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镜像:近代日本文学的天津书写》以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天津书写为依托,在结合作家的独特立场及思想意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主义观点,从“天津形象”“中国人形象”“殖民视点”“殖民心态”“殖民空间”等多重角度综合分析了复杂的文学作品构成,揭示了日本在天津殖民活动的发生及演变过程。
大约在十年前,我开始鼓励擅长日语的博士生们围绕中国城市空间进行日本“涉外文学”的研究,具体选题有《日本文学与北京》《日本文学与大连》《日本文学与西安》《日本文学与天津》《日本文学与哈尔滨》等。经过几届博士生的努力,上述选题先后落实,并且都有了可喜的成果。获得博士学位后,专著的出版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的立项捷报相继传来,这些都是对“日本文学与中国都市”系列选题的最有力肯定。眼前这部《都市镜像:近代日本文学的天津书写》,就是李炜在其博士论文《日本文学中的天津书写及其殖民生态》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我常跟学生说,选题有两种:一种是好写的但写不好,一种是不好写的但可以写好。所谓“好写的”,指类似题目的先行研究较多,材料丰富,可以轻松地写出很多字数,却很难写出新意,要想有全面的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写不好”;所谓“不好写的”,是指该选题别人很少研究或无人研究,材料是原始性的,收集整理材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写起来费时耗力。但这样的题目一旦写成,作者便能提出新鲜的思想见解,在学术界将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如若出版成书就是一个崭新的知识产品,能为读者展示新的知识领域。所以说可以“写好”。
以这样的观点来衡量,李炜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不好写”的题目。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可供参考的先行研究少之又少,与日本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北京书写”等相关研究硕果累累的情况截然不同,日本文学中的“天津书写”研究仅有三四篇论文。其次面临的困难是“天津书写”原始资料难以搜寻。天津这座城市,虽然因拥有“天子之渡口”的特殊位置而被誉为“帝京之咽喉”,虽然因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被称为“华北第一商埠”,虽然因便利的交通位置成为来华日本游人的必经之地,却不是日本文学中的“宠儿”。以天津为舞台的日本文学作品,从数量上而言,不仅无法与古城西安或故都北京相比,与同为殖民地城市的大连及哈尔滨也不可相提并论。各种厚厚薄薄的《日本文学史》著作,对此类作品大都没有涉及和评述。因此,在动手准备的头一年,资料的收集,尤其是文学文本的收集进展缓慢,甚至能不能写下去似乎都成了问题。其间,我与李炜多次面谈交流.曾对她说:近代天津与日本有深刻的关联,当年日本人把天津原有的地名都改成日本式的了,按照日本人喜欢记录与写作的习惯,关于天津的记事、描写肯定有,而且肯定不会少,只是收集材料的思路与方法要加以转换,未必都从“天津”这个关键词入手,未必只盯住名家名作与纯文学,未必只重视单纯写天津的作品,写华北、写北京而旁及天津的,也要纳入视野。
李炜,女,1976年生。文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出版有《茶道六百年》等译著十余部。并在《外国文学评论》《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庚子年历史空间下的天津书写
第一节 报刊媒体中的天津——论庚子事变时期日本态度的变迁
第二节 随军纪行文中的天津——论田冈岭云的《战袍余尘》
第三节 军事小说中的天津——以江见水荫的《突贯》为中心
第二章 明治大正时期来华游客的天津书写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天津形象
第二节 内藤湖南与天津
第三节 天津旅行与“支那趣味”——以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为中心
第三章 金子光晴与森三千代的天津书写
第一节 金子光晴的天津书写
第二节 森三千代的天津书写
第四章 大田洋子的天津书写
第一节 大田洋子的天津行及相关作品
第二节 恋爱小说:讴歌战争的“另类作品”
第三节 宁静:概括天津城的关键词
第四节 被忽略的群体:苍白的中国人形象
第五章 天津日侨的殖民生态
第一节 日本“太太”的天津
第二节 “特殊职业女性”的天津
第三节 孩子们的天津——天津日侨的小学教育初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天津日租界街道旧名与今名对比表
附录2:天津外国人口比较表
附录3:金子光晴与森三千代的主要作品
附录4:天津日侨小学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附录5:1908-1920年天津第-小学学生入学退学人数表
附录6:天津日本人学校校歌
后记
《都市镜像:近代日本文学的天津书写》:
第一节 大田洋子的天津行及相关作品
大田洋子原名初子,1903年11月20日出生于广岛,1918年考入私立进德实科高等女校。毕业后大田曾在实业补习学校担任教师,后辞职成为广岛县县厅的打字员,在那里结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藤田一士。尽管两人几经周折终于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大田在1928年1月生下儿子后离家出走只身来到大阪,一边作女招待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并给东京的杂志社投稿。
1929年,她的短篇作品《圣母在黄昏》被《女人艺术》6月号录用,这对大田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长谷川时雨创办的《女人艺术》热心发掘新作家,林芙美子、元地文子、矢田津世子、松田解子等女性作家都是通过《女人艺术》走上文坛。长谷川时雨高度评价大田的能力,并将她从大阪叫到东京。从1930年到1932年《女人艺术》停刊,大田一般两三个月内就会有一篇小说或随笔在上面发表。另外,大田也会在《都新闻》《河北新报》《读卖新闻》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当时的日本文坛盛行无产阶级文学,那个阶段大田的作品几乎均以酒馆或舞厅为舞台,在那里工作的女主人公突然有一天阶级意识觉醒,开始反抗酒馆主人,或者成为共产党的共鸣者,或许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是正统的无产阶级小说。遗憾的是大田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压榨阶级与被压榨阶级的认识只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故而导致文中频繁出现的所谓“阶级”“无产阶级”等词汇空洞而缺乏内涵。后来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镇压,特别是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之后,无产阶级文学作家逐渐丧失了活动场所,《女人艺术》也在1932年被迫停刊。此前一直“随波逐流”的大田洋子顿时失去了创作方向,陷入了近五年的创作低迷期,后来大田曾回忆道:“事实上,这三四年都没有什么正经地方委托我写稿子,偶尔有约稿,也是些连我自己都害臊的小杂文。”
1936年2月,大田与国策公司的社员黑濑忠夫结婚,然而一年后婚姻再次破裂,大田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连房租都付不起,也没有生活费,只好让家人寄钱,或者卖掉手上的衣物度日。”后来大田的母亲来到东京与她同住,两人靠母亲的存款勉强维持生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大田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并于1938年初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流离的岸》。但当时的大田找不到愿意为她出版的杂志社,在极度失意的状态下,大田撰写了《海女》参加《中央公论》的悬赏小说评选,随后又计划参加《朝日新闻》举办的长篇悬赏小说的评选。朝日新闻为了发掘无名的新人,从明治末期开始举办悬赏小说的评选活动,田村俊子、吉屋信子、三浦绫子等都曾参加并获奖。实际上大田并非完全无名的作家,借她自己的话说:“只能说处在不高不低位置的意志消沉困苦不堪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