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颜色》是一部有关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作品。
作者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审视与时代考察之上,置叙说、论述与史实于一炉,寓人物解读于历史事件之中,从文化与文明到文化与科技,从异域文化反思到中国文化解读,从孔子、屈原、秦始皇、刘邦、项羽、郑和到汶川观察、南海体验、祝福祖国,不一而足。自铺张有度的排比中,自澄净饱满的文字中,你会读见:一位沉浸于中国新闻实践和管理工作的知识分子,用足了对历史长河的关照,孜孜以求于从民族背景与细微感受中,去思索个体的存在与民族的未来。
作者的书写并非单纯的历史抒怀,其基于史实之上的文明掌故、文化故事,拥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引导读者通过一条奇妙的道路,走入作者或粗犷磅礴或纤细缜密的文明思绪中。细心的读者还能从这些思辨深刻的文章中,体悟一种感染力,从其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嬉笑怒骂之间,发现作者匿藏于朴素文本之内的赤诚与坦荡。
珍视坍塌,才知崛起。这是作者在或平静舒缓或激情澎湃的表达中,希望传达给我们的主题。
《文化的颜色》视野开放深刻,文笔睿智深沉,并饱含真情实感,是作者多年文化思考的结集。其最终关注的,是在以世界眼光综合把握当代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文化之于民族、国家内在意义的阐扬。只言片语中,隐含着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怀与危机意识。对于读者来说,作者的终极关怀,仍紧密关照国民的幸福与文化的理想。这种取向,置现实与历史的角度中看,影响连绵不绝,价值断不可缺。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问题答案,还可以学习两位资深“发言人”的交流之道和沟通艺术。
旁听或亲历,只要你打开本书,就会感到一种真实的拥有。
刘汉俊,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攻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无线电通讯专业,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学专业。
曾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光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中宣部新闻局工作,多次参加和负责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先进典型的新闻报道工作。有若干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出版新闻理论专著《缔造精神》《塑造形象》,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专业期刊发表过多篇专业理论文章。
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雨花》《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上百篇。《朋友》《永远的丰碑》《请尊重我们的母语》《经典中国》《你是一粒种子》等作品入选中学教材、高考和中考试卷。
出版文学作品有:
《一个人的河流》(2001年)
《午夜的阳光》(2006年)
《千年的桨声》(2008年)
刘汉俊,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攻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无线电通讯专业,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学专业。
曾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光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中宣部新闻局工作,多次参加和负责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先进典型的新闻报道工作。有若干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出版新闻理论专著《缔造精神》《塑造形象》,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专业期刊发表过多篇专业理论文章。
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雨花》《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上百篇。《朋友》《永远的丰碑》《请尊重我们的母语》《经典中国》《你是一粒种子》等作品入选中学教材、高考和中考试卷。
出版文学作品有:
《一个人的河流》(2001年)
《午夜的阳光》(2006年)
《千年的桨声》(2008年)
《文化的颜色》(2013年)
序 珍视坍塌 才知崛起 出版人 呼延华
序 当代徐霞客的文化苦旅 张彦武
Ⅰ 空谷足音
文化的本色与力量
辉煌与落寞
[关于文化与科技的话题]
文化的颜色
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
文化的力量
面对玛雅象形文字的断想
映秀石前的沉思
[关于精神与精神危机的散论]
读懂中国
Ⅱ 时空对语
2560年的月光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一个人的帝国
两个人的战争
假如没有1433年
Ⅲ 天下情怀
五月的哽咽
[为5·12而作]
生死之间
[写在5·19全国哀悼日北川现场]
野菊花开
[为5·12一周年而作]
南海九章
新年的祝福
[献给所有喜爱我的读者]
序
珍视坍塌,才知崛起
出版人 呼延华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缺失了什么?
勇气?担当?责任?抑或直面现实、反思历史的能力?
文明、文化、道德、价值观……面对这类命题,20多年前,尚思想奔涌、激情澎湃的中国学人,今天却大多选择了噤声、讨巧或逃避。
物质大厦的崛起,没有惠遍这片土地的芸芸众生;精神建筑的崩塌,惨烈地让我们所有人匍匐在权钱物欲的脚下,难以直立行走。一个思想缺席、情怀缺失、道德匮乏的时代,残酷地埋葬了我们20年。
当刘汉俊用坚实的踏访和冷峻的笔墨,铺陈出一地文明和文化的碎片,散发出一组斑斓的文化色彩,从而凝成一块历史和现实的镜面时,我们终于照见了自己的贫穷和困顿。
刘汉俊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建立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审视与时代考察之上。他视野开阔,深具忧患意识。殊为难得的是,他能从毁灭中看到希望,从侮辱中看到尊严,从死中看到生,他能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看到文化飘扬的旗帜,这是其信念的来源。他深入到每一个生命的脆弱与尊严的瞬间,从每一粒微尘中发现文化的质地。字字有力,绝不虚妄。平静中蕴含着热烈,舒缓中潜藏着激越。
刘汉俊思虑所及,从文化与文明到文化与科技,从异域文化反思到中国文化解读,从孔子、屈原、秦始皇、刘邦、项羽、郑和到汶川观察、南海体验、祝福祖国,不一而足。自铺张有度的排比中,自澄净饱满的文字中,你会读见:一位沉浸于中国新闻实践和管理工作的知识分子,用足了对历史长河的关照,孜孜以求于从民族背景与细微感受中,去思索个体的存在与民族的未来。
刘汉俊足够真诚和坦率。也许他敏锐地意识到,失却自我反思的能力,早已令我们陷入了日渐不堪的精神沼泽,并给我们裹上了厚重的冷漠外衣。作者以文明和文化的解读为载体,用冷静观察流淌出气势磅礴的情感的河流,拥有涤刷污垢破解冷漠的力量。这部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一颗情怀弥漫、悲悯天人的赤子之心。
当知识界许多人都已不再为文化和文明写点什么的时候,当当代学人业已视文明与文化为宏大命题,而不敢踏足,甚至不愿思索时,刘汉俊所做工作,显然成了另类的实践个案。勇气与担当,信念与反思,是我所能想到的对他的简单评价。舍此,任何一种海阔天空般的想象力,也许都无法给出切中肯綮的答案。
珍视坍塌,才知崛起。这是刘汉俊携其《文化的颜色》唯一传达给我的主题。我珍视这种写作和思索。
是为序。
二○一三年八月五日
写于朗朗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