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怀着理解之同情,生动地描写了温庭筠敢于讥讽权贵与皇帝,遭致屡试不第。为了谋生与排遣失意的苦闷,他创作了大量柔美婉约的曲子词,供歌女演唱,从而成为花间词祖,在中国词史上永放出绚丽光芒。
文史专家 陶文鹏
诗史互证,作者以绵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深入史料和传主的诗词文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条分缕析,既令人信服地梳理出传主人生命运、性格心理的因果流变,更富有激情地展现了花间词祖的艺术奥妙,是一部用心用力的传记作品。
文学专家 黄宾堂
后记
温词《菩萨蛮》云: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香腮、蛾眉、花面、绣罗襦、金鹧鸪,女主角雍容华贵,犹如出水芙蓉、盛放牡丹;但她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没心思,没滋没味的。雍容而落寞,这是晚唐女子的经典形象。
本书写作过程中,这首词不时从电视里传来:二〇一一年初出品的电视剧《甄嬛传》,自当年十一月首播以来,持续热播好几年;电视剧的主题歌,用了温庭筠的词。词是唐代的俗文学,电视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俗文学,两种俗文学远隔千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女歌手姚贝娜,嗓音略显沙哑,准确传达出词中意绪;二〇一五年一月,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歌手,因病在深圳去世;她像极了温词里的女子,永远美在我们的记忆中。晚唐时代也是这样,到处传唱温庭筠,温词回荡在晚唐宴会上,成为佳肴外的另一享受。
温庭筠是纯粹的作家,尽管他做过低级官吏。文学或者说写作,在唐代只是块敲门砖,读书人参加科举,科举考试考写作,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后,文学或者说写作,基本就没什么用了。而温庭筠把敲门砖,当作了全部,投入他全部的精力,以此自豪陶醉其中,他太优秀所以执著。温庭筠是那个时代的异数,他累举不第却成了专业作家,晚唐时代的代表性作家。
众所周知,陈寅恪主张诗史互证,将诗歌当作史料使用,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就他的具体实践而言,在中古史研究方面,多取以诗证史,推明制度与文化;而在近代史研究方面,则多取史以证诗,探究人事与心史。温庭筠生当晚唐时代,本书的所作所为,可以归类为中古史研究;但传记这种文体,关注人事与心史。因此本书中对诗史互证的运用,既有以诗证史,也有史以证诗,但还是以诗证史居多:将温庭筠的诗歌作为史料,去探究温庭筠的心史,以及与传主有关的人事。
三年多以来,我所思所想,无非温庭筠:我奔走在路上,开口闭口都是温庭筠;我埋首故纸堆,翻检史料,寻找他的蛛丝马迹;我读遍他的诗词文赋,一套全新的《温庭筠全集校注》,书脊被我翻秃……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山西有十余位作家参与,著名作家赵瑜风趣地称之为山西小组。赵瑜老师不仅作品好,而且领导能力卓越,他无疑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他几次召集大家座谈,座谈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座谈后由我整理成纪要,刊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通讯上。座谈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文史组专家陶文鹏老师,以及文学组专家黄宾堂老师,本书以今天的面目出现,其中多有他们的贡献,他们为本书的完善,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感谢做具体工作的原文竹,我拜托的一些事情,可能在她的职责以外。感谢责任编辑田小爽老师,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作品写作完成并出版,不是传播环节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样属于传播的环节。渴望听到读者的反馈,我的电子邮箱:739636144@qq.com。
2016年3月20日
写于太原东山听风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