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女,广东梅县人,毕业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曾任职于珠海出版社,《双语作文》杂志社,现为自由撰稿人,凭借工作的阅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已出版《先工作后创业》《聪明女人巧当家》《这样省钱最有效》《淡定的女人最幸福》《二十几岁小美女理财圣经》等作品。
第一章社交语言艺术
——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社交中,几乎一刻也离不开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剑伤肉,话伤心”。由此可知,交谈的方式直接决定着交谈的效果,语言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在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语言技巧的人。所以,强化语言、谈吐方面的修养,学习、掌握并运用好交谈的技巧,对社交是至关重要的。
恰当的称呼与交谈敬辞
与人交往时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常言道:“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外表高贵的人,如果一开口就说出粗俗不堪的话,那么别人对他的敬慕之心就会马上烟消云散。那么,在交谈中如何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呢?首先是使用的称呼要恰当。一般来说,要处理好以下7种关系。
1 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领导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亲切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2 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对方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地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意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人,不妨称其为“小张”“小李”。
3 地域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域不同而含义迥异。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在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在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的情况下,还是以“同志”相称较为妥当。
4 主次关系
或称“先后关系”。如果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在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总之,在交谈中,恰当地使用称呼,有助于交谈的顺利开展,达到交谈的目的。
5 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奶奶”“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母”“母亲”,就生硬别扭,但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6 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中国面向世界开放以来,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还要考虑其他国家的习惯。
7 褒贬关系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但以别人的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称,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令人喜欢,因为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言谈能否愉悦他人,除了使用恰当的称呼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否适时、恰当地使用敬辞。所谓敬辞,即带有恭敬口吻的用语。它既能表示你对对方的友好与敬重,又能使自己的辞色显得高雅、礼貌。下面谈谈敬辞及其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从敬辞的作用看,可分为很多种类,主要有表示谢意、感激、佩服的,如拜谢、拜服、高见、高论等;表示希望得到对方指教的,如赐教、候教、雅正、呈正等;表示询问的,如请问、高寿、贵庚等;表示情态、动作的,如恭候、奉陪、光临、拜望、惠存、笑纳、雅教等;表示请托的,如烦劳、劳驾、拜托、赏光、鼎力等;表示尊称的,如阁下、高足、仁兄、贤弟、大人、诸位等;表示歉意或请人原谅的,如失敬、失迎、海涵、包涵等。
从表达形式来看,敬辞又可分为口头的和书面的。前者如拜托、赐教、借光、烦劳、奉陪、高见、阁下、恭候、请问等;后者如驾临、枉驾、钧鉴等。口头敬辞可以作为书面敬辞在文章中应用,而书面敬辞除了特殊情况外,很少用作口头敬辞。
敬辞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多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或末尾。如“烦劳您顺便给我家里带个信儿去”,“借光,让我过去”,这是出现在句子开头的;“招待不周,还望海涵”,“本周日下午在家候教”,这是出现在句子末尾的。当然,敬辞有时也出现在句子中间,如“承蒙鼎力协助,不胜感谢”,“我们已经恭候多时了”。
在我们了解的敬辞中,有的含义不止一种,如“高寿”做敬辞用,是问老人的年纪,“老太爷高寿啦”这句中的“高寿”除用作敬辞以外,还有“长寿”的意思。“俯就”用作敬辞时,是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时用,另外,它还有迁就、将就的意思。“海量”用作敬辞,是表示宽宏的度量,如“对不住的地方,还望您海量包涵”。此外,“海量”还可指很大的酒量,如“您有海量,还可多喝几杯”。“敬礼”则可表示一种立正、举手或鞠躬行礼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介绍的敬辞今天很多已废弃不用了,只要掌握即可,不要乱用。
那么,在日常交谈中,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敬辞呢?
(1)熟记常用的敬辞。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熟悉、记住那些常用的敬辞,才能在交谈中脱口而出,既能愉悦他人,又能显示自己的口才与素养。
(2)弄懂意思,注意敬辞的应用范围。敬辞一般用于托人办事、表示感谢、请人指教、表示敬意、问人情况、表示诚挚等情况。当然,敬辞也有用于书面写作的。少数敬辞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场合。例如“高龄”,一般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大人”和“膝下”一般称长辈,且多用于书信,如“父亲大人膝下”;“阁下”称对方,从前多用于书函中,现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适应人的心理需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在交际中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乐于听到带恭敬口吻的话语,而敬辞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使用敬辞,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
自我介绍的技巧
在社会活动中,互不相识的人见面总免不了要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推销,是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的方法。自我介绍包括对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经历及特长等几个方面的介绍,应根据场合和需要决定其繁简,一般的朋友聚会只需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即可。
自我介绍时,态度要平和,要清晰地报出自己的姓名,并用微笑来表达友好。同时还要掌握好分寸,不要有意抬高或贬低自己,否则会让人产生反感,不愿与你来往。
一般来说,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平和自信
自我介绍时应大大方方、不卑不亢,切不可羞答忸怩、吞吞吐吐、左顾右盼。应该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树立自信,让别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
2 繁简得当
应视交际的需要来决定介绍的繁简。一般来说,参加聚会、演讲、为他人办事、偶尔碰面、为单位公关等,自我介绍宜简单些,只要介绍姓名和工作单位即可;而在求职、恋爱、找人办事、招标投标、深交朋友等场合,则可以介绍得细致一点。
3 把握分寸
介绍自己要有自谦和自识,把握好分寸。有的人作自我介绍时,左一个“我”,右一个“我”,叫人听了反感;也有的人把自己的形象树立得很高大;更有甚者,一提到自己时便扬扬得意,这样的自我介绍都不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掌握分寸,关键是要语气平和、目光亲切、神态自然,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一个自信、自立而又自谦的美好形象。切不可自吹自擂,忌用“很”“最”“第一”之类的字眼,这样才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任。
4 巧言介绍
加深印象是自我介绍的目的。自我介绍首先要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对“姓”和“名”加以解释,解释得越巧妙,别人的印象就越深。这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性格修养,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口才。
一个人的姓名,往往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或折射出凝重的史实,或反映时代的乐章,或寄寓双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因此,巧解姓名有时也令人动情,加深印象。
某高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演讲比赛,参赛选手各出奇招,其中有一位叫潘望的参赛选手在作自我介绍时说:“我叫潘望,‘希望’的望。早在孩提时代,我那只有初中文化的军人爸爸和教小学的妈妈就轮番地叮嘱我:‘望儿,你可是咱家的希望啊!’为了不辱使命,肩负着双亲的重托,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直到今天,走到这所全国著名的高校。但愿老师们能给我这只盼望飞翔的鸟儿插上奋飞的翅膀。”在潘望的介绍中,父母的心愿并列呈现,谁能不为之心动?
5 独具特色
简单地介绍姓名给人的印象非常平淡,只有独具特色的自我介绍才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谭飞是一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在向大家介绍自己时这样说:“我的眼睛不大还有点近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睿智与远见;耳朵虽小,更提醒我要耐心倾听观众的心声;嘴巴也不大,正说明我不夸夸其谈,唢呐和号角的孔都不大,但同样能怒吼与呐喊;个子虽然矮小了点,可浓缩的都是精华。有人说‘缺点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优点’,这话难免有些夸张,但‘缺点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特色’则是毋庸置疑的。”谭飞在介绍中借容貌自嘲,给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陌生人一见如故的诀窍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来被视为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善于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让对方感到相见恨晚,不仅是一件快事,而且对工作、学习也大有裨益。那么,如何交谈才能使对方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呢?
1 说好开场白
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说好说坏,关系重大。说第一句话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
(1)攀认式。例如,初次见面,同对方说“我和你姐姐是同学”或“我是你父亲的同事”,等等,短短的一句话,就缩短了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很可能发现双方有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
(2)敬慕式。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是热情有礼的表现。但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胡乱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恰到好处,让听者感到自然。
(3)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但若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会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与自己相仿者,称“老王,你好”,显得亲切;对医生和教师,说“李医生,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2 寻找共同话题
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在讲话时仔细观察对方,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水平和心情处境入手,做到细微之处见品性。
(1)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或多或少地会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
在火车上,一名中文教师见对面座位上的一个年轻人正在看一本世界名著,于是主动与他交谈:“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呀?”年轻人回答:“我是学中文的。”“哎呀,咱们是学同一个专业的,我也是学中文的,你们上学时学的教材是什么版本?”
上例中,中文教师经过仔细观察,寻找到共同点后,找到了交谈的思路。当然,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气氛。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仍会无话可说,或说一两句就卡壳了。
(2)以话试探,发现共同点。陌生人相遇,为了打破沉默,有人以招呼开场,有人以动作开场,一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一边以话试探;有的通过借书借报来展开交谈。
刘女士到医院看病,挂完号后坐在候诊大厅里等着。邻座的一位大姐很健谈,主动问她:“你是来看什么病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老家是哪儿的呀?”当得知刘女士是山东青岛人时,她高兴地说:“青岛非常美,我以前出差去过几次。”刘女士便问:“您在什么单位工作?”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不一会儿,她们已经成为朋友了,分手时还互邀对方到家中做客。
这种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有其必然原因。只有通过“火力侦察”,发现共同点,交际才能自如。
(3)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有时我们到朋友家串门,遇到有陌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两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位县物价局的局长和一位县中学的教师,在一个朋友家见面了。主人为他们互相做了介绍,他们发现彼此都是主人的同学,于是马上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交谈,很快便变得熟稔起来。
运用这一技巧的关键是在听介绍时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话题。
(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为了发现陌生人与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对方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其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随着交谈的深入,双方的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顺利进行下去,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层次的共同点。譬如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只要仔细挖掘,陌生人之间无话可讲的僵局是不难打破的。
3 找准时机,适时切入
与陌生人交谈,除了了解对方,让对方多开口外,还要看准形势,不放过任何说话的机会,适时地表现自我,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如果对方能从你的谈话中产生共鸣、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
利用媒介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比如,看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本厚书,可问:“这是什么书啊?这么厚,您一定十分用功!”对别人的一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媒介引发对方表露自我的心情,交谈就能顺利进行。
开场白结束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为此,当你选择某个话题时,要特别留意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旦发现对方有厌倦、冷淡的情绪,应立即转换话题。
要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还必须察言观色,掌握其心理。例如,如果知道对方因子女今年高考落榜而举家不欢,应劝慰、开导对方,讲讲“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道理,举些自学成才的实例。如果对方子女决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复习备战的经验,则可现身说法,谈谈高考复习需注意的地方,或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在这种场合,切忌大谈榜上有名的光荣。即使你的子女已考入名牌大学,也不宜宣扬,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
5 设计好告别语
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告别语,会让对方感到意犹未尽,渴望下一次的交谈。例如,“祝您成功,恭候佳音!”——良好的祝愿会使对方受到鼓舞;“今天有幸结识您,愿从此常来常往!”——热情洋溢的语言会使对方受到感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赞扬的语言令对方获得充分的肯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谢谢你的盛情款待。”——感谢的语言令对方感到温暖;“如果什么时候路过这里,请到我家做客,再见。”——邀请式的结束语使人感受到尊重,同时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您觉得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怎样做好呢?”——征询式的结束语令对方倍感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