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悠久、成就高、影响*广的学术团体。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社科文库(第六辑) 百年篆刻名家研究:以西泠印社为例》以西冷印社为中心,展示多名篆刻艺术家的丰富人生和艺术成就。
丁建顺,男,1955年生,上海市川沙县(现属浦东新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
近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封眼》、《大内高手》、《封笔》、《碉堡》、《短信密码》、《封刀》等多次被《小说月报》与《小说选刊》转载。
《碉堡》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度选本。
《封刀》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笔会中篇小说一等奖。
近期出版的主要专著有:
《中华人文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笔墨烟云》、《金石千秋》、《丹青神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古典书法的人文意蕴》、《古典篆刻的人文意蕴》(上海人民出版社)。
《丁建顺电影剧本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中国戏剧出版社)。
长篇小说《大药商》(上海三联书店)。
长篇小说《收藏家》(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持完成国家重点项目一项,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两项。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社科文库(第六辑) 百年篆刻名家研究:以西泠印社为例》:
西泠印社的展事能上升为的艺展,西泠印社社址内能起造的印艺博物馆,西泠印社在艺术界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如果创立了印社的四位先贤在天之灵得知后不知会作何感叹。作者不禁想起曾长期守望西泠印社社址的叶为铭老先生来。
叶为铭(1867-1948年)又名铭,字品三,号叶舟,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叶为铭原籍安徽歙县,自叶姓立族从中原南迁皖南,再自清初顺治元年(1644年)从歙县迁居杭州,传至叶为铭已历经20余世。(叶为铭《紫城家庙记》)叶家原为大族,由于种种原因,到叶为铭出生时,叶家已下降为一般市民了。从他所取得的成就看,叶为铭应该走读书应试一路,可有关他的身世没有透露半点这方面的信息。只说叶为铭到弱冠之年即嗜爱金石篆刻,尤喜作篆隶书,师戴用柏(著名金石书画家戴醇士之子),并喜集碑碣拓片及彝器款识以自娱,尤得僧六舟秘传。向僧六舟学习属于私淑性质,两人不是同代人。金石学发展到清嘉道年间达到了,当时有学问的人都在研究青铜器。由于照相技术还未发明,人们想欣赏到一件别人收藏的青铜器是非常困难的事。相传阮元得上古彝器四种,海内金石名家争欲观瞻。阮元烦于应付,让人摹印刻版,拓赠诸友。焦山寺和尚僧六舟感到刻版有失原形,便与阮元研究手拓全形。初以灯取形,把原器画出轮廓,再以极薄的六吉棉连纸用焦墨拓之。这便是僧六舟和尚创制的全形拓。叶为铭是通过阅读得知有此一法,又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才掌握了这门秘技。但无独有偶,叶为铭的好友吴隐丧妻夭子后到上海谋生,所娶继室孙织云竟也擅长青铜彝器的全形拓手艺。
吴隐是在绍兴学的刻碑手艺。叶为铭在《西泠印社志稿·吴隐传》中写他与吴隐同从开碑铺的戴用柏学艺,这应该是吴隐到杭州后的继续深造。从史料推断,其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叶为铭与吴隐虽然年轻,但此时都已成为刻碑名手。两人曾合作刻制了由大儒俞樾撰文书丹的《重修姜村席村二堰碑记》和《龙游知县高英实政记》碑等多通。篆刻尚被士人自嘲为“末技”,那刻碑则是纯粹的手艺活了。但叶为铭立志高尚,技进乎艺亦进乎道,以刻碑为业,并耽于金石。叶为铭应该是入私塾启过蒙的,但主要依靠的是自学,不然他以后取得的许多印学成果便无法解释其成因。叶为铭以一刻碑匠而能跻身篆刻家行列,除了他天智聪颖,年仅弱冠,即以书法、篆刻为好外,他做了一件令人刮目相看之事。
晚清光绪年间,有武进(常州)印人赵仲穆客居西泠蒋公祠,故其印作在杭州一带流行较多。赵仲穆在印史上并不著名,但他却是较先刻创专题印谱者,有《百将》、《古美》、《古高士》、《圣庙祀典》等印谱出版。这纯属个人雅好,其晚景的凄凉便可以想象了。赵仲穆过世后,叶为铭得到其未竟之作《红楼梦人名西厢记词句印玩》。叶为铭阅视,这赵仲穆治印别树一帜,刻印用刀较深,劲健自然,不事修饰,虽时有怪谬,但生气盎然。叶为铭爱其印风,决定将此谱补刻完成。此后叶为铭悉心研究赵氏字法、章法、刀法,所补之作竟能惟妙惟肖。该印谱刊行后获得一致好评,叶为铭亦由此善举而被士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