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记(全译本)》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杰作,他与凡尔纳的所有作品一样,既充实,又符合科学实际。《地心游记(全译本)》写了一位科学家在一本书里发现了一张密码条,破译后发现这是一座通向地心的火山的坐标。于是协同侄子和向导冒着危险前去探险,在途中,他们一路征服了缺水、缺氧等困难,最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回到地面。
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萨克努塞姆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苦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地面。《地心游记(全译本)》就像凡尔纳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学的非凡想象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陈筱卿,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翻译法国名家名著约一千万字,主要译作有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纪德的《梵蒂冈的地窖》,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法布尔的《昆虫记》,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雅克·洛朗的《蠢事》,科莱特的《谢里宝贝》等。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法语: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或译朱尔·凡尔纳,法国小说家、博物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他以其大量著作和突出贡献,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主要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等。
第一章 里登布洛克叔叔
第二章 神秘的羊皮纸
第三章 叔叔也困惑不解
第四章 我找到了钥匙
第五章 叔叔念那张羊皮纸
第六章 叔侄辩论
第七章 准备出发
第八章 出发
第九章 在冰岛
第十章 冰岛的一顿晚餐
第十一章 向导汉斯·布杰尔克
第十二章 去往斯奈菲尔的路上
第十三章 向斯奈菲尔靠近
第十四章 无谓的辩论
第十五章 斯奈菲尔山顶
第十六章 火山口中
第十七章 真正的探险之旅开始了
第十八章 海面以下一万英尺
第十九章 “必须实行配给了”
第二十章 死胡同
第二十一章 渴得难受
第二十二章 仍旧没有水
第二十三章 汉斯真棒
第二十四章 海下
第二十五章 休整一日
第二十六章 只剩我一人
第二十七章 迷路了
第二十八章 模模糊糊的声音
第二十九章 终于脱险
第三十章 地中海
第三十一章 木筏
第三十二章 第一天航行
第三十三章 大海兽
第三十四章 阿克赛尔岛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
第三十六章 我们往何处去
第三十七章 人头
第三十八章 叔叔的讲演
第三十九章 会是人吗
第四十章 障碍
第四十一章 往下走
第四十二章 最后的一餐
第四十三章 爆炸
第四十四章 我们在哪儿
第四十五章 尾声
《地心游记(全译本)》: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我叔叔里登布洛克教授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小宅子。他的住宅是在科尼斯街十九号,那是汉堡旧城区里的一条最古老的街道。
女仆玛尔塔刚把饭菜坐在炉子上,以为自己把饭做晚了呢。
“这下可好,叔叔是个急脾气,说饿就饿,饭菜马上就得端上来,否则他会大声嚷嚷的。”我心里在作如是想。
“里登布洛克先生今天回来得这么早呀!”玛尔塔轻轻推开餐厅的门,紧张惶恐地对我说。
“是回来得早了些,玛尔塔。饭未准备好没有关系,现在两点还没到哩。圣米歇尔教堂的钟刚敲了一点半。”我回答她道。
“可教授先生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他自己大概会告诉我们原因的。” “他来了!我得走开了。阿克赛尔先生,请您跟他解释一下吧。” 玛尔塔说完便回到厨房里去了。
我留在了餐厅里。可是,教授脾气急躁,而我又优柔寡断,让我如何去叫教授息息火呢?于是,我便打算溜回楼上我的小房间里去,可是,大门突然被推了开来,沉重的脚步声在楼梯上咯噔咯噔地响。屋主人穿过餐厅,径直奔向自己的书房。
在穿过餐厅时,他把自己那圆头手杖扔在了屋角,又把宽边帽子扔到了桌上,并向自己的侄儿大声喊道: “阿克赛尔,跟我来!” 我正要跟过去,只听见教授已经不耐烦地又冲我喊了一嗓子: “怎么了?你还不过来!” 我赶忙奔进了我的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师的书房。
里登布洛克其实人并不坏,这一点我心知肚明。
但是,说实在的,除非出现什么奇迹,否则他这一辈子都是个可怕的怪人。
他是约翰大学的教授,讲授矿物学。他每次讲课,总会发这么一两次火的。他并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是否都来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将来会有所成就。
说实在的,这些事对他来说,都是细枝末节,小事一桩,他不放在心上。用德国哲学家的话来说,他这是在“主观地”授课,是在为自己讲课,而不是在为他人讲课。他是一个自私的学者,是一个科学的源泉,但想从这科学的源泉汲取水分,那却并非易事。总而言之,他是个悭吝人。
在德国,有这么几位教授同他一个德行。
遗憾的是,我叔叔虽身为教授,但说起话来却并不利索。在熟人之间情况尚好,在公开场合就很不如人意了。对于一位授课者,这可是个致命的弱点。确实,他在学校讲课时,常常会突然卡壳,常常因为某个刁钻古怪、生僻难说的词而打住话头。那个词在抗拒着他,不愿就范,以致教授被逼到最后,只好以一句不太科学的粗话说出口来,然后自己便火冒三丈,脾气大发。
在矿物学中,许多名称都采用的是半希腊文半拉丁文的名称,十分难发音,甚至诗人见了都挠头。我这并不是在对这门科学大放厥词,我根本就没这个意思。可是,当你碰到一些专有名词,比如,“零面结晶体”、“树脂沥青膜”、“盖莱尼岩”、“方加西岩”、“钼酸铅”、“钨酸锰”、“钛酸氧化铣”等时,口齿再伶俐的人读起来也磕磕巴巴的。
在这座城市里,人人都知道我叔叔的这个情有可原的毛病,他们借机来出他的洋相,专门等着他碰上这种麻烦词,看他出错,等他发火,借机开心。这么做,即使在德国人来说,也是很失礼的。来听里登布洛克教授讲课的人总是很多,但其中总有不少的人是专门来看教授大发雷霆,以此为乐的。
不管怎么说,我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我叔叔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虽然有时会因动作笨拙而把标本搞坏,但他却具有地质学家的天才和矿物学家的敏锐观察力。他在他的锤子、钻子、磁针、吹管和硝酸瓶中间,可是如鱼得水、驾轻就熟的。他能够凭借一块矿石的裂痕、外表、硬度、熔性、声响、味道,毫不犹豫地判断出它在当今所发现的六百多种物质中属于哪一种门类。
因此,在各高等院校及国家学术学会中,里登布洛克的名字是响当当的。亨夫里·戴维先生①、亚历山大·德·洪伯尔特先生②、约翰·富兰科林③、爱德华·萨宾爵士④等,每次路过汉堡,都要前来拜访他。此外,安托万·贝克菜尔先生⑤、雅克一约瑟夫·埃贝尔曼先生⑥、戴维·布雷维斯特爵士⑦、让一巴蒂斯特·迪马先生⑧、亨利·米尔纳一爱德华先生⑨、亨利一艾蒂安·桑特一克莱尔一德维尔先生@等也都喜欢向我叔叔求教化学领域里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我叔叔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过许多重大发现。一八五三年,奥托·里登布洛克教授在莱比锡发表了《超结晶学通论》。这是一本附有铜版插图的巨著,但因成本过高,赔钱不少。
另外,我叔叔还当过俄国大使斯特鲁维先生的矿物博物馆馆长。该博物馆之馆藏在整个欧洲享有盛名。
厉声呼喊我的正是这个人。他身材高挑,清瘦,腰板结实,一头金发,人显年轻,虽已届五旬,但看上去顶多也就四十来岁。两只大眼在宽大的眼镜后面不停地转动;鼻子细长,像是一把刀具。有些调皮鬼学生,说他那鼻子好似吸铁石,能够吸起铁屑。其实,这是胡编瞎造,他的鼻子倒是喜欢吸鼻烟,而且吸得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