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糖尿病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9240万。让人更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状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1/3,而血糖、血脂、血压同时达标的综合达标率仅为5.6%。目前,糖尿病已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心脏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发疾病。一方面,中国冠心病人群中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很高,约为80%,高于西方人;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高血糖的不利影响,极易促使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多次强调“糖心病”的防治理念。除糖尿病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以及不合理膳食等。不容乐观的是,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上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种或几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加速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心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糖尿病患者如何防治心血管疾病进行详细、全面、科普化的解析。全书共分认知篇、预防篇、治疗篇3篇。认知篇,讲解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危害等。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预防,在书中将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作为本书的重点进行介绍。预防篇,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及如何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手把手式地教会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已经患有某种心血管疾病。其实,得了心血管病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治疗篇,对糖尿病相关的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每一位患者做到知己知彼,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正确地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但是只要管理好疾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此外,书中收载的成功案例为广大读者分享一些糖尿病患者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成功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让大家相信,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远离心血管并发症疾病的困扰,享受快乐人生。
本书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作为从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参考用书。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远离心血管并发症,回归健康生活。
适读人群 :2型糖尿病患者(俗称糖友)
汇集成功抗糖的糖友经验。
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九千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并发心血管疾病。
如何控糖,如何减少糖友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北京协和医院向红丁教授担当名誉主编,是国内知名的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家、科普专家。
陈伟,男,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营养科主任,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199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营养系,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营养医师工作,2004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硕士学位,2007年获卫生部副主任医师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管理学组组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科普书籍近二十部,从事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大众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实用指南》
目录
第一部分 认知篇
第一章 了解糖尿病
成功案例一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我的17年“抗糖”心理历程
第一节 什么是糖尿病?
第二节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第三节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第四节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第五节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严峻
第六节 糖尿病的危害不可轻视
第七节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第八节 常见问题答疑
第九节 误区提醒
第二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成功案例二 科学抗糖,远离并发症—我的20年抗糖体会
第一节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
第二节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第三节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第四节 常见问题答疑
第五节 误区提醒
第三章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及其危害
成功案例三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之成功经验分享
第一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及危害
第三节 常见问题答疑
第四节 误区提醒
第二部分 预防篇
第四章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筛查、随诊策略
成功案例四 抗糖十年,幸福晚年
第一节 哪些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二、如何评估自己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绝对风险?
三、常见问题答疑
四、误区提醒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筛查策略
一、评估的时机及评估内容
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三、筛查时常规检查方法
四、常见问题答疑
五、误区提醒
第三节 随诊策略
一、随诊的重要性
二、随诊策略
三、常见问题答疑
四、误区提醒
第五章 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成功案例五 我是如何做到“糖心”和谐的
第一节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戒烟
二、戒酒/限酒
三、合理膳食
四、增加体力活动
五、控制体重
六、健康心理
七、常见问题答疑
八、误区提醒
第二节 接受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
三、常见问题答疑
四、误区提醒
第三节 降低高血糖
一、饮食治疗
二、合理运动
三、规律监测血糖
四、科学选择降糖药物
五、常见问题答疑
六、误区提醒
第四节 调节血脂
一、血脂异常的分类
二、血脂分层标准
三、调脂治疗的控制目标
四、调脂治疗
五、常见问题答疑
六、误区提醒
第五节 控制高血压
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
二、降压的益处
三、血压控制目标
四、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药物治疗)
五、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六、常见问题答疑
七、误区提醒
第六节 抗血小板治疗
一、如何判断是否血压抗血小板治疗?
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注意事项
三、抗血小板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四、常见问题答疑
五、误区提醒
第七节 降低尿酸
一、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二、高尿酸血症可分哪几类?
三、高尿酸血症的控制目标和起始治疗时间
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药物治疗)
五、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治疗
六、常见问题答疑
七、误区提醒
第二部分 治疗篇
第六章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成功案例六 驾驭五驾马车--行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康庄大道上
第一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常见问题答疑
第四节 误区提醒
今年是我患2型糖尿病的第17个年头,提起“17年”,这是个让我伤楚与恐惧的数字。因为我的母亲就是在患糖尿病17年后因心力衰竭病逝的,那是1993年11月13日,母亲年仅62岁。从此我对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既伤楚又恐惧。
母亲临终前,医生告诉我们姐妹:你们都会有遗传糖尿病的基因,要定期检查。从此我就定期检查血糖、尿糖,生怕自己会患上可怕的糖尿病。但是糖尿病还是与我不期而遇,就在母亲病逝的第4个年头的1997年10月的一天,我到医院监测血糖,血糖竟然也高了,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我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我年仅42岁,比母亲还早3年患上2型糖尿病。那时还没有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缺乏有关糖尿病防治基本知识,不知初期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与运动帮助控糖,也不知可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只是禁吃甜食了,而饮食没有控制,工作、家务忙也没时间进行运动。
经过一次次的检查,血糖仍比较高,心中不禁产生了恐惧感。我时常想,我比妈妈还早3年患上糖尿病,现在控制得也不是很好,17年后我会不会与妈妈的命运一样啊!为此我开始思考:妈妈之所以因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过早地离世,就是因为对防治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知识一无所知,妈妈的病逝是无知的悲剧!我认识到要想控好血糖延缓并发症,就要多了解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从此,我开始对如何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很关注。终于有一天,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同仁医院举行“糖尿病健康大课堂讲座”的通知,我立刻前往参加。内分泌科的杨金奎医生讲授了许多有关防治糖尿病的知识,其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第一句是胰岛素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第二句是国外的糖尿病患者就听医生的治疗指导,遵从医嘱让吃药就吃药,让打胰岛素就打胰岛素进行治疗,不像我国有些患者那样只听虚假广告或是道听途说……
从此,我不听信任何根治糖尿病的什么药、什么茶的虚假宣传,很快到医院向医生申请打胰岛素,医生很惊讶地说:“你才得几年糖尿病就打胰岛素”?我说:“为了延缓并发症,我一定要打胰岛素,不能像我妈一样那么年轻就病逝了”。在我的坚持下医生同意给我进行胰岛素治疗,那年是我患病的第4个年头。
从那以后,我更加关注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了,了解到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功能、颈动脉血管彩超等项检查。从此,我坚持定期检查,根据自己的病情,定期请医生指导调药。我对待糖尿病的态度是:既重视又藐视,要重视对血糖的控制与定期检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藐视的是我从不拿自己当患者,在患糖尿病后还坚持工作了12年直到退休,在此期间从没有因糖尿病请过一次病假,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整整39年。
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我仍对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存有心结,总怕重蹈妈妈的覆辙。时间如流水,2010年3月我光荣地退休了,有些学校返聘我去工作,我都一一谢绝,因为我觉得我的“糖龄”已13年了,离妈妈病逝的17年只差4年,我的年龄离妈妈死去的62岁也只差7年,如果不重视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退休后我第一件事就是住院,进行一次全身的检查,看看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后经过全面的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我心中很是庆幸,这是我重视学习,积极进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结果啊!
从此我更加关注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了。2010年11月14日我积极参加了“世界糖尿病日”活动,结识了许多糖友,经糖友介绍参加了糖尿病医院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经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掌握预防糖尿病知识的健康人可以远离糖尿病;掌握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远离并发症,并可以跟健康人一样享有幸福长寿的人生!从此我树立了“知识拯救糖尿病,自我管理改变命运”的信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学习糖尿病知识与防治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中,并发挥自己做教师擅长讲课的特长,根据防治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理论,做出《延缓并发症,驾好饮食疗法这辆车》、《学好抗糖知识、学会自我管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调节情绪我能行》等许多PPT课件,又走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讲台,向更多的人宣传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我还编写抗糖文艺作品教育激励糖友抗糖,例如:小话剧《一个苹果的遗憾》,被改编成两个抗糖作品,经过录制在《健康中国》栏目中播出;还编写小品《糖尿病家族大聚会》,已在迎接2014年糖友新年联欢会上演出;编写的三句半《糖尿病饮食治疗好》、三句半《畅想8760主旋律》、快板书《战胜那糖尿病,一定要得胜利》等都在不同的糖尿病防治协会教育活动中演出。我不断努力着为糖尿病教育多做贡献。
今年是我患2型糖尿病的第17个年头,我没有重蹈母亲的覆辙,并且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我把自己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我认为要想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并发症,首先是要积极进行防治知识的学习,提高对预防并发症重要性的认识,用正确的防治知识指导行动。
第二,对糖尿病的态度与情绪,首先客观地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从而终身获益。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即不要对糖尿病无所谓,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焦虑不安,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把做任何事情都当“找乐”,为此我写了一首顺口溜《我的找乐人生》:我人生的座右铭就是“找乐”两字,退休后我就踏上了找乐人生,每天晨练是找乐,买菜做饭是找乐,走亲访友是找乐,外出旅游是找乐,同学聚会是找乐,学习朗诵是找乐,上微信聊QQ是找乐,编写文章是找乐、糖友聚会是找乐,就连看病也是找乐……事事处处都找乐,这就是我的找乐人生,让我乐在其中!
第三,重视监测与治疗。我按照糖尿病定期需要检测的项目,坚持对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眼底、肝肾功能、血管彩超等定期检测,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定期吃一些活血化瘀、调补肝肾、补中益气的中草药,身体发现一点并发症的蛛丝马迹我绝不放过,先查再用药控制住。例如发现周围神经病变,我就吃了一段时间的营养神经的药,并配合中药泡脚、针灸等辅助治疗,把并发症的征兆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我认为这是“花在前省在后”,现在花少量的钱定期检测,了解自己的病情,抓紧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就会省去更多治疗并发症的医疗费,这样于国于己都有利。
第四,重视饮食与运动的调节。在这两方面我不走极端,我的认识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所有的治疗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没有有效的饮食控制,就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就达不到控糖的理想目标。糖尿病是终生疾病,无法根治,因此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及运动需要终生坚持。要提高自己饮食治疗的能力,就要多听、多学,选对、选好,会做、会吃,少食多餐、营养均衡,总量不超。运动方面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过度运动,贵在坚持。以上就是我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做法与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整整60岁了。回首17年抗糖的心路历程,我有过丧母的心痛、无知的悔悟、恐惧的心理、焦虑的情绪、病痛的折磨,也有抗糖初胜的喜悦,针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忧虑,产生过编写抗糖剧的梦想……我还要继续不屈不挠地在抗糖路上前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继续实践“知识拯救糖尿病,自我管理改变命运”的信念,用事实告诉糖友们: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延缓的!在“五驾马车”指导下自我管理,在8760同伴抗糖的支持下,我们会终生受益的!我们会跟健康人一样享有幸福快乐长寿的人生!
最后用自编的抗糖歌曲当做本文的结束语:
糖尿病同伴抗糖之歌
亲爱的糖友们,我们来相会,同伴教育好,互相来共勉,心情好、要乐观,共同来抗糖,一定能够延缓并发症。
啊,亲爱的糖友们,战胜糖魔要靠谁,靠医生、靠家人,更要靠我们自己管理好。
五驾大马车,教育最重要,饮食控制好,运动要坚持,勤监测、常治疗,身体健又美,一定能够战胜糖尿病。
啊,亲爱的糖友们,8760管理好,早达标、早获益,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专家点评:
鉴于目前的医学水平,2型糖尿病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几乎所有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都会经历否认/怀疑—抵抗/抗拒—接纳/接受这样一个心理阶段的过渡。控制好糖尿病,远离并发症,接受患病的事实永远都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上述的患者很幸运,首先,她是一名人民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很顺利地度过“接纳期”。其母亲是由于2型糖尿病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去世的,因此在这位患者的意识里就接纳这样一个信息,她本身就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因此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
在患病初期,由于对疾病了解很少,多数患者都会陷入对疾病的抵抗和恐惧状态,不仅影响心情,之后进展为血糖控制不佳。然而,一蹶不振就能逃避问题吗?还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位患者做得非常好,她在被确诊患上糖尿病时是1997年,可以说那时候我国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但是那时候这位患者就开始有意识地去学习治疗糖尿病的知识。糖尿病不同于其他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血糖长期平稳控制至关重要。自我管理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只有兼顾所有这些方面才能把血糖控制好,缺一不可。这位患者在上述几个方面做得都非常好,通过参加糖尿病知识教育培训获取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巧,不仅自己掌握了应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管理自己的血糖技巧,而且还帮助其他的患者,实在是难能可贵。
有些专家把心理因素视作糖尿病管理的第六驾马车,我认为这一比喻并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从确诊糖尿病到目前疾病控制良好,是什么一直贯穿于她的生活中,我认为就是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健康乐观的心态不仅让患者去学习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知识,不因为得了糖尿病而沮丧,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找乐”,此外还去帮助更多的人。这种心态对于疾病的控制也非常有益。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影响血糖变化。所以,对于患者而言,要想控制好糖尿病就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必须做到饮食平衡、适度运动、规律监测、科学用药,这些都要以接受正规糖尿病教育为基础。
此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血糖。此外还要兼顾血压和血脂达标,综合控制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因素,这样才能够远离心血管并发症,2型糖尿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