灶学校通过家长微课堂,邀请家长担任哲学导师,结合自身职业与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案例,使哲学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此外,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本书倡导以哲学对话促进文化理解。通过分析《花婆婆》《我爸爸》等跨文化绘本的教学实践,作者提出批判性包容的教育理念: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引导学生对不同价值观进行理性反思。如在友谊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中西方绘本中的友谊观,组织学生辩论忠诚与原则的边界,培养其跨文化思辨能力。还要指出的是,本书突破传统讲授模式,提出问题链驱动图像化思维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如在公平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分蛋糕的情境模拟,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平衡个体差异与平等原则等问题,形成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使哲学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激活。
总之,儿童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为儿童打开一扇思考的窗,使其在追问与对话中触摸世界的本质,建构精神的家园。本书通过对中国本土实践的深度剖析,不仅验证了儿童哲学教育的可行性,更彰显了其在培养高阶思维、人文素养与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儿童哲学教育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扎根传统文化土壤,汲取全球智慧,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教育范式,并为世界儿童哲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东方智慧。正如书中所言:哲学的种子,终将在儿童心中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