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冰心女士经典的散文作品,《小桔灯》处处体现着她的创作信仰——“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小姑娘,在父亲被抓、母亲病重的情况下,镇静、勇敢地承担了照顾妈妈的责任,她心地善良,不抱怨,不气馁,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亲手为客人做了一盏“小桔灯”,这盏小桔灯不仅照亮了客人上山的路,放在20世纪40年代的大背景下,
更开掘出了“人民正在热切盼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的深刻意义,小桔灯就是光明和希望的火种。母爱、童真、自然成了她创作的主旋律,大海、童年、亲人、孩子也反复出现在她的作品里,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使读者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这位“世纪老人”的文学创作,本书还收录了冰心女士多篇代表性的散文与小说,并按内容分辑选编。这些作品是对冰心女士“爱的哲学”的诠释。
有价值的阅读培养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质
文字是生命之魂,书籍是心灵之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品格塑造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培养青少年的品格、视野、心灵从阅读经典好书开始……
在书中相遇美好,与书籍为友,与大师对话,让读书成为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信仰。
新课标同步阅读。新课标同步阅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那些伟大的作品能挣脱时光的束缚,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阅读经典,让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震撼灵魂的爱心读本,“世纪老人”点燃的一盏心灯,温暖了世界,照亮了每一个心灵。
本套书在篇目选择上聘请了国内著名师范大学的师生和重点中小学语文教研组进行审定,内文经出版社专业编辑严格编校。并在保证作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比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7版以及图书编辑校对基本规范对原版中的标点符号、常见别字、异形词进行了规范。
内容完整收录、无删减,内容增量,文前设置了基本导读,文中的疑难处进行注释,让孩子在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无障碍阅读;文中不再进行主观引导,让阅读回归阅读,把想象力还给孩子!
我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
——冰心
人生如溪,是温柔的、执着的、睿智的。它聪颖灵秀穿山走石,怀着一颗奔向大海的热望之心,勇敢无畏地向前,最终归入宽容博纳的大海,以有限的生命去成就无限的宽广。冰心女士为人如是,为文更是如此。她的文字,温婉莹丽,清灵隽秀,淡淡的柔情之中,却自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冰心是她在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所用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净高洁”之意。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文化巨星,冰心是诗人,是散文家,是小说家,是儿童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的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心的作品。
作为冰心女士最经典的散文作品,《小桔灯》处处体现着她的创作信仰——“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小姑娘,在父亲被抓、母亲病重的情况下,镇静、勇敢地承担了照顾妈妈的责任,她心地善良,不抱怨,不气馁,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亲手为客人做了一盏“小桔灯”,这盏小桔灯不仅照亮了客人上山的路,放在20世纪40年代的大背景下,更开掘出了“人民正在热切盼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的深刻意义,小桔灯就是光明和希望的火种。
冰心女士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而又开明的家庭当中,父母恩爱和谐,对这唯一的女儿,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宠爱。三岁时,冰心跟随父亲迁到山东烟台,在这里度过了八年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在烟台的大海边,她开始读书,并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这些经历对冰心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成了她创作的主旋律,大海、童年、亲人、孩子也反复出现在她的作品里,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
为使读者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这位“世纪老人”的文学创作,本书还收录了冰心女士多篇代表性的散文与小说,并按内容分辑选编。这些作品是对冰心女士“爱的哲学”最好的诠释。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创作的主旋律。其代表作《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曾多次入选小学课本。小说《小桔灯》,诗歌《繁星》《春水》更成为永恒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第一辑 旧事回望
小桔灯
往事(一)
往事(二)
我的同班
我的同学
丢不掉的珍宝
忆烟台
童年的春节
故乡的风采
第二辑 生活偶记
一只小鸟
五月一号
一日的春光
只拣儿童多处行
说梦
我喜欢下雪的天
我喜爱小动物
我家的茶事
玻璃窗内外的喜悦
话说萝卜白菜
第三辑 文苑故事
画——诗
我的文学生活
人难再得始为佳
老舍和孩子们
追念振铎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回忆中的胡适先生
第四辑 笔下人生
秋雨秋风愁煞人
去国
最后的安息
是谁断送了你
鱼儿
骰子
寂寞
六一姊
别后
冬儿姑娘
空巢
明子和咪子
第一辑旧事回望
小桔灯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砂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的,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原载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一日《中国少年报》)
往事(一)
——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
在别人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
然而在心灵脆弱者,
已经反复而深深地
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索性凭着深刻的印象,
将这些往事
移在白纸上吧——
再回忆时
不向心版上搜索了!
将我短小的生命的树,一节一节地斩断了,圆片般堆在童年的草地上。我要一片一片地拾起来看;含泪地看,微笑地看,口里吹着短歌地看。难为他装点得一节一节,这般丰满而清丽!
“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吸收着山风海涛。每一根小草,每一粒沙砾,都是我最初的恋慕,最初拥护我的安琪儿。
这圆片里重叠着无数快乐的图画,憨嬉的图画,寂寞的图画和泛泛无着的图画。
放下吧,不堪回忆!
第二个厚的圆片是绿荫;这一片里许多生命表现的幽花,都是这绿荫烘托出来的。有浓红的,有淡白的,有不可名色的……
晚晴的绿荫,朝雾的绿荫,繁星下指点着的绿荫,月夜花棚秋千架下的绿荫!
感谢这曲曲屏山!它圈住了我许多思想。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荫,是什么?我不知道!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黑暗不是阴霾,我恨阴霾,我却爱黑暗。
在光明中,一切都显着了。黑是黑白是白的,也有了树,也有了花,也有了红墙,也有了蓝瓦;便一切崭然,便有人,有我,有世界。
颂美黑暗!讴歌黑暗!只有黑暗能将这一切都消灭调和于虚空混沌之中;没有了人,没有了我,更没有了世界!
黑暗的园里,和华同坐。看不见她,也更看不见我,我们只深深地谈着。说到同心处,竟不知是我说的,还是她说的,入耳都是天乐一般——只在一阵风过,槐花坠落如雨的时候,我因着衣上的感觉和感觉的界限,才觉得“我”不是“她”,才觉得黑暗中仍有“我”的存在。
华在黑暗中递过一朵茉莉,说:“你戴上吧,随着花香,你纵然起立徘徊,我也知道你在何处。”——我无言地接了过来。
华妹呵,你终竟是个小孩子。槐花、茉莉,都是黑暗中最着迹的东西,在无人我的世界里,要拒绝这个!
“只是等着,等着,母亲还不回来呵!”
乳母在灯下睁着疲倦下垂的眼睛,说:“莹哥儿!不要尽着问我,你自己上楼去,在栏边望一望,山门内露出两盏红灯时,母亲便快来到了。”
我无疑地开了门出去,黑暗中上了楼——望着,望着,无有消息。
绕过那边栏旁,正对着深黑的大海和闪烁的灯塔。
幼稚的心,也和成人一般,一时的光明朗澈——我深思,我数着灯光明灭的数儿,数到第十八次。我对着未曾想见的命运,自己假定地起了怀疑。
“人生!灯一般的明灭,飘浮在大海之中。”——我起了无知的长太息。
生命之灯燃着了,爱的光从山门边两盏红灯中燃着了!
在堂里忘了有雪,并不知有月。
匆匆地走出来,捻灭了灯,原来月光如水!
只深深的雪,微微的月呵!地下很清楚地现出扫除了的小径。我一步一步地走,走到墙边,还觉得脚下踏着雪中沙沙的枯叶。墙的黑影覆住我,我在影中抬头望月。
雪中的故宫,云中的月,甍瓦上的兽头——我回家去,在车上,我觉得这些熟见的东西,是第一次这样明澈生动地入到我的眼中、心中。
场厅里四隅都黑暗了,只整齐的椅子,一行行地在阴沉沉的影儿里平列着。
我坐在尽头上近门的那一边,抚着锦衣,抚着绣带和缨冠凝想——心情复杂得很。
晚霞在窗外的天边,一刹浓红,一刹深紫,回光到屋顶上——
台上琴声作了。一圈的灯影里,从台侧的小门,走出十几个白衣彩饰,散着头发的安琪儿,慢慢地相随进来,无声地在台上练习着第一场里的跳舞。
我凝然地看着,潇洒极了,温柔极了,上下的轻纱的衣袖,和着铮的琴声,合拍地和着我心弦跳动,怎样的感人呵!
灯灭了,她们又都下去了,台上台下只我一人了。
原是叫我出来疏散休息着的,我却哪里能休息?我想……一会儿这场里便充满了灯彩,充满了人声和笑语,怎知道剧前只为我一人的思考室呢?
在宇宙之始,也只有一个造物者,万有都整齐平列着。他凭在高栏,看那些光明使者,歌颂——跳舞。
到了宇宙之中,人类都来了,悲剧也好,喜剧也好,佯悲诡笑地演了几场。剧完了,人散了,灯灭了,一时沉黑,只有无穷无尽的寂寞!
一会儿要到台上,要说许多的话;憨稚的话,激昂的话,恋别的话……何尝是我要说的?但我既这样地上了台,就必须这样地说。我千辛万苦,冒进了阴惨的夜宫,经过了光明的天国,结果在剧中还是做了一场大梦。
印证到真的——比较的真的——生命道上,或者只是时间上久暂的分别罢了;但在无限之生里,真的生命的几十年,又何异于台上之一瞬?
我思路沉沉,我觉悟而又惆怅,场里更黑了。
台侧的门开了,射出一道灯光来——我也须下去了,上帝!这也是“为一大事出世”!
我走着台上几小时的生命的道路……
又乏倦地倚着台后的琴站着——幕外的人声,渐渐地远了,人们都来过了;悲剧也罢,喜剧也罢,我的事完了;从宇宙之始,到宇宙之终,也是如此,生命的道路走尽了!
看她们洗去铅华,卸去妆饰,无声地忙乱着。
满地的衣裳狼藉,金戈和珠冠杂置着。台上的仇敌,现在也拉着手说话;台上的亲爱的人,却东一个西一个地各忙自己的事。
我只看着——终竟是弱者呵!我爱这几小时如梦的生命!我抚着头发,抚着锦衣,“生命只这般的虚幻吗?”
涵在廊上吹箫,我也走了出去。
天上只微微的月光,我撩起垂拂的白纱帐子来,坐在廊上的床边。
我的手触了一件蠕动的东西,细看时是一条很长的蜈蚣。我连忙用手绢拂到地上去,又唤涵踩死它。
涵放了箫,只默然地看着。
我又说:“你还不踩死它!”
他抬起头来,严重而温和的目光,使我退缩。他慢慢地说:“姊姊,这也是一个生命呵!”
霎时间,使我有无穷的惭愧和悲感。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原是儿时的海,但再来时却又不同。
倾斜的土道,缓缓地走了下去——下了几天的大雨,溪水已涨抵桥板下了。再下去,沙上软得很,拣块石头坐下,伸手轻轻地拍着海水……儿时的朋友呵,又和你相见了!
一切都无改:灯塔还是远立着,海波还是粘天地进退着,坡上的花生园子,还是有人在耕种着。——只是我改了,膝上放着书,手里拿着笔,对着从前绝不起问题的四围的环境思索了。
居然低头写了几个字,又停止了,看了看海,坐得太近了,凝神的时候,似乎海波要将我飘起来。
年光真是一件奇怪的东西!一次来心境已变了,再往后时如何?也许是海借此要拒绝我这失了童心的人,不让我再来了。
天色不早了。采了些野花,也有黄的,也有紫的,夹在书里,无聊地走上坡去——华和杰他们却从远远的沙滩上,拾了许多美丽的贝壳和卵石,都收在篮里,我只站在桥边等着……
他们原和我当日一般,再来时,他们也有像我今日的感想吗?
只在夜半忽然醒了的时候,半意识的状态之中,那种心情,我相信是和初生的婴儿一样的。——每一种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渐渐地、清澈地,侵入光明的意识界里。
一个冬夜,只觉得心灵从渺冥黑暗中渐渐地清醒了来。
雪白的墙上,哪来些粉霞的颜色,那光辉还不住地跳动——是月夜么?比它清明。是朝阳么?比它稳定。欠身看时,却是薄帘外熊熊的炉火。是谁临睡时将它添得这样旺!
这时忽然了解是一夜的正中。我另到一个世界里去了,澄澈清明,不可描画,白日的事,一些儿也想不起来了,我只静静的……
回过头来,床边小几上的那盆牡丹,在微光中晕红着脸,好像浅笑着对我说:“睡人呵!我守着你多时了。”水仙却在光影外,自领略她凌波微步的仙趣,又好像和倚在她旁边的梅花对语。
看守我的安琪儿呵!在我无知的浓睡之中,都将你们辜负了!
火光仍是漾着,我仍是静着——我意识的界限,却不只牡丹,不只梅花,渐渐地扩大起来了。但那时神清若水,一切的事,都像剔透玲珑的石子般,浸在水里,历历可数。
一会儿渐渐地又沉到无意识界中去了——我感谢睡神,他用梦的帘儿,将光雾般的一夜和尘嚣的白日分开了,使我能完全地留一个清绝的记忆!
晚餐的时候。灯光之下,母亲看着我半天,忽然想起笑着说:“从前在海边住的时候,我闷极了,午后睡了一觉,醒来遍处找不见你。”
我知道母亲要说什么——我只不言语,我忆起我五岁时的事情了。
弟弟们都问:“往后呢?”
母亲笑着看着我说:“找到大门前,她正呆呆地自己坐在石阶上,对着大海呢!我睡了三点钟,她也坐了三点钟了。可怜的寂寞的小人儿呵!你们看她小时已经是这样的沉默了——我连忙上前去,珍重地将她揽在怀里……”母亲眼里满了欢喜慈怜的珠泪。
父亲也微笑了——弟弟们更是笑着看我。
母亲的爱和寂寞的悲哀,以及海的深远,都在我的心中,又起了一回不可言说的惆怅!
忘记了是哪一个春天的早晨——
手里拿着几朵玫瑰,站在廊上——马莲遍地地开着,玫瑰更是繁星般在绿叶中颤动。
她们两个在院子里缓步,微微地互视地谈着。
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涉——朝阳照着她们,和风吹着她们;她们的友情在朝阳下酝酿,她们的衣裙在和风中整齐地飘扬。
春浸透了这一切——浸透了花儿和青草……
上帝呵!独立的人不知道自己也浸在春光中。
闷极,是出游都可散怀。——便和她们出游了半日。
回来了——一路只泛泛的。
震荡的车里,我只向后攀着小圆窗看着。弯曲的道儿,跟着车走来,愈引愈长。树木、村舍和田垄,都向后退曳了去,只有西山峰上的晚霞不动。
车里,她们捉对儿谈话,我也和晚霞谈话。——“晚霞!我不配和你谈心,但你总可容我瞻仰。”
车进到城门里,我偶然想起那园来,她们都说去走一走,我本无聊,只微笑随着她们,车又退出去了。
悄悄地进入园里,天色渐暗了——忆起去年此时,正是出园的时候,那时心绪又如何?
幽凉里,走过小桥,走过层阶,她们又四散了。我一路低首行来,猛抬头见了烈冢。碑下独坐,四望青青,晚霞更红了!
正在神思飞越,忠从后面来了。我们下了台去,在仄径中走着。我说:“我愿意在此过这悠长的夏日,避避尘嚣。”她说:“佳时难再,此游也是纪念。”我无言点首。
鸟儿都休息了,不住地啁啾着——暮色里,匆匆地又走了出来。车进了城了,我仍是向后望着。凉风吹着衣袖和头发——庄严苍古的城楼,浮在晚霞上,竟留了个最浓郁的回忆!
一九二二年七月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