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德为先 漫话古代官德教育》围绕官德修养,广泛收集和精选我国历史上属于官德的精辟论述和典型事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 依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讨论自古至今为官之德性,清晰勾勒出中国官德演进的历史进程,对清官、贪官、御史、监察、家规、家教等内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探讨。《从政德为先 漫话古代官德教育》主要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内容详实、文字清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党员干部官德教育读本,*是一本高品位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从政德为先(漫话古代官德教育)》:
巫史制时期:从夏到商一个神情庄严的巫史,在祷告上天之后,从火中取出烧烤过的牛骨或龟壳。所有的人都不安地等待着,牛骨或龟壳上会出现怎样的裂纹呢?这些裂纹的数目、走向和长短,将决定着国家的重大决策与命运:战争还是和平,丰收还是饥馑,胜利还是失败。忽然,巫史抬起头来,高声宣布说:“大吉!”于是,从君主到百官到万民,无不山呼万岁。
从夏朝到南朝,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巫史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国家所有活动,几乎都要通过巫史的占卜来决定。所以,这个时期的官制主要是巫史制。
夏商两代的文献资料极少,但从甲骨文等文物资料中仍可了解其大致情况。
夏代的君主沿袭氐族首领的称号,称为“后”,古代文献中多写作“夏后”或“夏后氏”,后来又称“王”。王起初是军事首领的称号,含有唯我独尊、强制服从的意思。商代君主沿称为王,但对先王有时仍称为“后”。王是至高无上的,故商代的王常常自称“予一人”,亦即后世“寡人”、“孤家”的意思。
王位是世袭的。世袭有传子与传弟两种,传子叫“世”,传弟叫“及”。《礼记》里说的“大人世及以为礼”,就反映了这种制度。《史记·夏本纪》中把夏代的国君称为“帝”,是受了三皇五帝传说的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官,便是神权的体现者——巫史。巫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职务是掌管祭神,并从神那里得到启示。国家产生以后,国君被认为是代表上天意志在人间进行统治的。上天的意志怎样才能知道呢?那就要用卜筮的方法去窥探。
这样,巫就成了上天的使者,故称为“史”。
巫史是夏商两代国家机械中最有权威的官职,甲骨文中一般写作“史”、“大史”或“卿史”。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包括战争、狩猎、求雨、继位等等,无不由巫史通过占卜来决定。所以,巫史绝不是仅仅掌管祭天的礼官,而是当时最重要的政务官员。巫史往往由两三个人同时担任,《尚书·甘誓》称为“三正”。夏后启讨伐有扈氏的罪名之一,就是“怠弃三正”,这种罪自然是不可饶恕的。而启又是奉天命进行征讨的,可见“三正”绝非一般的官,而是天意的体现者。巫史的职务主要是占卜、祭祀,同时又可以带兵作战、制定历法、保管典册、审理诉讼、奉命出使、教育王子,甚至担任王的老师。巫史的职位如此重要,所以它同王一样也是世袭的。
除了巫史,最重要的就是王族成员了。王族成员是包括王的妻妾、兄弟、子女、伯叔等。另外,王的外戚和女婿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王族与王亲的成员,常受王命去指挥战争、管理籍田、祭祀祖先等,只是没有具体的官职名称。从甲骨文等中可以知道,王的妻妾称为“妇”,王的儿子称为“子”。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商代著名的军事将领。甲骨文中又常见“亚”字,系指王的卫队长,常常带领武装人员执行王命。《尔雅》中有“两婿相谓日亚”的说法,那么“亚”很可能就是王的女婿,由王婿来担任王的卫队长也是颇为合适的。在商代后期,纣王的伯父、叔父都担任着要职,称为太师、少师。
夏商两代的国家官员,主要就是巫史和王族。他们的职位大抵是世袭的,无论贤与不肖,都仍然继承着上一辈的高官厚禄。当然,除了巫史和王族之外,国君也还需要一些为其生活服务的家臣。在这些家臣中,有所谓“牧正”,是管理畜牧的;有所谓“庖正”,是管理膳食的;有所谓“车正”,是管理车旅的;等等。这些家臣虽说也是职官,其实地位极为卑下,在本质上仍是一种高级奴隶罢了。但由于这些家臣得到君主的宠信,也时常被君主派遣处理某些政务,如清查籍田、传达王命、出使别地等。在古代中国,国家是由某一个家庭或宗族统治的,国君的私事与国家的公务经常混杂在一起,难以分清。我们不是常见古代君主在拒谏时,对大臣说出“这是朕的家事,不用卿管”之类的话吗?因而为君王和王族服务的奴仆——家臣,从一开始就属于国家官吏。
作为早期的国家政权,夏代和商代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武力征服基础上的。中国的官吏制度发端于此,但还远未完备。臣服于国君的氏族与部落,其首领仍由本族人担任,称为侯、伯等,并不由国君来任命或分封,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些氏族与部落时而归顺,时而反叛,反复无常。在归顺的时候,侯、伯自然算是国家的官员,而在反叛的时候,侯、伯也自然算不得国家的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