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琨,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曾长期担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出版专著《教育评价学》、《一流学校建设》、《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技术》、《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等数十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书育人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田爱丽,女,教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出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慕课(MOOCs)提升基础教育公平和质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界著名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
第一部分 关于慕课 /
1. 什么是慕课,什么是反慕课? /
2. 什么是私博课(小众在线课)? /
3. 反慕课与私博课(小众在线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慕课无用了? /
4. 如何看待慕课注册人数多,通过率低的现象? /
5. 慕课、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这些概念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
6. 何为慕课2.0,它有哪些特点? /
7. 什么是无纸化教室,它有什么意义? /
8. 中小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慕课能否代替学校承担教育的重任? /
9. 慕课与补课有什么不同? /
10. 慕课学习与以往网上公开课的学习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
11. 慕课这种形式是否比较适合高等教育,不适合基础教育? /
12. 当前,慕课学习或者说在线教育发展的机会与挑战是什么? /
第二部分 关于微视频 /
13. 什么是微视频,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在线学习教学微视频有哪些优势? /
14.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教材上都有了,为什么还要做成微视频? /
15. 微视频和传统视频公开课有哪些区别? /
16. 优秀微视频有哪些特征? /
17. 为什么微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 /
18. 微视频的研发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
19. 教学微视频的制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
20. 微视频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
21. 微视频中为什么不宜出现教师形象? /
22. 微视频课前看好还是课后看好? /
23. 微视频是借用网上现成的资源比较好,还是自己制作比较好? /
24. 语文学科微视频的编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25. 数学学科微视频的编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26. 外语学科微视频的编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27. 历史学科微视频的编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28. 地理学科微视频的编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29. 音乐、体育、美术学科能编制微视频吗? /
30. 因为有新鲜感,微视频往往只在短时间内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旦这一吸引力减弱了,教师该怎么办? /
第三部分 进阶作业与诊断性测验 /
31. 学生在慕课学习中为什么要有进阶作业? /
32. 进阶作业应当如何设计? /
33. 二次备课是否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
34. 慕课如何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
第四部分 可汗和可汗学院 /
35. 可汗学院的视频有何特点?主要优势和不足有哪些? /
36. 可汗和可汗学院在翻转课堂教学方面有何观点?有哪些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
37. 可汗是如何认识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 /
38. 可汗对于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是如何预测的? /
第五部分 翻转课堂的兴起 /
39. 什么是翻转课堂? /
40. 翻转课堂最初是怎么兴起的? /
41. 翻转课堂的初创者如何看待并实施他们的翻转课堂? /
42. 在国外,从事翻转课堂教学的学校是薄弱学校比较多?还是知名学校比较多? /
43. 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 /
44. 翻转课堂使课堂教学形态发生了什么改变? /
45. 翻转课堂和慕课是什么关系? /
46. 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念很好,但是当前如果所有学科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那学生课前看微视频的时间从哪里来?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
第六部分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47. 翻转课堂在教育上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
48. 能不能把翻转课堂看作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
49. 支撑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
50. 翻转课堂为何能够更好地落实“掌握学习法”? /
51. 翻转掌握模式是如何实施的? /
52.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微视频上都讲清楚了,课堂上还干什么? /
53. 翻转后的课堂内更多地是探究式教学,教师在课堂内还需要进行讲解式教学吗? /
第七部分 翻转后的课堂教学 /
54. 翻转课堂的课该怎么上? /
55. 不同学科上翻转课时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
56. 语文阅读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该如何上? /
57. 数学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该如何上? /
58. 物理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该如何上? /
59. 翻转后的课堂教学流程为什么难以完全预设? /
第八部分 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
60. 好的翻转课堂应该有哪些特点? /
61. 翻转课堂在美国中小学实施后效果如何? /
62. 除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中小学在推进翻转课堂方面进展如何? /
63. 翻转课堂对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有什么意义? /
64. 翻转课堂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取得了哪些成效? /
65. 翻转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提升吗?在我国中小学是否有这样的实例? /
第九部分 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
66.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67. 有了微视频,是不是不需要老师了? /
68. 实施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
69. 为什么说课堂翻转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
70. 不熟悉信息技术的老教师能在慕课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 /
71. 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
第十部分 慕课与翻转课堂:问题与困惑 /
72. 国外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表现出哪些问题和困惑? /
73. 翻转课堂的教学只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吗? /
74. 上翻转课,总是有少数学生课前不自学,或是自学不到位,影响翻转后课堂教学的进度,怎么办? /
75. 学校没有学习管理平台,有的学生家里也没有可以上网的终端,在教室内统一播放教学微视频,是否可行? /
76.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 /
77. 改善基础教育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建议有哪些? /
78. 教育行政部门为推行慕课应采取何种策略? /
79. C20联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才能加入C20联盟? /
80. 未来学习和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
1. 什么是慕课,什么是反慕课?
“慕课”的概念相信大多数教师已经熟知。“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英文首字母“MOOC”的中文音译。“慕课”一路走来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慕课概念出现后不久,反慕课和私博课等概念也随即出现。了解一下相关的概念,可能对理解“慕课”也很有意义。
“反慕课(AntiMOOC)”这一概念,则是奥德丽·沃特斯(Audrey Watters)在2013年提出来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著名的MOOC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学者乔治·西蒙(George Siemens)甚至也提出:“如果说2012年是慕课元年,那么2013年将成为反转慕课之年。”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蒙于2008年首次提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一术语,2012年该术语被广为传播。为什么乔治·西蒙的看法会突然发生变化?事实上,乔治·西蒙是著名的联通主义的倡导者。他在《联通主义: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他认为:“近20年,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生活交流与学习的方式。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仅仅了解知识的变革,明白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意义,除非它能够引发某种行动。他强调:“不知道”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缺乏行动,行动是知道的一种形式,“生活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他们期望慕课能够成为基于联通主义的教学生态系统,即知识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开展的活动,众多学习者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借助社交网络和深度讨论等方式助推学习进程并获得成效。在乔治·西蒙看来,目前的慕课模型已经远离联通主义的教学理念,仍然维系着传统的讲课模式。尽管这些视频和发布的内容都是高质量的,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体现西蒙和唐斯所倡导的开放、联通的概念,对此,他十分不满,由此就提出“翻转慕课”的设想。奥德丽·沃特斯提出了“反慕课”这一术语,主张通过在线课程激发参与者间的对话、互动及相互评论,并启动了高层次教学实验。
2. 什么是私博课(小众在线课)?
小众在线课,英文叫“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原意为“私人的”,这里指为特定对象定制的。因而,“SPOC”会对学生入学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只有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
当慕课在全球风生水起之时,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也尝试一种更为精致的课程——小众在线课,或者叫“为小众定制的在线课程”。一般认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最先提出小众在线课程的概念。2013年春季,阿曼多教学团队又将其小众在线课程模式迁移至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这4所大学。
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小众在线课程,但是它有一定的入学限制,各类课程的申请过程因课程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版权法》课程要求申请者提交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并就申请原因和自己的课程规划提交一篇小论文。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国家安全》课程则要求学生课外观看视频,一周阅读约75页的文献,如期完成作业,参加由哈佛大学助教组织的各个主题的讨论,并参加在线学生的讨论以及哈佛大学校园学生的讨论。课程结束时,达到课程要求的学生将被授予哈佛在线课程(HarvardX)证书。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小众在线课程的学生课程通过率及学业成就要远远高于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
的确,哈佛大学等名校的上述举动很容易让人以为“慕课”已经过时,国内也有媒体发表“美国在抛弃‘慕课’,中国却趋之若鹜”的言论,但是,哈佛大学在线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卢(Robert Lue)教授明确指出,哈佛不是在抛弃慕课。他将哈佛的课程比作俄罗斯套娃,既可以面向全球巨量学习者,比如慕课,也可以提供给规模小些的学生,比如小众在线课,甚至是数量更小的大学校园内的学生。
3. 反慕课与私博课(小众在线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慕课无用了?
应当说,除慕课外,无论反慕课还是小众在线课程都是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概念。不过由于教育的相通性,深入地理解反慕课与小众在线课,对人们尽可能地减少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有很大的帮助。
如前所述,最早提出反慕课的正是慕课的倡导者之一乔治·西蒙,他提出反慕课概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段时间内,大量在线课程打着慕课的名义,但仍然以很传统的方式进行着教学,虽然讲课的是全球最知名的教授,传授的是当代最前沿的知识。在乔治·西蒙看来,这类慕课已远离了他联通主义的学习理念。联通主义认为:学习重心不应该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原院长祝智庭教授为当前流行的MOOC作了分类,他指出:按教学模式之不同,MOOCs可分为xMOOC、cMOOC及tMOOC三类。xMOOC与一般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无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复制型的。以斯坦福的《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内容,辅以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编程练习;cMOOC则是让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围绕专题开展研讨,每1至2周探究一个专题,师生共同贡献思想,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理论为指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tMOOC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新媒体传播课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工具独立编写一些数字故事,然后在网上提交作品,其间老师仅起到指点的作用。目前,三大MOOCs机构(Coursera、Udacity、edX)的开放课程主要采用xMOOC模式。
无疑,乔治·西蒙倡导的是cMOOC,但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大为流行的却是xMOOC。为此,乔治·西蒙大为失望就不难理解了。在他那里,所谓“翻转慕课”就是希望从xMOOC重新回到cMOOC。任何过度解读都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以为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各种模式并存,以多样化的教育满足各类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