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一生关注教育问题。从最初在小学执教,到在纽约大学设立媒介环境学专业,培养出一批著名的传播学者,作为教育家的波兹曼不断思考着教育的本质与方法,在其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致力于培养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理论。这些思考的结晶就是《教育何用》。
在本书中,波兹曼针对美国教育系统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指出美国教育出现危机的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沉迷于教育的技术方法,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与目的。作者批判了几种流行的叙事,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分离主义;同时揭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对民主、团结、多样性、批判性等人文主义价值的认同。
1、本书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媒介与传播理论学者,媒介环境学派的创立者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精神领袖,地位仅次于麦克卢汉。其代表作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对于技术崇拜、机器意识形态、浅薄娱乐文化的批判,不仅在传播学界,而且在广大普通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本书是波兹曼透彻反思教育问题的代表作。波兹曼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教育的本质与方法,以及童年与学习的意义有着深刻的思考。本书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总结,延续了他在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中提出的媒介技术批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系统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与批判。
3、追逐功利、沉迷消费、文化对立……比起审视文化与教育的现状、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当代教育工作者更加关心电脑、网络这些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而这种技术崇拜恰恰让整个教育系统深陷危机。波兹曼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全面揭示了当代教育的问题根源,在技术时代坚决捍卫人文主义价值,为迷失方向的教育指出正确的道路。对于当今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以及所有关切文化现状的人来说,波兹曼清晰严谨的讨论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前 言
我上一本完全以教育为主题的书是 1979 年出版的。现在回过头来再次讨论这个主题,并不是因为我的缺席让教育界有什么损失,而是因为我自己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我的职业生涯是从当小学教师开始的,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教育年轻人,很多令人感到烦恼和痛苦的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想,由此你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傻瓜。我知道教育(education)与学校教育(schooling)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没有多少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教育可能具有颠覆性,也可能具有保护性,但不管怎么样,这种活动肯定是受到限制的。学校教育要等到一定年龄才能开始,到一定年龄又不得不结束,而且其间还时不时因为暑假和节日不得不暂停。我们生病的时候学校会很仁慈地允许我们不去上学。年轻人感觉学校教育似乎没有尽头,但我们知道其实并非如此。真正没有尽头的是我们的教育,无论好坏,总之不让我们有片刻歇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贫穷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它无处不在,让人无法忽视,大多数情况下它教给人们什
么是无望,但并非总是如此。政治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大多数情况下它教给人们的恐怕是愤世嫉俗,但并非总是如此。电视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大多数情况下它教给人们的是消费主义,但并非总是如此。
正是这个并非总是如此让那些著书讨论学校教育的人还能保有一份浪漫主义者的情怀。他们的信念是,尽管文化本身教给人们的一些东西具有破坏性,但学校可以有所作为,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学校教育可以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人们可以看清当下,借鉴过往,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意味着,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可以教人如何创造生活,这与教人如何谋生大不相同。要追求这样的事业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政治家很少谈论它,我们的技术对它没有兴趣,我们的商业也对它不屑一顾。然而,这是最有分量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好好写一写。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在检索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观点时,我注意到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在讨论手段,很少讨论目的。我们的学校应该私有化吗?我们应该有全国性的评估标准吗?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计算机?我们可以怎样利用电视?我们应该如何教授阅读?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有的很有意思,有的则不然。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回避了学校为何存在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就好比我们的国家由技术人员组成,大家都醉心于钻研应该怎么做,却害怕或没有能力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稍稍改变一下对学校问题的定义从手段转向目的。end这个词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目的,二是终结。哪一个含义都可能适用于学校的未来,这取决于人们是否会严肃地讨论这个问题。我给本书起了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标题,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一个超验的高尚目标,学校教育必然会走向终结,而且越早终结越好。反之,如果有了高尚的目标,学校就会成为教育的核心机构,年轻人可以通过它找到继续自我教育的各种理由。
作者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教育家,媒介环境学的开创者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精神领袖,长期任教于纽约大学,担任文化与传播学系系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传播学、教育学、文化与技术批评。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代表作有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以及《教育何用》等。
译者 章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理论研究方向为文化翻译和翻译美学。译有《娱乐至死》《如何抑止女性写作》《应得的权利》《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19491975)》《重访美丽新世界》等作品。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神灵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章 那些失败的神灵
第三章 那些失败的新神灵
第四章 可能奏效的诸神
第二部分
第五章 地球飞船
第六章 堕落天使
第七章 美国实验
第八章 多样性法则
第九章 文字编织者/世界创造者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