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样子: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是清华附小“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的立体呈现。
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指向教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能够高尚为师、聪慧育人,使自己因教育成效而获得有品质的生活,因受人尊敬而更具职业认同。
《学校的样子: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选取了附小为教师做的100件事,涵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方向、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关爱教师及其子女的生活、打造人文校园滋养教师心灵等方面。透过这100件事,我们可以窥见一所百年老校的样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态人文、充满书香,多方赞誉、受人尊敬。值得学校管理者细细研读。
挖掘教育细节,探索名校经验。清华附小历经百年积淀,拥有一群敬业、博爱、儒雅的教师,是他们,成就了附小今天的样子——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生态人文、充满书香,多方赞誉、受人尊敬。 通过“学校为教师做的100件事”,可以感受到清华附小一直致力于“让教师过有品质的教书生活”;书中虽记录了100件事,但附小为老师做的远不止这些。 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这所百年名校是怎样一种发展样貌,是怎样从细节入手成为了一所人文家园。 编辑推荐篇章: P 44 我成了硕士研究生导师 P 66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 P115 我当执行校长的岁月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在联合国总部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专题报告。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她研究实践的主题教学获得了建国六十五周年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我的教育视界》《超越·主题·整合》《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玫瑰与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回到教育的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1 整合与我(王玲湘)
2 我上轮滑课(何宇畅)
3 师生同台后(王杰红)
4 读书是最好的保养(张 强)
5 管理与整合(胡 兰)
6 讲台去了,儿童来了(张文谦)
7 课间“加加油”(张 晖)
8 意大利的“中国文化年”(王玉梅)
9 我的教室谁做主(王 艳)
10 新年里的“拜年话”(李丽娜)
11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贾偲偲)
12 我学足球文化(黄 静)
13 我把书法带进教室(应 云)
14 吟诵,我专业的慧根(张文强)
15 关键细节好于他人1%(刘 鸿)
16 西南联大的寻根之旅(王 祎)
17 我成了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华毓)
18 一份国际简报(焦 石)
19 清华工业工程系毕业的我来到清华附小后(戚凌霄)
20 餐桌上的“话锋”(聂 焱)
21 关于晨练微课堂(任海江)
22 武术队,中华文化的传承(齐章飞)
23 到“亲近母语”学习的那些故事(焦 玫)
24 搭建信息化平台(吕 悦)
25 会计出身的我成了“名师”(王建刚)
26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汤卫红)
27 去CBD分校工作的那段时光(昝玉静)
28 终于圆了出国梦(郝晓红)
29 副班主任工作是个什么活儿(范 敏)
30 一间舞蹈教室(文炎钊)
31 戏剧课程实施啦(赵若冰)
32 我为沈石溪先生著作写伴读本(王娜娜)
33 家校合作中的家长(宋怡冰)
34 唱出最美声音(张 叶)
35 才艺展示(李 秀)
36 管乐团,让我从演奏者变为管理者(邓 玮)
37 作为博士生的小学老师(张玉国)
38 艺术不在艺术本身(张婷婷)
39 在新加坡学校看到的(苗育春)
40 体育,学校的核心课程(车立强)
41 书法,另一种人生的书写(贺军峰)
42 倾听老教师讲过去的故事(许淑一)
43 足球是教材,也是教育(白 杰)
44 一名会武术的语文老师(李 宁)
45 我们班的家委会故事(盛 婕)
46 幸福于在舞台上指挥(李宝仓)
47 我当执行校长的岁月(傅雪松)
48 再续书法缘(何 烨)
49 挑战高空断桥拓展项目(文 敏)
50 “全科包班”初长成(沈 美)
51 我在日本的发现(朱丽娜)
52 苦练口语(王 洁)
53 青年共同体为我开“药方”(王秀平)
54 我当上了“最具影响力教师”(王丽星)
55 别担心,我们和你在一起(韩 冬)
56 双师绽放中的成长(陈惠娟)
57 中层管理者进班听课(王 露)
58 窦老师对我的激励(俞 璐)
59 我的副班(连 洁)
60 回炉读书再教书(易 博)
61 将前沿教学资源引到教师身边(王 峰)
62 微格教室的风采(苏 琦)
63 相信的作用力(李春虹)
64 《小狐狸买手套》及其他(朱丽玲)
65 进了附小,你就不是一个人(熊忠雄)
66 以iPad实现教学课堂翻转(陈 军)
67 自从班主任的办公桌搬进教室(张雪峰)
68 “温暖”食堂(王奇志)
69 生日祝福“三个一”(郭鸣剑)
70 当我得到“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祝福(王小茜)
71 最好的热水器换来最好的饮水(焦玉萍)
72 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尹红丹)
73 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罗 侠)
74 空调搬进了清华宿舍(薛 晨)
75 老师傅闫国华来了(申旭兵)
76 暖暖水壶,甜甜笑容(李秀玲)
77 舌尖上的清华附小(王 焱)
78 晚餐背后的人文关怀(杨 钧)
79 全体教师为教师子女过六一(卢 荣)
80 教师子女任选“X课程”的机会(安 华)
81 一笔特殊的“基金”(俞 琨)
82 我的家庭,我的学校(姜国明)
83 一根跳绳的故事(郭洪娟)
84 不仅仅是体检(张 静)
85 车灯、路灯(孟 娇)
86 炎夏,当习习凉风吹来(代养兵)
87 一束康乃馨的寄托(许长亮)
88 用脚步丈量圆明园(陆雨青)
89 我们的官网个人照(凌勇涛)
90 图书馆里的角落(杨雪原)
91 洗手间里的温情(唐小莉)
92 插线板是小,安全是大(李 桦)
93 探秘校园里的绿色(贺 洁)
94 附小,家的味道(陈新蕾)
95 OA·二校门·iPad(崔 占)
96 这所生态田园(于 晗)
97 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保养(韩沐霏)
98 现代化的教室教学环境(玄海圣)
99 我们的专业教室(王柏匀)
100 那一抹清华紫(隋敏方)
教育家研究院成立了
汤卫红
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我能与“教育家”“教育家研究院”产生关联。当窦校长宣布学校成立教育家研究院并任命我为院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我自己与教育家根本都不沾边,又初来乍到,任“院长”,这能行吗?窦校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不是教育家,但我们都要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家。清华附小的老师要有教育家的梦想。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又要有抬头看天的情怀。教育家研究院要挖掘老师们的潜力,激励老师们成长,为老师们搭建平台。”抱着向老师们学习的心态,我硬着头皮“入主”教育家研究院。
教育家研究院能为老师的成长做些什么?正当我苦苦思索,进行所谓的宏观架构的时候,窦校长送给我一本李希贵校长的《学校转型》,并特别提到书中的“先打枪,再瞄准”的理论。我若有所悟:得先干起来!我先从研究窦校长的著作,研究学校的“1+X课程”,研究学校的自主排课入手,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向王玲湘老师、胡兰老师、安华老师等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课程改革。渐渐地,我对学校有所了解,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健康、阳光、乐学”“敬业、博爱、儒雅”“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等思想、理念、目标很快成为我由衷认同且内在于心的追求。在读完《学校转型》后,我深深敬佩李希贵这位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家。受书中观点和做法的启发,我也对学校的管理、教育、课程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忽然明白了校长送我这本书的另一番心意:研究教育家,特别是教育改革实践家,思考如何实现我们学校的转型,为学校改革提供决策参考,这可是教育家研究院的重要职责。参加学校的校务会时,我大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革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窦校长更不吝表扬:“书没白给你,有思考!教育家研究院院长开始有角色感了!”
学校的办学行动纲领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重要文件。学校每年都会修订和完善纲领,以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更明确,行动步骤更清晰。虽然我不熟悉学校,但窦校长仍然交给我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修改办学行动纲领。正当我满脸惊讶的时候,窦校长说:“别担心,我们和你在一起。不是你一人修改,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修改。你作为一个新来的老师或许能看出我们看不到的问题,或许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我一口气读完纲领的时候,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先进的理念、崇高的目标、卓越的追求、改革的力度、实干的勇气、智慧的金句令人钦佩。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不知不觉中“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已在我心中留下烙印。夜以继日,我反复研读,读过三遍之后,我着手修改主持交流活动.tif。我修改了一些表述不够科学、严谨的地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废寝忘食的修改过程,让我领会了责任的力量。我分明感觉到学校命运与自己是那样的息息相关。我诚惶诚恐地将我的修改稿送交学校。又是一个没想到!窦校长逐字逐句地阅读了我所有修改的地方,还专程听取了一些建议背后的详细思考。让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的是,2014年最新修订版的纲领采纳了很多我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当纲领中融入自己的心血的时候,对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又增添了几分。用窦校长的话说,我“更像一个清华人了!”
院长也不是“光杆司令”,虽处暑假,还未开学,但校长的微信管理给了我启发。我迅速建立了“教育家研究院”微信群,拟将学校要推出的影响力教师“收编入伍”。清华附小的老师充满了正能量,受邀者积极响应。我在微信群里发表的思考、感悟、心得等都得到了大家的回复,有赞同的,有探讨的,有建议的,有质疑的,大家都有一种教育家的追求,真思考、真讨论、真研究。微信平台俨然成为一个教师们的思想交流吧。研究院在没有张灯结彩、剪彩挂牌、鞭炮齐鸣中以一种“学术”的方式悄然“开张”了。在微信交流中,我又认识了清华附小更多会思考、真研究、勤实践的卓越教师。我只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不只是我展示思想,更多的是我从这些具有教育家潜质的老师身上汲取到更多的思想营养。毋庸置疑,在教育家研究院中受益最大的是“院长”本人。
敬业、博爱、儒雅是清华附小教师的生命样态。在这个卓越团队中,有一批名师引领着团队的成长。他们牢记“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丰富和完善主题教学思想,倾心构建“1+X课程”体系,生成了鲜明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是聪慧育人、高尚为师的典范,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了研究这批最有影响力教师的教育思想,感悟他们的教育情结,挖掘他们的教育智慧,分享他们的教育幸福,探秘百年附小的教育传奇,学校推出“清华附小影响力教师丛书”并召开报告会。而这恰恰也是教育家研究院的分内之事。与王玲湘、王丽星、许剑、聂焱等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在一起研讨,怎能不激励人的成长呢!王玲湘老师基于主题教学思想,探索语文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提出了生长语文的教学主张和实践范式;王丽星老师基于儿童的核心素养,超越数学学科本身,探索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整合数学”;许剑老师的班级教育史就是一部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多彩画卷,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命与责任、智慧与激情、情趣与艺术令人赞叹;聂焱老师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扎根小学、葆有童心,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艺术的童年,他认为:童画即童话,是师生间最直接的沟通,也是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最直接的沟通。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有了对他们的著作先睹为快的机会,更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汲取这些著作的营养,也让我对儿童、对自己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有了更明晰的发展方向。“数由童生,童由数长,童数相生”的教育理念也因此而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幸福成长的拔节声。美哉,教育家研究院!
影响力教师丛书只是学校百年校庆出版计划的一部分。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学校将百年校庆出版丛书定名为“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内容涉及学校、学生、教师、校友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反映百年清华附小的教育画卷。而我则成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将有更多的机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而在这交往、交流中我又将获得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契机。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立体的,只有认识和研究影响教育整体中的各个因素,才可能整体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家研究院任重而道远。
教育家研究院看似在“度人”“达人”,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一定也会成长起来。我终于渐渐领悟:窦校长原来是如此用心良苦、不着痕迹、智慧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促进一个进入专业成长高原期、迈入新的起点的教师从高原起飞!教育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默默警醒自己:心怀感恩,常知愧疚,卓越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