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发展战略与文化、企业发展业务、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与风险管理、企业营销管理、企业未来发展十章。
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实施“国情调研”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国情角度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具有庞大的经济总量,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09407亿元,约合2.67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1产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7.9%下降到2006年的11.8%,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4.2%上升到39.5%;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为630.21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达1.76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三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上升到11759元,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5.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上升到3587元,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3%,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以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国情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国情已经逐渐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经济大国。但是,这只是从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国情的分析判断,还缺少对我国经济国情变化分析的微观基础。这需要对我国基层单位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实际上,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工作方法。进行国情调研,也必须深入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国情。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了针对我国企业、乡镇和村庄三类基层单位的国情调研活动。据国家统计局的最近一次普查,到2005年底,我国有国营农场0.19万家,国有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7.18万家,建筑业企业5.88万家;乡政府1.66万个,镇政府1.89万个,村民委员会64.01万个。这些基层单位是我国社会经济的细胞,是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要真正了解我国国情,必须对这些基层单位的构成要素、体制结构、运行机制以及生存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国情调研的具体组织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的调研由我牵头,第1期安排了三个大的长期的调研项目,分别是“中国企业调研”、“中国乡镇调研”和“中国村庄调研”。“中国乡镇调研”由刘树成同志和吴太昌同志具体负责,“中国村庄调研”由张晓山同志和蔡防同志具体负责,“中国企业调研”由我和黄群慧同志具体负责。第1期项目时间为三年(2006-2009年),每个项目至少选择30个调研对象。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这些调研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分别形成了《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和《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今后,这三个国情调研项目的调研成果还会陆续收录到这三卷书中。我们期望,通过《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和《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这三卷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描述在21世纪初期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乡镇和村庄的发展变化。
国情调研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的过程,以后我们还会在第1期国情调研项目基础上将这三个国情调研项目滚动开展下去,全面持续地反映我国基层单位的发展变化,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科研水平服务,为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服务。《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和《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这三卷书也会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一章 企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企业简介
第二节 丁勇云董事长创业史
第三节 砉红大事记
第二章 企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行业环境
第三节 企业环境
第三章 企业发展战略与文化
第一节 企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企业文化体系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章 企业发展业务
第一节 业务总述
第二节 主营业务
第三节 辅助业务
第四节 新兴业务
第五章 企业组织管理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
第二节 公司管理制度
第三节 公司法律顾问工作制度
第六章 企业生产管理
第一节 生产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第二节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总体情况
第三节 公司生产现状与生产流程
第七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节 公司人才战略规划
第四节 公司工资管理制度
第八章 企业财务与风险管理
第一节 公司财务状况
第二节 公司投融资情况及还款计划
第三节 公司财务及资本运营规划
第四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第五节 公司财务管理规定
第六节 风险管理概述
第七节 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
第九章 企业营销管理
第一节 市场营销战略及组织架构
第二节 产品策略
第三节 定价策略
第四节 渠道策略
第五节 促销策略
第六节 客户关系
第十章 企业未来发展
第一节 石材行业发展前景
第二节 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促进砉红发展的建议
附录一 国家石材行业“十二五”规划
附录二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石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三 云南省石产业发展规划
附录四 行业案例研究
后记
《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云南砉红石材开发有限公司考察》:
谈到砉红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砉红的创始人丁勇云。他与砉红一同走过了近20年的艰苦历程,与其说是砉红的发展史不如说是丁勇云的创业史。
丁勇云,男,汉族,1972年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雨舍村委会小松棵村。由于家庭条件所迫,小学三年级的他就辍学在家务农。生性好强的他不甘心一辈子生活在大山深处,决心走出山沟,到外面的世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86年,年仅14岁的他,告别了父母和家人,跟着舅舅的施工队到外面的筑路工地打工。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一般的青年都吃不了这样的苦,可他暗下决心,再苦也要坚持,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丁勇云慢慢地意识到,要想摆脱干苦力的命运,就必须学会一门手艺。于是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用錾子和石刀摆弄石头,学习石材的各种雕刻技术。每一次雕刻他都用心去琢磨,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几年后,他不但能打皮石,而且学会了各种石材的雕刻技术。掌握了一门技术后,他离开了舅舅的施工队,开始自己创业,自己带队为私人建房,打碑刻字,做各种石材的雕刻。之后,他被一家石材加工厂聘为技术员,从此便与石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家石材加工广工作期间,他更加刻苦地钻研石材加工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另外,他还留心学习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此时的丁勇云虽然只是一个打工仔,但他心里早就有了更高的目标——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石材企业。
1995年,原弥勒县大理石厂由于经营不善,公开向社会招租,而此时的丁勇云恰好回家探亲,他紧紧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几乎身无分文的丁勇云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毅然决定将这个濒临倒闭的石材加工厂承包下来。没有资金,他就用自己的劳动力作担保——如果不能如期付款,他愿为工厂打工直到还清欠款为止。丁勇云的决心和胆识打动了工厂的老领导,他也如愿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厂。当时,该厂是一个设备陈旧、产品滞销、连年亏损的小型石材加工厂,平均日产量不到10平方米,这便是砉红石材有限公司的前身。
当上厂长的丁勇云缺少资金购买新设备和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设备升级,他只能依靠自己。经过几天几夜的揣摩,他开始自己动手改造陈旧设备的生产线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厂的日产量从不到10平方米提高到40多平方米。产量虽得到提高,但由于资金缺乏,管理不到位,销路始终难以打开。通过努力,工厂终于得到信用社的第一笔3万元贷款的资金支持。为扩大生产,他通过支付高额利息的方法向民间、工商联基金会等筹借到176万元。丁勇云将这179万元的资金用于旧设备的更新和新设备的购进,自己既做老板又做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产品品种。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规范了经营管理,并亲自到全国各地寻找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工厂终于扭亏为盈,丁勇云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并且于1998年购买了该厂的全部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