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山西教育 从传统到现代》是关于清末民初山西教育(1840-1917)的一部专著。作为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内陆省份,山西的教育现代化是沿海先进省份的对立的“镜像”,由之,山西的教育现代化过程曲折且多面:它不仅仅受“欧风美雨”之哺育,还有它自身为适应现代化所做的“调适”。西北边疆史地的讲求,五台徐氏心学的讲求,杨深秀对今文经的膺服,王轩、杨笃对方志的整理和发展,都是对传统士子以时文为干禄的否定。山西大学堂的建立和发育,意味着现代教育制度最终在山西的确立。
周山仁,1973年出生,山西山阴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学术旨趣在近代教育史、近现代政治史、近代学术史等方面。
绪论
问题的提出
学术史的回顾
框架和思路
第1章 前近代化的山西教育资源
1.1 清代山西的传统制度
1.1.1 官方教育体制——府州县学及其功能
1.1.2 科举养成机构之书院与私塾
1.1.3 义学、社学等公益救助性教育机构的艰难运作
1.2 传统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
1.2.1 官学、廪饩与学田收入——传统教化制度与农业的关系
1.2.2 商业利息与书院经费、膏火——书院的科举教育与商业的影响
1.3 传统士子的权利、地位与生存条件
第2章 近代山西教育的自我调适——以古学书院复兴为例
2.1 传统的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
2.2 民间士子的古学复兴运动和令德堂的建立
2.3 由边缘走向中心的士绅:以近代书院经费管理权的变迁为例
第3章 山西新教育的进程
3.1 清末民初新学制在山西的确立和实践
3.2 新教育经费的筹措:农业社会中的教育现代化
3.3 学绅与山西近代教育
3.4 在科举与新式教育之间:新旧教育的冲突
第4章 山西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4.1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世纪初的山西大学
4.2 商人与山西近代教育:以常家为例
4.2.1 概念的澄清:“儒贾”或者“兼习儒贾”
4.2.2 常家的教育经济运作方式
4.2.3 常家的教育理念
4.2.4 由商向儒的转换
4.2.5 常家教育对山西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4.3 山西新教育与清末民初教育中心的北移
4.4 教会教育与山西新教育
4.4.1 天主教与基督教在晋省的传播
4.4.2 孔祥熙与铭贤学校
从各省学务岁入统计看清末的山西教育(代结语)
参考文献
《清末民初的山西教育 从传统到现代》:
当然这里的所谓“学”在士子的眼中无非是心性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即后来所谓之“中学”,在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缺少以科学为核心的西学,依靠所谓“尊德性”、“导问学”来应变时代,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近代山西商业由辉煌走向失败,时人认为与“多数商人之不学”有莫大关系,刘文炳归结到:“学商时原塾所学除写字及珠算外,至此毫无用处。商家所用之书信,自成一种,简陋表意,呕呀芜杂。晚清汇兑庄为与商人社会以德交际,亦颇注意于文,然未尝为当代运用之词令。商人失败此为一因。商人固非文盲,但少当代社会需要之人生观念。有识有学超乎群众者,则亦有之,然十九等于文肓。”此种分析不无道理。
最后,学校制度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官吏贪渎、教官清贫,也是传统教育制度衰落的重要原因。
学校、书院的教谕、山长,管理学田、膳田,为童生或生员提供廪饩、膏火,教谕、山长多为绅士身份,从中渔利不多。因为山西商业发达,所以各地多有依靠商业运营利息维持学校、书院运作的惯例,这些商业运营的管理者往往是礼房书吏、里甲长甚至地方长官等,他们和上面所说的教谕、山长共同构成了依附于廪生廪饩、士子书院膏火的食利集团。当然这里有一个界定,正常的教谕收入、礼房收入应算是合法收入。但学校、书院的膳田、商业运用制度,在清代缺少地方绅士参与监督的情况下,存在很大缺陷,依附集团往往喧宾夺主,汲取私利。
清代县制,县衙门办事机构有设吏、户、礼、兵、刑、工、仓库、承发等九房,几房书办承担一县具体事务。郭嵩焘谓清代弊政在于“胥吏”,就是指此类书办人物一县县令之合法养廉银仅仅年得40余两,赡养家口尚不足,而何以为九房书吏、五班衙役支费?衙门办事人员之收人多半为贪渎、陋规所得。一切行政事务,包括地丁括取,文庙修筑、书院兴建、学田收入等,书办都有插手,其中多有贪渎。学校祭奠、礼仪等活动,都通过礼房来负责。所谓“一切典礼,自师儒而承办,必由礼科谨备。”所以,《阳曲县志》将“学校教谕”编为“礼书”,盖礼房负责教化祭祀、经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