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二十一封虚拟的书信,讲述了关于20世纪初集中在巴黎的艺术家的故事。作者以不同时空的数十个艺术家的身份,向二十位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家写信,宛如巴黎艺术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当年汇聚各方艺文精英的沙龙再现。全书由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开始,以印象派女画家莫里索结束,涵盖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分离派、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达达运动、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代表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家和作品的分析叙述,形成了一部形式独特、趣味横生的现代艺术简史。
【饥饿、贫穷、战争、时间,都挡不住艺术创造的光芒】
【21封信件带你重温毕加索们的光辉岁月,一部形式独特、趣味横生的现代艺术简史】
●全书集书信、故事、历史、艺术家肖像、绘画杰作为一体,讲述关于20世纪初集中在巴黎的艺术家的故事;对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众多流派、风格的艺术特色分条缕析加以说明。
●伍迪·艾伦《午夜巴黎》没有告诉你的故事,都在这里。宛如巴黎艺术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当年汇聚各方艺文精英的沙龙再现,堪称著名电影《午夜巴黎》的现实版。
●内部视角 女性视角,揭开艺术史上被遮蔽的一角。因为作者本人的艺术家和女性的身份,书中对同类作品中常见的学究气和直男癌进行纠偏,从内部和女性的视角介绍了众多被忽视的常识和女性艺术家。
导读:美好年代的纸上沙龙
文/李梅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文明史上的美好年代(BelleEpoque),举凡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各种创作领域都是新秀辈出、思潮翻涌、轶事传颂不断的宏观格局,而当时各艺文人士日常往来的书信,也就成为记录这美好年代不可或缺的线索,尤其是聚集诸多新锐精英的艺文沙龙所流传的奇闻妙事,更能串联出不同领域相异风格人士之间的认知与思辨过程。格特鲁德·斯泰因当时在巴黎的居所即为最出色的沙龙平台之一,同她往来与受其赞助的艺文新秀日后多为各领域的领航巨擘,当然她也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
格特鲁德生于美国匹兹堡一个富裕的德国犹太家庭,如同美好年代里许多对欧洲文明怀有美好憧憬的文艺青年,她二十八岁即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辍学,前往巴黎寄居在她二哥利奥的住所。利奥专注于研究与购买当时的欧洲艺术作品,格特鲁德很快就急追直上,成为当时巴黎前卫艺术家的重要赞助者。当然,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未曾停歇。随后,她的大哥迈克尔与大嫂莎拉也自美国迁居巴黎。斯泰因家族成员在往后所赞助或购入,或以家族成员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超过四百五十件,许多皆为各知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日后虽然大多散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但斯泰因家族藏品的声誉始终常留史册,并成为各大博物馆最为关注的策展题材之一。
大家都说她不像画上那样,不过一点都没关系,她会像的。这句话是二十四岁的毕加索为三十二岁的格特鲁德画像后,面对众多画非所像的质疑时所发表的声明。这段话日后不但被格特鲁德用在她所撰写的《毕加索》一书中,也出现在她最知名的文学作品《爱丽丝.B.托克勒斯的自传》(TheAutobiographyofAliceB.Toklas)中。这本以爱丽丝自传为名的作品,事实上是格特鲁德的伴侣爱丽丝打字,内容全出自格特鲁德之手,叙述她自己在巴黎三十多年社交生活中的见闻与轶事。例如,她曾对海明威说:你们是失落的一代(lostgeneration)。这句话被海明威用于他的知名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的扉页题辞。当时与她往来的众多文青人士,日后一一现影在知名的电影《午夜巴黎》(MidnightinParis)中。总之,这本表面是爱丽丝、骨子里其实是格特鲁德的自传不但是传奇时代的传奇纪录,也是同志文学中的经典。至于她的那幅画像,那幅她摆了近百个姿势,最后定案于身体往右斜侧45度,眼神专注地望向右前方,暗灰素衣,右手缓置双腿之间,左手夸张地放在左大腿上,霸气地斜撑住整个身体重心的画,那幅与她越来越像的肖像画,跟随她直至临终。爱丽丝依其遗嘱,将画捐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于是那幅画也成为这所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收藏的首幅毕加索作品。
1905年,格特鲁德除了忙于写作、社交与摆摆姿势让毕加索为她画像之外,也在和利奥商议后买下了画家马蒂斯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这幅与《奢华、平静与快感》《生活的欢乐》都是画家当年参展秋季沙龙时广受恶评的作品,除了画风被形容成如同野兽般之外,更被视为是对观者的侮辱,如同将油彩泼到大众的脸上。百年前,要观众接受鼻梁上一道绿色油彩,脸庞杂色率性的女子画像,本非易事,更别说购买了。虽然价格并不高,但格特鲁德要拿美国家产的出租所得来买这件备受疵议的画作,也是需要敏锐的决断力的。在争议与肯定的拉扯中,野兽派艺术家自此进入昂首而立的时代。与美国其他在欧洲的收藏家(古根海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巴恩斯等)或艺术赞助者相比,斯泰因家族所关注的对象更偏向于当时的前卫人士,而不分创作的题材和领域。这一点在《爱丽丝·托克勒斯的自传》中有许多风趣机智的叙述,由此可以管窥出格特鲁德对于艺术在时代变化中的睿智洞察力。
格特鲁德也把她对画家塞尚的认知印证到她的写作中,塞尚是反复观察物体,将形与色在不同空间、不同视点中和谐呈现,她则是让文章中的每字、每句、每一标点符号、每一段落、每一空白,都是一样的平等、一样的重要。当她与兄长们将购入的艺术作品分家时,她要了塞尚的全部画作,除了一幅利奥坚持不肯放手的画着五粒苹果的静物画。的确,她的写作强调当下与现在,不用常规的文法结构,用她感觉自由的文字书写,文字如同发展进行中的旋律,重复、穿插、流动……印证了她达达之母的称号。
本书作者以不同时空、不同女性与艺术家的身份撰写信件,写给二十位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家,宛如格特鲁德当年汇聚各方艺文精英的艺文沙龙。这本纸上文字沙龙,包含了很多轶事和艺术家的小故事,由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开始,以印象派女画家莫里索结束,其中涵盖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装饰艺术、分离派、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风格派、达达运动、超现实主义等各流派的精英。其中十四位是男性艺术家,六位是女性艺术家,问答之间,借着文字,重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也遥向对当时爱艺术、爱文学的格特鲁德致敬。
罗婉仪
香港出生。在香港、意大利、英国修读设计及艺术,现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教学工作。艺术作品收录在《万里》、Responses:InterculturalDrawingPractice(2001)、GoodFoundations:Trusts&FoundationsandtheArtsintheUnitedKingdom(2007)、《牛杂》、IslandisLandHongKongEye:HongKongContemporaryArt(2013)等。曾以笔名kts在香港《明报》发表有关艺术与生活的文章;其中76篇结集出版《文字.绘画》。其他书籍有:《穿越世纪的情书:写给巴黎艺术家的21封信》、《房间》、《一册女书笔记:探寻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墟乡女书》等。现任教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导读:美好年代的纸上沙龙 1
01 自序给爱丽丝·B. 托克勒斯的一封信 001
02 保罗·塞尚乔瓦娜·加尔佐尼 013
03 亨利·马蒂斯爱丽丝·B. 托克勒斯 025
04 巴勃罗·毕加索朵拉·玛尔 037
05 乔治·布拉克汉娜·霍克 049
06 亚美迪欧·莫迪里阿尼安娜·阿赫玛托娃 061
07 马克·夏加尔玛丽·瓦西列夫 073
08 翁贝托·波丘尼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085
09 格温·约翰《逛街:伦敦探寻》中的女子 097
1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克拉拉·韦斯特霍夫 109
11 苏珊·瓦拉东玛丽亚·维米尔 121
12 塔玛拉·德·兰陂卡拉斐拉 133
13 克劳德·卡恩赫马佛洛狄忒斯 145
14 尤金·阿杰特贝伦尼斯·阿博特 157
15 萨尔瓦多·达利蒙娜丽莎 169
16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阿黛尔·布洛赫-鲍尔 181
17 爱德华·蒙克《青春期》画中少女 193
18 瓦西里·康定斯基加布里埃莱·蒙特 205
19 皮特·蒙德里安可可·香奈儿 217
20 马塞尔·杜尚萝丝·瑟拉薇 229
21 贝尔特·莫里索乔治·桑 239
鸣谢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