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轻喜剧的风格和手法着力记录了一群怀揣追星梦想考入艺术学校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这中间既有追求理想时的艰辛与欣喜,也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思索;既有对亲情的不舍与思念,对友情的选择和培养,也有对恋情的天真尝试,对爱情的真诚憧憬。
《第一支玫瑰》:
望着爸爸妈妈乘坐的汽车驶向落日的余晖里,我终于忍不住了,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操场上站满了人,很多学生年龄比我小,尤其是那些学器乐的,甚至还是小学生。我不想让他们看见我难过的表情,便赶紧跑回了宿舍。
屋里面正好没人,我一头扎在行李上,扯过被子蒙住了头,在黑暗中,终于哭出声来。这时,我只觉得身边空荡荡的,空得我心里发慌。这毕竟是第一次要长时间离开父母的身边,在此之前,也曾无数次地做着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但毕竟那只是纸上谈兵。今天这一切都变成现实的时候,心中这种感觉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无法清晰地辨别出心中此时此刻的酸甜苦辣,只是觉得想哭,用眼泪来排除我心中的痛苦。
刚刚过完十六周岁的生日,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因为要报考艺术学校,半年来父母轮着班在北京陪我。那天我们特意去了饭店,我欢天喜地地吃着生日蛋糕,听着父母为我唱的生日歌,我郑重其事地向他们宣布,我已经长大成人了,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把我当孩子看了。如果说我是一只小鸟,现在我的翅膀已经长成,就要向万里蓝天展翅高飞了。爸爸妈妈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当教师的爸爸微笑着对我说:我相信我女儿真的长大了,不过你在父母面前还是孩子,以后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有了什么困难,就想想我们。当然,那些困难都要靠你自己去解决。
妈妈掉了眼泪,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还连忙吃了一口蛋糕,想掩饰自己。我知道,和父母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说真的,当时我还无法想象真正分离的时刻,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在北京准备考试的这半年,父亲特意向单位请了长假,在这里,足足陪了我两个月。那时,学校的院子里还是厚厚的冰雪,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学生,等着老师对我们进行考前辅导,有时一等就是大半天时间。我们可以到琴房到教室里去练琴练声,而家长们,全都是站在院子里,那么冷的天,居然没有一个人早早离开。我曾经劝过爸爸,说: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这么近,你用不着每一天都去陪我。父亲笑着说:如果不去陪你,我在这里什么也干不下去,心里还挺急的,还不如站到学校的院子里觉得心里踏实。
在那些日子里,等在外面的这些家长,人人手里都拿着一瓶菊花茶,等着我们出来时让我们喝。每次我喝着那茶水的时候,心里都是滚热的,真正体会到了亲人们对我们的这种无私的爱。
后来母亲的单位效益不好,干脆也请了长假,到北京来同爸爸换班,那时校园的柳树已经开始泛绿。
经过这几个月的辅导,我们的进步都很快,家长们比我们还高兴。每一天都是这样,我们在里边上课,他们就在外面等待着议论着,学校的院子里没有可以坐的地方,父母们一站就是一天。有时我问妈妈,你们在那里站着不累吗?她说,听见你们在里面唱歌弹琴,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考试的日子里更是紧张得忘记了一切,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母亲照料,只要是她能替我做的,她全为我做好,还像在家里一样,连早晨刷牙的时候都把牙膏替我挤好。除了默默地做着这些,她什么也不说,因为怕说多了影响我的情绪。这是专业课老师同她说的,说我的心理素质需要加强,尤其是在考试这段时间里,不要给我过多的干扰,以免使我发挥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