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乡》是一部小说,写的是在省城工作的女主人公苏君慧为照顾年迈的父亲,带着孩子回乡定居、教书。她的选择激发了工程师程行远、留日专家苏阳等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自发挥作用,而她也从中找到了自身价值和幸福。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批农村新人的成长过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在事业、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人到中年的城市中坚力量如何抉择人生的命题。
白锡军,浙江安吉人,祖籍温州平阳。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政协安吉县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喜欢阅读,热爱大自然。
北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番外找爱的孩子
附录 水库边的大学
光阴的故事(代序)
那一年的映山红
金银花开
妈妈的番薯粥和阿花妈妈的番薯丝饼
水库边的劳动课后喷香的点心
西厢房里的小方桌
乡村的雪
放学之路
昨日红颜
惊鸿一瞥
岁月留声
围炉夜话
八月的乡村
那一园的李子
《北乡》:
偶尔有几户人家的年轻人在上网,灯光昏暗得几乎辨认不出。
晨雾缭绕。
阳光穿过枝叶间的一丝丝空隙,雾气沿着光束翻腾飞舞。
连绵如脊背的山峦,重重叠叠,连在一起又急急分开,高高低低。北乡伏卧在山下。山峦像水牛一样盘着,东边是牛尾,西边是牛头,北边是牛身,构成天然屏障。向南是巨大的面包状丘陵,山林、坡地、水田夹杂其间。
北乡是个隐蔽的所在,隶属古鄣县。离它十里之外,就是曾经繁华的古梅小镇——借助“黄金水道”通向苏杭和上海,唐朝即开埠,繁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君慧站在二楼阳台眺望。
眼前这一条特别漂亮的松林带,属于云林林场。
晨雾在山腰停留,乳白色的雾团中间浓两边稀,像扯不住一样慢慢断开。两边的薄雾随轻风缓缓移动,忽左忽右地往上飘。待飘到山顶,没有了松针的衬托,就融在晨曦里,看不见了。
有炊烟升起来,各家开始烧早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慧常觉得炊烟也有那种意境。
闭上眼,深深吸一口清寒的空气,她满足地下楼。
“赏花赏月赏秋香”是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台词.咱是“赏花赏林赏云雾”啊_想起昨天收到的好友爱玉的短信,说是雾霾已经开始在省城张牙舞爪了。
铁罐里的水正在咕嘟咕嘟地滚着。
“爸!”“嗯。”老人正用火钳夹起一块炭火,凑近嘴边的“红双喜”,用力猛吸几下,点着了。他把炭火扔进灶膛,默默地享受起来。灶头对面.是一整套现代化厨房用具。早饭是番薯粥,配上腌扁豆、花生米和炒青菜。泽儿的水蒸蛋在锅里焖。今天是周六,让孩子睡睡懒觉。
家里延续着母亲在时的习惯。晨起理床铺,烧水,灌满几个热水瓶。炒菜,焖粥。焖粥时扫地,先扫堂屋、擦拭供桌,再扫卧室、庭院。吃早饭,洗涮,打扫厨房。泡茶喝。窗明几净,井井有条。
一直以为这些事在每个家庭都是理所当然的。长大后在同学、朋友及亲戚家待得多了,她才发现母亲是多么善于持家——干净、勤劳、热情待客,还有一手出色的厨艺。
喝过滚烫的茶水,再点支“红双喜”,父亲满意地站起身来,去浇菜。
菜园在屋后。君慧替父亲拎开活动菜园门,斜靠在篱笆上。父亲拎着水桶,拿着瓢,停在杉树下。
那地方是毗连松林的小丘半腰。地里种满了青菜、萝卜、姜、大蒜、小葱、菠菜。朝阳洒在上面,菜叶上尚未蒸发的露珠闪亮着,一派生机。
父亲用力把水泼向菜畦。随着手的弧度,水呈抛物线,如金色的帘幕洒下来。父亲嘴上抿着烟嘴,一截烟灰轻轻折断,掉下来。灰烬沾在父亲的蓝色卡其布衣角上。
“外公!我起来了!”二楼右边窗口探出泽儿可爱的小脑袋。
“乖!外公来了!”父亲放下塑料桶,把水瓢“噗”地往桶里一丢,溅起几串水花。
君慧在菜畦边,朝泽儿挥挥手。
行远在慢跑。
两边是苍翠的劲松。一群鸟儿忽而飞到这边树枝上停留,忽而扑棱棱地飞到那边林梢,叽叽喳喳追着玩,享受着自由的天空。
行远深呼吸,脸上带着笑,莫名地开心。
隐约有琴声传来。这可让他吃了一惊,加快步子向前跑去。山路拐个弯,豁然开朗:好大一个山坳,散布着不少人家。琴声是从离大路最近的院子里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