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指导如何新闻写作的专业书籍,从最基本的新闻概念开始,叙述上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新闻写作的专业知识,还就如何写好消息、通讯、新闻专访、新闻特写、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现场短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告、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以及网络新闻等都作了周密的讲解与演示。
本书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全面,而且在写作特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确保语言质朴而生动,便于读者快速、深入地理解,可作为新闻学研究者、新闻采编人员、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新闻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胡小英,新闻传媒专业硕士研究生,投身出版事业数年,工作之余爱好写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与大家分享,出版过《企业软营销》《海淘攻略》等专著,发表过《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业改革的发展路径》等论文。
新闻跳笔的含义
所谓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则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述的方法。
新闻写作使用的笔法多种多样。一般的文字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中的基本笔法,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在新闻报道中同样作为基本笔法被广泛地使用。还有一些写作技巧,如排比、拟人、比喻、倒叙、插叙、伏笔、悬念、夹叙夹议等,在新闻写作中也都可以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那么新闻写作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笔法?或者说有没有属于自己特有的行文叙述方法呢?我们来看一篇消息:
中国乒乓球“人梯”依然坚固
新华社北京(1996年)6月11日电(记者王俊璞景如丹)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中国乒乓球选手,正踩着陪练队员搭起的“人梯”,攀向冠军领奖台。
中国乒协执行副主席李富荣说,乒乓球“人梯”出现在第26届世乒赛之前,一茬又一茬陪练队员,几十年来送一代又一代尖子选手夺得世界冠军。这一“人梯”经受着商品大潮的冲击,现在依然十分坚固。
记者在北京和正定都曾看到,中国女队的4名男选手陪主力队员训练时,拼力拉弧圈球,任汗水湿透衣衫。据统计,每位陪练半天至少“拉”7筐球,每筐200个。
主教练陆元盛介绍,他们是来自河北队的王志军、陕西队的邓勤、八一队的刘国栋和今年才进队的辽宁选手杨杰峰。
这几名队员仅是“人梯”的一部分。备战奥运会,男、女队非参赛选手都可能担任陪练;而备战世乒赛时,河北、北京、广西等队的队员都是招之即来。
商品经济大潮涌起以后,许多乒乓球运动员跨出国门,有些人的收入比在役的世界冠军高出数十倍。这给中国队造成巨大的冲击,但队里作为重要训练内容的陪练并未因此中断。
据了解,昔日的陪练员要放弃已定型的打法,模仿国外名手;现在的陪练员一般仅在一段时间里模仿对手,帮主力队员完成训练计划,只有女队的男陪练完全牺牲了自己。因为,女子打球的力量、速度与男子有差距,陪练时间长了,再参加男子比赛很难适应。
不同的国度,人们的价值观往往差异很大。西方有人曾视陪练为“不道德”,中国队却视陪练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表现,称陪练者为“无名英雄”。
女队的男陪练并未因做出牺牲而心理失衡。六年前进队的王志军说:“一茬运动员能当世界冠军的只有几个。能为有希望当世界冠军的人做一点贡献,也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很珍惜。”男队老队员张雷也表示,为了国旗在亚特兰大升起,他“愿再次作人梯”。
陪练员也可得到回报:主力选手分出的奖金和被安排出国执教。但他们看中的并非金钱。当过多年陪练的黄飙说:“钱虽然有诱惑力,但这个集体的吸引力更大。”中国队前年请正在日本执教的黄飙当“管家”,他放弃了高薪,拒绝了另一俱乐部的邀请,毅然踏上归程。
李富荣认为,中国乒乓球队几十年长盛不衰,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经验。
这篇消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层次分明,段落明快有序,且“眉清目秀”,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的兴趣。在这篇报道中,你会感觉文中每一段讲一件事,段落清楚、干脆利落。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读感强”,有些报道排在报纸上长段行文,一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让人读起来很累,这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紧张的阅读气氛,使得读者从内心对这些文字产生排斥感。
在阅读中,你还会发现这篇消息的每段之间,内容跨度很大,第二段李富荣在讲话,第三段跨到男陪练在拉弧圈球的场景,第五段介绍“人梯”的组成,第六段又跨到商品大潮下运动员出国的情况,第八段跨得更远,写到了不同国度中人们的价值观。文字的空间距离很大,给了读者一个开阔的视野。
一口气读完后,你会发现表面上彼此好像没有很大关联的段落,实际上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它已经通过事实的排列、组合与陈述,让读者对中国乒乓球队的陪练制度有了一个结论:这种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完美融合,正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另外,你可能还会有一种与阅读其他文字作品时不同的感觉,那就是这篇报道用语明快、有跃动感,有着现在进行时的动态节奏,读来朗朗上口,这可以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者愉悦的阅读享受,正是来源于新闻报道特有的文风,也就是说来源于新闻作者娴熟的笔法,我们姑且用“跳笔”来称谓它。这种“跳笔”的笔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文体结构上看,它是多段体。
二是它与一般文体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主张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我们再看下面的消息:
今日起我国对长江实行首次全流域禁渔三个月
新华网重庆(2003年)2月1日电从2月1日起,我国首次对境内的第一大河长江,实行全流域春季禁渔三个月。这也是世界首次在大江大河实行全流域禁渔。
禁渔期间,万里长江将出现“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的奇异场面,买卖江河鱼类品种、市民江边垂钓等都在禁止之列,宾馆、饭店等饮食行业经营江河鱼类也被视为违法。
据农业部渔政局发言人介绍,这次长江禁渔共涉及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上海等10省市8100多公里江段,其中长江干流4090公里,支流4000余公里,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主要湖泊,专业捕捞渔民5万多人。
根据水温差异导致的鱼类繁殖期的不同,以长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的葛洲坝为界,葛洲坝以上至云南德钦禁渔时间为2月1日至4月30日,葛洲坝以下至长江口水域为4月1日至6月30日。之前,我国已在东海、南海等海区实行伏季休渔。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除长江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水域污染等原因外,一些渔民为多捕鱼,甚至不惜采用电、炸、毒鱼等非法作业方式,严重破坏了鱼类资源的生存和休养环境,一些经济鱼类资源已开始枯竭,不少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诸如白鳍豚、白鲟等物种面临灭绝。
长期从事渔政工作的重庆渔政处助理调研员邱成松说:“由于捕捞过度,近年来长江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要实行全面禁渔制度。禁渔期正值春季江河鱼类的产卵繁殖期,这有利于保护和恢复长江的水生动物资源。”
为了养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渔业资源,遏制资源不断衰退的趋势,确保长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当代人有鱼捕,更要子孙、后代有鱼吃,且要有优质鱼可吃,农业部2002年就对长江中下游试行了禁渔制度。
重庆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处长程渝说,本次长江全流域春禁,一方面传承了夏禹时代“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古训,另一方面,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农业部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禁渔期内渔民直接收入会有所减少,但考虑开捕后由于资源状况的好转而增加的收入以及禁渔期间节约捕鱼成本等因素,实际上专业渔民全年的渔业收入减少并不多。禁渔期间,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将对渔民采取各种经济补助措施。
该消息一共有9个自然段,全文围绕所报道的事实,记者在展开叙述时有条不紊,给我们的感觉是跳跃性的,但全文的中心思想确实一脉相承的。比如,第1段是导语,叙述新闻要点,其后的主体便对此导语进行了展开。第2段叙述禁渔的内容;第3段叙述了禁渔的范围;第4段叙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区别;第5段叙述禁渔的原因;第6、7、8段从不同角度叙述禁渔的意义;最后一段叙述了禁渔的影响。
全文之所以给我们一种有节奏的“跳跃感”,关键在于它的叙事没有一般文章时间、空间、事理的顺序,没有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的过渡;而是根据传递新闻信息的需要,直接叙述必要的内容,每个段落均比较短而相对独立,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形成了“跳跃”的感觉。
所以,新闻跳笔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内容上对含有新闻信息的材料进行直接叙述,略去与新闻信息无关的过程、过渡等因素;二是形式上对每个有独立意义的信息材料简要表达,并赋予独立的段落。
新闻叙事,有其特殊的叙述思路和条理,这种思路和条理本质上是直接提供给读者需要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闻“跳笔”,是新闻传播中特殊的“语言”组织方式,在新闻报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现场短新闻的写作
一、现场短新闻的含义
现场短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或其他新闻工作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运用视听等多种采访手段,捕捉事实变动的一个片断,并以具体形象的描述使之再现的、短小精悍的新闻。
二、现场短新闻的特点
现场短新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现场感
现场感是现场短新闻的一个重要特质,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性。现场感是指能让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展现给人们一幅动感强烈的画面,从而加深受众对人物与事件的印象和认识。
2.形象感
现场短新闻尤其是特写类现场短新闻,要在作品中再现现场新闻形象,即再现现场的人、物、景、情、氛围等可触可感的形象。再现现场形象就是描摹耳闻目睹的状况,即是用感官来“写”新闻。
3.动态感
现场短新闻属于动态性报道,它所再现的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一系列动态形象。
4.鲜活感
现场短新闻所报道的是新事件,而且由于记者在新闻现场,因此记者的采访和新闻发生、发展基本同步,比起事后的追述性报道,有了较强的时效性,是记者对刚发生的事实的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新闻里,它还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三、现场短新闻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现场短新闻按可以分为动态式现场短新闻和特写式现场短新闻。
1.动态式现场短新闻
动态式现场短新闻,属于动态消息中的一种,它篇幅短小,有的像短讯,只报告主要的新闻事实,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基本上是叙述,但都是发自新闻现场的目击式报道,有着很强的现场感。
2.特写式现场短新闻
特写式现场短新闻是也新闻特写中的一种,是发自新闻现场的特写式消息。它不仅报告了主要的新闻事实,还描摹新闻事实的动态形象,描写和叙述这两种表达方法缺一不可。
特写式现场短新闻与一般特写的差别,就在于现场性。一般意义上的特写消息,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大,包括人物的、事件的、社会的、风貌的等,有的有场景,有的无场景,可以是现场采访,也可以是事后采访。特写式现场短新闻,侧重写事件,而且必须是现场目击式采访。
四、现场短新闻的写作要求
1.抓住新闻发生、发展的动态
在写作现场短新闻时,要再现现场的事和人,着力再现事和人的动态。这是因为动态最具传神写照作用,能够捕捉并再现现场动态,对写好现场短新闻至关重要。
2.深入现场,进行多感官采访
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现场的人物、环境、事件,感受现场的动态、色彩、声音、情感、气味等,深入认识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和意义,才可能写出“色、香、味”俱全的现场短新闻。深入现场,是写好现场短新闻的首要条件。记者身临其境,着有直观的感官感受,才能使受众也如身临其境。
3.点化场景
现场短新闻再现的主要是现场发生的新闻事实,但同时也要再现新闻发生的场景。再现场景,只需要选择最能衬托新闻事实、最能烘托现场气氛的典型场景,再辅以简笔勾勒,便能境界全出。
4.捕捉细节
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等再现式报道,更要注意捕捉典型细节,以更好地突出新闻意义,让细节更传神。典型化的细节,对于再现现场情景,往往能起到“一滴水见太阳”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