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企业创新系统, 给技术创新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按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分类, 围绕创新任务要求, 分别从集群、企业、管理者、中介机构等角度做出了理论、政策和实证阐述。
随着各个创新角色的加入,我国产业创新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特征。本书通过引入生态学视角研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将会给技术创新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按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分类,本书围绕着创新要求,分别从集群、企业、管理者、中介机构等角度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政策、实证和案例研究四大部分。在理论部分,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以及研究框架的构建而展开。本书在深刻理解产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视角审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明确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概念和内涵,最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本书还结合具体的产业创新基础,提出了创新生态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和内容,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政策研究部分,本书认为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实践,我国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方法,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企业对于创新研发支撑体系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企业研发支撑体系不应是“资料室”,更不应是“修理厂”,而是企业围绕研发活动建立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和系统,是创新型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基础。通过企业访谈和调研,本书整理了现阶段我国创新型企业采用的几种典型研发体系支撑模式,包括中央研究院支撑体系、创新合作网络支撑体系、外部引入研发支撑体系、平台创新支撑体系等。推进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充分发挥研发创新主体的作用。在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书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以及分别针对政府和企业的具体建议。
本书对于民营企业的创新激励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书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投资和组织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加注重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相对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本土扎根性,这就决定了民营科技企业更加注重关键技术能力和核心科技资源在本土的培育和积淀。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累积,民营科技企业在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目标的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要政策能够有效解决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和“瓶颈”,引导民营企业坚定科技创新的信心,民营科技企业必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有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书主要分析了影响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综合绩效影响因素。本书从政府政策和企业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于高新科技园区内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验证了包括政府政策、园区管理机构服务、企业主观评估、企业需求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对在北京科技园区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技术性需求的满足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政府的管理性政策与企业的技术绩效正相关,与企业的资金绩效负相关;政府的支持性政策有助于加强企业的人才和市场绩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园管理机构的服务作用对于企业的技术绩效和市场绩效表现出正相关的作用。本书从资源基础的角度分析了集群企业的创新,资源基础观认为是资源的特性或者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本书从企业资源管理和内部学习的角度分析了两者对于企业综合绩效和员工成长的影响,并分析了企业经营历史对于上述关系的作用。本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研了位于3个不同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对于回收的问卷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企业资源管理与综合绩效之间呈正相关,而企业经营历史加强了这种关系;企业内部学习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绩效水平,它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了企业员工的胜任能力,而企业员工的成长最终导致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本书讨论了上述分析对于企业的管理实践启示和本研究的局限性。最后,本书选择了10个典型的产业集群,结合国内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论述集群网络之中企业的“学习机制”,即企业对于集群知识的“获取——吸收——扩散——创造”过程,学习机制加强了集群的创新能力,并对各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情况做比较分析。
在案例研究部分,本书重点选择中关村海淀园,分析了海淀园的软件集群创新能力,以及以iBridge网站为例,说明了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内容囊括了笔者近6年以来对于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已经在学术期刊正式发表,有些是工作论文和研究报告。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感谢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同事和同学的大力帮助,非常感谢接受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的各集群企业和政府管理者。
鉴于水平所限,本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赵剑波
2015年10月
赵剑波,生于1977年,河北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9年和2003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创新理论。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
一、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二、生态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新特征
三、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边界
四、基于产业情境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和政策启示
五、现有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评价
六、未来研究方向和内容
七、结论和启示
第二章 动态复杂环境下的战略和创新研究趋势
一、研究问题和范式
二、知识基础的扩展
三、产业环境的改变
四、研究目标的变化
五、研究内容的变化
六、研究的前沿问题
第三章 平台战略研究
一、平台与网络效应
二、平台战略研究
三、评价和启示
第二部分 政策篇
第四章 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构建和激励政策
一、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的定义和构成
二、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的典型模式
三、推进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五章 我国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企业研发支撑体系是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关键是实现路径的选择
三、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呈现出协同与网络化的趋势
四、构建企业研发支撑体系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保障措施
第六章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和对策
一、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主要障碍
二、加快提升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 实证篇
第四部分 案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