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等花开》讲述的是一个经历逆境,而又身心发展健康良好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她成长于70年代,也许书中的很多情境是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
写作的时候作者只是出于自我疗愈的想法。源起于许多年前作者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时,一门心理学课程的作业,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希望读者在阅读《静等花开》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与故事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鸣,也希望读者能喜欢这些文字与散落其中的心理学知识,并对生活有所帮助。
写书不是为了教导别人,它只是为了将自己克服的苦难作为例子告诉周围的人,在鼓励其他人的同时,也衷心地希望自己的经历对于读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徐林芬 笔名一凡,1994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大学机械设计专业,2005年获得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学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专业,2010-2011年期间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前言
深林青草自芬芳/梦雨江南
内在之旅/涂华国
最初的时光
怎么这么笨
苦涩的甜蜜
迷茫的青春
蹉跎的时光
迷失的感情
就这样落幕
意外的结局
未成熟的爱
又一个转折
疾病是礼物
异国的生活
不吵不相安
经历才重要
与母亲重遇
心灵的成长
安然的故事
超越了时光
内在的旅程
不同的人生
触碰你的心
不学不知道
后记
《静等花开》:
深林青草自芬芳 时至青杏小小的今日,我和林芬只有一面之缘。
之后,网上往来也是我们唯一的交往方式。林芬是心理学工作者,是一个称职并不断努力寻求心灵成长的心理学工作者,我确信以她笃实好学的治学风格,平易近人的工作方式,定能在很快的时间成为心理咨询界,及心灵成长领域的翘楚。何况她现在已有非常丰富的个案、讲学及专栏写作的资历。
我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但心理学是我的业余爱好,是我窥视神秘人生的一扇小窗。随着年龄与心理历程之日长,我越来越能感悟“性格决定命运”的深意,因而总想探讨到底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一个人的性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心理学似乎给我指明了一个路口。我和林芬就因心理学结缘。
四年前的初夏,受华夏心理学校的老师之邀,在北京图书馆参加“心灵成长”工作坊,林芬和我都坐在第一排座位,中间只隔一位雍容华丽的贵妇。我感恩天意的安排,在我刚坐好在椅子上时,林芬一袭长裙半袖短衫翩然而过,拖着一个较大的与她身材不太相称的行李箱,看得出,她是一个经常外出的人。课间休息,左右前后的同学彼此简单了解,互留联系方式,我和林芬也彼此交换笔记本,写下自己的手机号和QQ号。林芬不是现在时尚所标榜的美女,但言谈举止间能感染我的是她的自信大方,还有她江南女子特有的,慢声细语里略带的轻羞。像清风舞动中,一阕易安居士浸满酒香的《点绛唇》。感染之后还有吃惊。她是从事心理咨询职业多年的咨询师,并且特意从杭州坐飞机来北京听课。那次参加工作坊,我带了几个经我介绍入门心理咨询的同事,我们与北京近在咫尺,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北图。我当时指着林芬对我带去的几个同事说:“看看人家,自己打飞机票过来听课,多好学!”,说实话,我真的被林芬的好学之举深深打动了。其中还有一个举动让我至今不忘,工作坊大概是两三天的时间,中途林芬拉起行李箱就要走,走过我面前的时候,我好奇地问她怎么不听完再走,她轻轻地说,再听下去感觉没意思了。当时我就很快反应到,这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在学术上,不迷信权威来自于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来自于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工作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下意识里惊叹了一声,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
在学术思想交流上我是十足的大男子主义,欣赏的女人很少,林芬让我感到意外。工作坊后我整理笔记,看到了林芬给我留下的联系方式,我带着欣赏与好奇之心加了她的QQ,开始了时至今日的网上交流,几乎从未间断,只是她去印度学习时,因她无法上网才断了几天联系。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从开始向她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到后期交流心灵成长的看法,我越来越被她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治学严谨的风格所折服。这些年来,我们由QQ到微信,由文字到语音,由私聊到加入林芬组建的朋友群,我介绍了包括我妻子在内的很多心理学爱好者,都成了林芬的铁杆粉丝。
真诚感恩上苍的厚爱,感恩那次与林芬的一遇。
如果说人生中有很多驿站,那一站,不只是改变了我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包括我把林芬在微信上介绍后保持联系的人,都在人生路途上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那个方向是登陆幸福之岸的方向,那片天地是充满至诚至爱的天地。按林芬的话,学会爱是我们今生必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