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其事业的规模与宏伟壮丽,超过同一时代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土族社会向庶民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贵族社会拥有开放和宽容的性格,不再看重家世阀阅,甚至不分民族血统,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被擢用,尤其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是大规模地采用高丽、突厥等外族人士,在盛唐的神州浩土之上,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有才华,都有出人头地之日!站在夜幕下大明宫的废墟之上,仰望夜空而长叹,这样开放而光明的时代是否一去而不复返?当我们沉浸在对唐朝的回忆中时,喧嚣逐渐沉寂,华光开始浮现,时钟开始倒转,消逝的过去即将开始上演……那些耀眼的金黄和雄壮的背影将再次归来。
《隋唐五代名门往事》:
杨玄感急于建功立业,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不能立竿见影,只有第三策方便上手。于是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
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当时,杨玄感的士卒多为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民夫,手执单刀柳盾,也没有弓箭铠甲。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在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把杨玄感的人马追上。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告终,但终究动摇了隋末渐趋腐败的统治,并且推助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火焰。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往关中。但是被人告发,被隋军抓住了。隋将派兵将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假意哀求隋兵在李密等犯人死后收埋他们。隋兵见此,以为他们已经绝望,便放松警惕,喝酒作乐。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酗酒大醉之时脱身逃走。李密仍然不放弃他的志向,想借某个势力做靠山继续对抗朝廷,于是先投平原义军首领郝孝德,郝孝德看他是个文弱书生,颇为轻视,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南走淮南,如此一再逃遁,投东郡义军首领翟(zhai)让。
翟让 翟让为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领袖,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人。曾任东郡法曹,犯法当斩,狱吏黄君汉知道他骁勇,认为他“可救生民之命”,便不顾个人安危,私自释放他。大业七年(611年)。翟让与同郡人徐世勣(即李勣)、单雄信起兵于瓦岗(今河南滑县南),参加起义的有故县吏邴元真、善于占卜的贾雄、翟让兄翟弘等人。翟让以贾雄为军师,邴元真为书记,徐世勋、单雄信为领兵将校。瓦岗军初期活动于东郡一带,后从徐世勣建议,分兵西上,进人大运河所经的郑、宋(今河南郑州、商丘一带)界,阻截往来的公私船舶,资给丰足,归附者日众,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大业十二年(616),李密参加瓦岗军,他设计袭斩了曾累败起义军的张须陀,次年,夺取兴洛仓,对瓦岗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洛仓张须陀 公元616年,李密加入瓦岗军。翟让素无大志,安于劫掠自奉,李密以项羽刘邦故事开导他以夺取天下为志。翟让出生草莽,性格粗率,一听李密的建议就予以接纳。李密就为他定下了首先攻取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由此,夺取洛口仓必将是李密成就大业的关键一步。
天下第一粮仓——隋代洛口仓 洛口粮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今郑州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隋大业二年(606年),在巩县东南兴建洛口仓,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3000个地窖,每窖藏粮8000担,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按此记载计算,洛口仓约可容纳粮食2400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沧海桑田,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但在巩义七里铺村的北岭上,尚存留着长一百多米、宽十余米的隋唐城墙,这可能就是隋唐洛口仓的遗址。
见瓦岗军逼近兴洛仓,隋炀帝马上派名将张须陀为当地驻军,镇压瓦岗军。翟让得知张须陀到来后,开始踌躇犹豫,因为此前他与张须陀曾交战多次,无一次获胜。李密见此,就对他说:“须陀勇而无谋,此前多次胜利,此正是骄兵悍将,可一战擒也。” 这是李密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翟让的部队不到5000人。李密先让翟让陈兵正面,然后自己带领1000伏兵埋伏在旁边的树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