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歌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闻一多作品集》分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其中诗歌部分包括《红烛》《死水》《真我集》及其他佚诗等120余首,散文部分包括《妇女解放问题》《最后一场讲演》《诗的格律》等50余篇,囊括了闻一多作品的精华,适合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阅读
在我国现代史上,闻一多那“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的形象,以及“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英雄气概,业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上的造诣,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些方面——《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研究中,“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作为一个优秀的爱国诗人,他的两部新诗集《红烛》和《死水》,在新诗史上矗立起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
一
作为一个诗人,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数量是并不多的,他只出版过两本完整的诗集:《红烛》和《死水》。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篇章。他写作新诗的时间,从1921年到1928年,也仅仅是八年(少数几篇诗,如《奇迹》《教授颂》《政治家》除外)。然而,在我国新诗史上,他却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正如胡乔木同志所说:“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找出像他这样联结着中国古代诗、西洋诗和中国现代各派诗的人,并不是容易的。”①
闻一多在现代诗坛上的这种独特地位,是怎样确立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他写过很多抒发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诗篇,他的这些诗比之同时代另一些诗人的作品,带有更突出、更炽热的爱国情感。所以朱自清说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①。后半句虽说得过头了些,但深沉地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而又那样真挚,富于创造力,的确是闻一多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二)在新诗形式的革新与探求方面,闻一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他善于吸取我国古典诗歌的格调韵律和西洋诗的音节,用洗练的白话,特别是尝试用口语写诗,并对新诗格律进行勇敢的探索和实践,把古今中外诗歌艺术的成功经验冶于一炉。他在新诗的形式上独树一帜,开一代诗风。以上两个方面,构成了闻一多诗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②,爱国主义的热忱像一条红线,或明或隐地贯穿在他的许多诗作中。
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唤醒了青年诗人蛰伏内心的爱国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五四时代我受到的思想影响是爱国的,民主的,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团结起来救国。”③正是在这种爱国思想的驱使下,为了寻求救国的途径,他背井离乡去美国留学。由于受过五四革命精神的熏陶,在美国,他很快就发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民主”的帷幕下那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事实,体味了种族歧视的苦楚,他在当时的一封家书里发泄了身受侮辱与贱视的愤恨:“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学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俟后年年底我归家度岁时当与家人围炉絮谈,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积愤……”④一个如此热爱祖国的诗人,在异国受到的歧视与凌侮越重,对祖国的思念也就越是强烈深沉。在这样的处境里,为了倾诉那被压抑的思想感情,他写了好些“出于至性至情”的爱国思乡诗。在闻一多留美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这一类诗篇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一股强大的感情洪流奔泻着,叩击着读者的心扉。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蕲水人。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他在新诗创作和古代文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丰富了我国的文化思想宝库,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拍案而起”,为民主而英勇奋斗、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赞颂。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
诗歌·红烛
红烛
李白之死
剑匣
西岸
雨夜
雪
睡者
黄昏
时间底教训
二月庐
印象
快乐
美与爱
诗人
风波
回顾
幻中之邂逅
志愿
失败
贡臣
游戏之祸
花儿开过了
十一年一月二日作
死
深夜底泪
青春
宇宙
国手
香篆
春寒
春之首章
春之末章
钟声
爱之神
谢罪以后
忏悔
黄鸟
艺术底忠臣
初夏一夜底印象
诗债
红荷之魂
别后
孤雁
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
火柴
玄思
我是一个流囚
寄怀实秋
晴朝
记忆
太阳吟
忆菊
秋色
秋深了
秋之末日
废园
小溪
稚松
烂果
色彩
梦者
红豆
诗歌·死水
口供
收回
“你指着太阳起誓”
什么梦?
大鼓师
狼狈
你莫怨我
你看
也许
忘掉她
泪雨
末日
死水
春光
黄昏
我要回来
夜歌
心跳
一个观念
发现
祈祷
一句话
荒村
罪过
天安门
飞毛腿
洗衣歌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诗歌·《真我集》及其他佚诗
读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
妹来了也作一首
雪片
朝日
忠告
率真
志愿
伤心
一个小囚犯
所见
南山诗
晚霁见月
醒呀
爱国的心
叫卖歌
纳履歌
答辩
相遇已成过去
奇迹
园内
渔阳曲
七子之歌
长城下之哀歌
笑
大暑
闺中曲
我是中国人
故乡
抱怨
鸟语
秦始皇帝
贡献
教授颂
散文
青岛
愈战愈强
画展
可怕的冷静
一个白日梦
五四断想
“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谨防汉奸合法化
最后一次的讲演
家族主义与民族主义
复古的空气
关于儒。道。土匪
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妇女解放问题
文学的历史动向
龙凤
人民的诗人一一屈原
新文艺和文学遗产
战后文艺的道路
《女神》之时代精神
诗的格律
艾青和田间
敬告落伍的诗家
《冬夜》评论
《女神》之地方色彩
泰果尔批评
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邓以蛰《诗与历史》题记
诗人的横蛮
论《悔与回》
谈商籁体
《烙印》序
《西南采风录》序
时代的鼓手一读田间的诗
新诗的前途
诗与批评
论文艺的民主问题
《三盘鼓》序
端节的历史教育
兽·人·鬼
附录:书信
致梁实秋、吴景超
致梁实秋
致吴景超
致梁实秋、吴景超
致梁实秋
致梁实秋
致梁实秋
致梁实秋
致吴景超、梁实秋
致梁实秋
致臧克家
《闻一多作品集》:
家族主义与民族主义
周初是我们历史的成年期,我们的文化也就在那时定型了。当时的社会组织是封建的,而封建的基础是家族,因此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便以家族主义为中心,一切制度,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等等,都是从这里产生的。与家族主义立于相反地位的一种文化势力,便是民族主义。这是我们历史上比较晚起的东西。在家族主义的支配势力之下,它的发展起初很迟钝,而且是断断续续的,直至最近五十年,因国际形势的刺激,才有显著的持续的进步。然而时代变得太快,目前这点民族意识的醒觉,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现在将三千年来家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两个势力发展的情形,作一粗略的检讨,这对于今后发展民族主义许是应有的认识。
上文已经说过,建立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家族制度。但封建制度的崩溃,也正由于它这基础。一个最强固的家族,是在它发展得不大不小的时候。太小固然不足以成为一个力量,太大则内部散漫,本身力量互相抵销,因此也不能成为一个坚强统一的有机体。封建的重心始终在中层的大夫阶级,理由便在此。重心在大夫,所以侯国与王朝必趋于削弱,以至制度本身完全解体。一方面封建制度下所谓国,既只是一群家的组合体,其重心在家而不在国,一方面国与国间的地理环境,既无十分难以打通的天然墙壁,而人文方面,尤其是文字的统一,处处都是妨碍任何一国发展其个别性的条件,因此在列国之间,类似民族主义的观念便无从产生。春秋时诚然喊过一度“尊王攘夷”的口号,但是那“夷”毕竟太容易“攘”了(有的还不待攘而自被同化),所以也没有逼出我们的民族主义来。我们一直在为一种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天下主义努力,那便是所谓“天下一家”的理想。到了秦汉,这理想果然实现了。就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精神看来,郡县只是抽掉了侯国的封建——一种阶层更简单,组织更统一,基础更稳固的封建制度,换言之,就是一种更彻底,更合理的家族主义的社会组织。汉人看清了这一点,索性就以治家之道治天下,而提倡孝,尊重儒术。这办法一直维持了二千余年,没有变过,可见它对于维持内部秩序相当有效。可惜的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不仅从内部发生,因而家族主义的作用也就有时而穷了。
自汉朝以孝行为选举人才的标准,渐渐造成汉末魏晋以来的门阀之风,于是家族主义更为发达。突然来临的五胡乱华的局面,不但没有刺激我们的民族主义,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家族主义。因为当时的人是用家族主义来消极的抵抗外患。所以门阀之风到了六朝反而更盛,如果当时侵入的异族讲了民族主义,一意要胡化中国,我们的家族主义未尝不可变质为民族主义。无奈那些胡人只是学华语,改汉姓,一味向慕汉化,人家既不讲民族主义,我们的民族主义自然也讲不起来。一方面我们自己想藉家族主义以抵抗异族,一方面异族也用釜底抽薪的手段,附和我们的家族主义,以图应付我们,于是家族主义便愈加发达,而民族意识便也愈加消沉。再加上当时内侵的异族本身,在种族方面万分复杂,更使民族主义无法讲起。结果到了天宝之乱,几乎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都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投降附逆了。一位“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人,便算作了不得的忠臣,那时代的忠的观念之缺乏,真叫人齿冷!这大概是历史上民族意识最消沉的一个时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