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信念 信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线,深刻阐述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与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纪律以及组织原则的关系,为优秀大学生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国臣,男,1956年6月生,河南商水人。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21项,获省部级奖励12项,出版专著15部,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
序
第一章 理想、信念、信仰概述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一、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二、理想、信念、信仰的相互关系
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第二节 大学生要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一、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保证
三、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需要认识和把握的几个关系
第三节 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途径
一、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二、在实践锻炼中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三、在党性修养中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第二章 理想、信念、信仰与大学生党性修养
第一节 党性修养是优秀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保证
一、优秀大学生党性修养的内涵与特征
二、优秀大学生党性修养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党性修养是优秀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优秀大学生党性修养的内容
一、优秀大学生思想理论和政治修养
二、优秀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优良作风修养
三、优秀大学生组织纪律和科学文化修养
第三节 优秀大学生党性修养的途径
一、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增强党性观念
二、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在党内生活中加强党性修养
第三章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三、科学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之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优秀大学生应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塑造理想信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和维护党的性质
第一节 理想、信念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根本
一、理想、信念和信仰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人民性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集中概括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第五章 坚定理想信念,做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论者
第六章 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党的宗旨
第七章 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实践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八章 坚定理想信念,做遵规守纪的模范
第九章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第十章 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理想 信念 信仰》:
2.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弱化,理想、信念不坚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表现意识普遍增强,加上当代大学生中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过惯了安逸的生活,当学习、就业、人际交往、评先评优、申请入党等方面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悲观主义乘虚而入,头脑中原有的理想、信念以及信仰顷刻瓦解,有的学习不努力,追求过得去,缺课、逃课成家常便饭;政治上不求上进,集体活动不参加,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进而变为对享乐的追求;有的讲究高消费、摆阔气;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借债消费;有的片面强调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利,忽视集体、纪律以及责任和义务。他们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和情感,没有在逆境中健康成长的经历和能力,没有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在勤奋刻苦、克服困难和挫折中战胜自我而逐步实现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不被挫折所吓倒,培养坚强意志,提升自己的素质,才能使自己在挫折和逆境面前经受锻炼,接受考验,适应社会。因此,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是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有些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存在着多元性、易变性、盲从性以及功利主义。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也呈现多元性特点。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把其作为软指标、软任务,对课程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甚了解,导致理论功底浅、判断能力差,再加上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和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信仰缺乏科学的认知,坚定程度不高,经常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同时也导致信仰问题的盲从;有些学生对西方思潮的内容、本质了解不多,却跟风、从众,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有的学生对宗教的实质缺乏认识,受家庭信仰宗教的影响,也跟着长辈参加宗教活动。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出现的偏差,直接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在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如何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4.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等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和肯定,追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同个人发展、幸福、未来与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紧密联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受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价值判断尺度向“实用、利己、享乐”偏移,对一些政治现象、社会现象问题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关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在对事情本身的价值判断上,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贪图享受;有些学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对同学、对班集体、对社会冷漠,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有些同学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论文靠抄袭,诚信意识淡薄;还有些学生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撒谎、懒惰、骄横、行为举止粗俗,善恶标准失范、道德行为更趋于功利性和随意性。
(二)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养,都是影响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