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详注》以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影印本为底本,以日本明佚名仿宋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白文本为主校本,引《甲乙经》《太素》《灵枢校勘记》与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医家之注引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涩江全善《灵枢讲义》,补前贤注释之不足,为治《灵枢》之学者,提供极大方便。
钱序一
《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含《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灵枢》古称《九卷》,西晋皇甫士安谓之《针经》,至唐谓之《灵枢》。《素问·序》林亿《新校正》云:“《素问》外《九卷》,汉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为(按:通‘谓’)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卷》。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考《素问·三部九候论》“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王冰注:“《灵枢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而在《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注云:“《针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林亿《新校正》在此注下云:“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
《灵枢》之名从汉至唐不仅数变,而且其流传亦饱经沧桑。从唐初杨上善据《素问》《灵枢》(杨上善称为《九卷》)类编详注《太素》观之,唐代《灵枢》完帙尚存,五代离乱,文物板荡,《灵枢》已无全帙。北宋林亿《新校正》于《素问·调经论》注中云:“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林亿《新校正》写于北宋嘉祐中,则嘉祐期间《灵枢》已成残卷,故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正,留下千古遗憾。(据嘉祐二年《补注本草奏敕》云:“《神农本草》《灵枢》《太素》《甲乙经》《素问》及《广济》《千金》《外台秘要》等方”均列入校定计划。嘉祐六年苏颂等《本草图经·序》亦云:“先是,诏命儒医重校《神农本草》等凡八书。”据今所考,《灵枢》未加校定,故无校本传世。)
然而天不丧斯文,《灵枢》全帙存于高丽。考《宋史·卷十八·哲宗纪》,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春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一·藏书之府二十》云:“哲宗时,臣寮言:‘窃见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九卷。据《素问·序》称:《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与此书各九卷,乃合本数。此书久经兵火,亡佚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学者诵习。伏经朝廷详酌,下尚书工部雕刻印板,送国子监,依例摹印施行。所贵济众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及令本省详定讫,依所申施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亦云:“元祐八年正月,工部侍郎权秘书监王钦臣言:‘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诵习,乞依例摹印。’诏令核对讫,依所请。”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三云:“元祐八年高丽所献有《黄帝针经》。正月庚子,秘书监王钦臣请宣布,俾学者诵习。”高丽献书屡见宋人书卷,可见事体之大。高丽所以进献此书,意在换购《册府元龟》及历代史书。据《宋史·卷十八·哲宗纪》云:“(元祐八年正月)辛亥,礼部尚书苏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宜却其请,不许。省臣许之。(苏)轼又疏陈五害,极论其不可。有旨:书籍曾经买者听。”苏轼上疏陈述高丽以《灵枢》全帙换购《册府元龟》及历代史对于宋朝有五大危害,全疏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文繁不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有简要记载:“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二月辛亥,高丽遣使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礼部尚书苏轼言却其请。省臣许之。轼又疏陈五害,且曰:汉东平王请诸子及《太史公书》,犹不肯予。今高丽所请,有甚于此,其可与乎?诏:书籍曾经买者听。”北宋哲宗、英宗两朝,极重医事,尽管苏轼疏陈五害不无道理,然以国内已无《灵枢》全帙,幸逢来献,乃诏允高丽以《灵枢》换买《册府元龟》等书,自此《灵枢》全帙失而复完。南宋史崧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所献“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即元祐八年“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之本,史崧增加释音,附于每卷之末。今将《灵枢》以明赵府居敬堂本最称美善,居敬堂本所据之本,为史崧所献之本。
从上述简要回顾中看到,由于《灵枢》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残阙过甚(《宋朝事实类苑》称“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正;尽管北宋曾指派“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高丽进献本,史崧曾略作释音,但通体观之,所校之处寡少,因而校勘、注释、研究、整理《灵枢》所遇种种困难,较之《素问》竟不可以道里计。元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详于经络腧穴针灸脉理之阐述,疏于校勘训诂之诠解。清代学者于治经史之余,多着力《素问》之考证与训释,如张琦《素问释义》、胡澍《素问校义》、俞樾《读书余录》、孙诒让《札移》等,均为治《素问》训诂考据之力作,而研讨《灵枢》校勘训诂者寡。但亦颇有可称举者,顾尚之《灵枢校勘记》一卷,虽篇幅无多,每有发千古之覆佳处。日本江户后期,训诂考据学者涩江抽斋著《灵枢讲义》,对《灵枢》之校注训诂及医理之阐发,极见功力,其水平时有超过丹波元简《灵枢识》处。但是,总起来说,《灵枢》注释、校勘、训诂、考证,其基础远较《素问》薄弱,从事此书之校注,所遇困难更多。
张君保春先生以《黄帝内经·灵枢详注》手稿见示,读毕颇感欣悦,此书于《灵枢》之训诂、校勘、释义裨益多多,某些覃思竭虑处,可补前贤注释之不足。综观《详注》尤胜处,有如下四端。
一、底本选用精当。《灵枢》传本较著者有明无名氏仿宋白文本,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全称《新刊黄帝内经灵枢》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此书原刻。日本经络学会于1992年11月影印发行,国内尚无《灵枢》白文本刊行,而有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影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原刊影印发行。此书字迹端庄,栏界宽裕。张君选此本为详注之底本,使研究工作确立在坚实可靠基础之上。
二、引用《太素》及杨上善校勘讹字、训释词义、阐释医理。唐初杨上善《太素》注凡三十卷,今存二十五卷,杨注系唐初以前关于《灵枢》《素问》之医理、经络、脉象、腧穴、针灸、养生、校勘、训诂等之集大成者,对于研究整理《内经》价值连城。张君有鉴于此,几乎每卷每篇均详引《太素》及杨上善解释《灵枢》,校其讹字,释其词语,阐其义理。清代《内经》注家以未见《太素》为憾事,当今治《内经》之学而有远见卓识者,无不重视《太素》及杨注之重要意义。《详注》广引《太素》及杨注,不仅多裨《灵枢》之诠注,亦可觇张君治学之识断。前人云,治学广博难,精审难,识断尤难。《详注》详徵《太素》,可窥作者之学力。
三、《灵枢》由于前人校注基础薄弱,尚有衍文错简讹字难词需要研究,杨上善虽有部分解说,但颇不详备,故后贤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继起而阐其医理,清人顾尚之《灵枢校勘记》释其校勘训诂,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涩江抽斋《灵枢讲义》详于释词校勘,凡元明以来至清末,中日学者研治《灵枢》有成者,多引其书其言,即此观之,《详注》颇类集注,将为治《灵枢》之学者,提供颇大方便。
四、全书详于校勘、释词。释词极重视许慎《说文》、《说文》段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关于训诂之确诂。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云:“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诂训之于人大矣哉”。又云,校勘精详,训诂确切,则“乡壁虚造之辈,不得滕其说以衒世,学术正而士习端,其必由是矣。”张君保春先生之《黄帝内经·灵枢详注》,亦有此种之美意焉。
余与张君交往有年,嘉其人,重其学,读毕《详注》,谨弁言如上。此书嘉惠学人,定可知也。
钱超尘
1995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灵枢经》详注工作开始于二十余年前,蒙钱超尘先生抬爱,为之序。)
查看全部↓
张保春,男,山东潍坊市人,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名老中医程士德教授、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养生康复产业分会会长。从事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工作三十余年,长期致力于中医学术思想、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多部,参加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我喜爱的教师”。临床擅治过敏性疾病,脾胃病证,心脑系统疾病,妇科病证,肺系病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