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踪影/记忆文丛》这是一部回忆往事的散文集。作者卓如精选了31篇新作,作品记录了文学泰斗冰心,文化研究大家王瑶、唐弢、冯至、何其芳,名作家闻捷、林庚、梁遇春、废名等的往事,尤其描述了冰心与雷洁琼近50年的绵长友情,感人至深。还描写了左联女作家白薇、赵清阁奋争的一生,资料珍贵,文化价值*高。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
醇厚的友情
凄美的白薇
壮丽的教育诗篇
耀眼的金星
友谊的馨香
——冯至与梁遇春
燕园秋色
独特的园丁
沙漠里的绿洲
——杨吉甫与何其芳
学海的明灯
“十年辛苦不寻常”
——忆王瑶先生
多才多艺的赵清阁
初识女作家逯斐
访女作家江帆
巧遇诗人闻捷
第四次文代会侧记
坚贞的爱国者
生命的光彩
高龄的校长
勇攀高峰的学者
徽州才女
永远的童心
秋的绚丽
——《心迹——林仁生诗书集》序
往事踪影
初进北大
艰辛的历程
书的金桥
——贺海峡文艺出版社创办二十五周年
师泽无涯
师恩·友情
福州,我的骄傲!
珍贵的《足迹》
后记
《往事踪影/记忆文丛》: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踏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门槛,对这一领域尚处于陌生状态,我拜访女作家冰心时,谈到新文学创作时,我说:“您是‘五四’运动后就发表作品,该算是现代女作家开山祖。”她立即庄肃地说:“不是,第一个发表作品的女作家是陈衡哲,她一九一七年就发表了作品,她才是真正的开山祖。她还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女教授,研究西洋史的学者。”随后,我才得知:陈衡哲一八九。年七月十二日生于江苏武进。祖父是湖南衡山人,有十二个子女,姑母是长女,父亲是幼子。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和诗人。祖母和母亲都是江苏武进人,祖母善于绘画,在常州置有房子。母亲是有名的女画家,育有八个儿女,陈衡哲排行第二。她从小就从父母学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父亲特别器重衡哲,让她加学《尔雅》等书。姑母常对她的父母夸奖她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她的思想还受到舅父庄思缄的熏陶,她五六岁的时候,舅父便同舅母和表兄弟到广西去做官,因外祖母住在武进原籍,舅父常常回家来看望外祖母,那时她家已把自己的大房子出赁了,搬到外祖母家的一所西院中去住。每逢舅父回家省亲的时候,她总是一清早便起身,央求母亲让她去看舅舅,她走到外祖母家时,总是先向外祖母匆匆的问了安,就跑到舅舅房里去。舅舅思想激进,赞赏西洋的科技和文化,舅舅给她讲看到的西洋的医院、学校、和各种近代文化的生活情形,最后一句话,总是:“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你应该努力地去学西洋的独立女子。”她激动地问:“我怎样方能学得像她们呢?”“进学校呀!在广东省城里有一个女医学校,你应该去学医,你愿意跟我去学医么?”有时舅舅还给她讲:地球是圆的,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陈衡哲听得又惊奇,又佩服,便问:“舅舅怎能知道这么多?”“你以为我知道的事情多吗?我和欧美的有学问的人,恐怕还差得远呢。”舅舅又说:“我希望你将来能得到我没有机会得到的学问——对于现代世界的了解,对于科学救人的知识,对于妇女新使命的认识等等。”“胜过舅舅吗?天下哪有此事?我在梦中也不敢作此妄想啊!”“胜过我们算什么?一个人必须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没有出息的人,才要跟着他父母尊长的脚步走。”这崭新的思想,在陈衡哲的心灵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舅舅每回来一次,她进学校的念头便加深一层,进学校成为她那时生命中的唯一梦想。
陈衡哲十三岁那年,她的父亲被抽签到西南的一个省份去做官,她由于那地方僻远,加上进学校的希望太热切,便要求母亲,不到父亲那里去,跟舅舅到广东进学校去。那时,父亲已先上任去了,母亲正在收拾行李,预备全家动身,贤明的母亲知道她上进的志愿,又知道舅舅爱她,舅母又是一位最慈爱的长者,所以并不怎么反对。又因她年纪太小,又不怎么赞成。每当陈衡哲要求到广东去的时候,母亲总是说:“让我想想看,慢慢的再说吧。”那年秋天,舅舅回来省亲之后,要回广东去了,陈衡哲跟着母亲送到外祖母家的大门外,她对舅舅说:“请给舅母请安。”“你不是要到广东去吗?你自己亲身去请安吧。”陈衡哲回头问母亲:“我真的能到广东去么?”“你自己想想能吗?”“能!”陈衡哲就对舅舅说:“我一定亲身到广东去给舅母请安。”“这是你自己说的啊,一个有志气的孩子,说了话是要作准的。”“一定作准。”陈衡哲说完这一句话,全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眼泪像潮水一样流了下来,她立刻跑回卧室去,伏在桌上大哭了一场。
就在那年冬天,母亲带着一群孩子,离开常州,先到上海,恰好有一家亲戚正要到广东去,母亲便决定让她跟着他们到舅舅家去。母亲同弟妹们上了长江的轮船,她也跟着上了船,坐在房舱里,母亲含泪对她说:“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将来当然有成就;不过,你究竟还是一个小孩子啊!到了广东之后,一切要听舅父舅母的话,一切要小心,至少每个星期要给我和父亲写一封信来,好叫我放心。”母亲话音未落,她已哭得转不过气来。母亲说:“你若是愿意改变计划,仍旧跟我到父亲那里去,现在还来得及,轮船要等明天一早才开啊。”她的心里矛盾极了,想仍旧跟着母亲去,似乎又有一种力量,叫她前进,叫她去追求梦想,下了仍旧离开母亲的决心。
到了广东,舅父母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看待,给了她极大的温情和安慰,不久,她便央求舅母到医学校去报名,可是,医学校要收十八岁的学生。舅舅不但自己教她,还请了一位在广东客籍学校教数学的杭州先生,来教她初级数学和新时代的卫生知识。舅舅还常常把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新时代的卫生知识讲给她听。仅仅过了三个月,舅舅便调到廉州去统带新军,她和舅母又住了三个月,才搬到廉州。舅舅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下午,总抽出一点时间,回来教她那时流行的两种教科书:《普通新知识》《国民读本》,以及报章杂志的阅读。舅舅不仅旧学问很有根基,而且现代的常识也非常丰富,她从舅舅的谈话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训,比从书本上得到的更为充足与深刻。经过舅舅一年的教诲,她的学识丰富了,自信力坚固了,对于世界的认识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