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广受赞誉。此后为了教学需要,将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补写四章与原编合印成《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6年交蓝田启明书局出版,1947年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1964年在新德里出版印度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北伐、北洋军阀的覆灭近百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史。材料丰富、叙事准确、分析透彻、评价公允,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使人读了豁然省悟,是了解中同近代史的好书,在国内外影响颇大。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它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清晰的全面的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事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李剑农(1880-1963),又名剑龙,号德生,湖南邵阳人,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有《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记》、《政治学概论》、《中国经济史》等,后扩充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卷头语
导论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趋势
二 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
三 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二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
三 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
四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五 鸦片战争的意义
第二章 洪杨革命时代
一 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
三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
四 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
五 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
六 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
第三章 西法模仿时代
一 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二 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里的反感
三 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一——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
四 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二——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
五 西法模仿时代中的对外关系问题(三——中日战争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 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
二 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
三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
四 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
五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
第五章 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 反动势力的解剖
二 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
三 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
四 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
第六章 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
二 新势力复活的酝酿
三 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
四 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
第七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二 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
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
四 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
五 屡起屡仆的革命军
第八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 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
二 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
三 革命运动的苦境
四 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
第九章 满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 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
二 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
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
四 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
五 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
第十章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 政党的产生与演化
二 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
四 讨袁军的失败
五 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一流内阁”的末路
第十一章 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 约法的改造
二 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
四 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
五 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
六 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
第十二章 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 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
二 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
三 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
四 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
五 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
六 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
七 无结果的南北和会
八 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
第十三章 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
二 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
三 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
四 联治运动中南方陈炯明的叛孙
五 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
六 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
七 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
第十四章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 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
二 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
三 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
四 曹吴的倾倒
五 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
六 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
七 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
八 北洋军阀的末路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就政治思想方面说,此时期中法国有三大名人:一个是孟德斯鸠(1689—1755),研究各种政制,发表所谓《法意》的名著;一个是伏尔泰(1694—1778),发表许多文学作品,攻击贵族、僧侣等上流社会;一个是卢梭(1712一1778),发表有名的《民约论》。这都是促起政治社会产生变化的推动力。就经济思想上说,在英国有亚当·斯密(1723—1790)发表所谓《原富》的名著,成为近代经济学的鼻祖;在法国有魁奈(1694一1774),为重农学派的倡导者。这都是鼓吹经济上自由主义的。有了这些经济上及思想上不断的新发展,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不能维持原来的形势,并且变动的波澜将由西方而及于全世界。
再就此时代西方的国际形势及政治实际上的变动观察。自东西航路发现后,殖民地的争夺已遍于东西两半球。17世纪西班牙在海外的优越势力到了18世纪,渐渐地移于英国(17世纪世界殖民事业,西班牙领地最大,法兰西、葡萄牙次之,英吉利最小)。18世纪的初期,欧洲各国的政治,法国已完成强固的中央集权,英国且由君主的中央集权进于国会内阁政治,其他各国的政治组织散漫微弱,远不及英法。在欧洲本部的政争,英与法常处于敌对的地位,因此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英法两国也常常彼此对抗。当18世纪的中期,英法两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和西半球的美洲都有剧烈的战争。两国在印度的势力,起初本不相上下,印度人并且多倾向法国的方面;1741年后,英法在欧洲因为奥国皇位继承问题发生战争,于是两国在印度也开始争夺。从1743年起,连年战争不断,到1756年,欧洲又发生所谓“七年战争”,英法又成劲敌,两国在印度的争夺更凶。结果英以东印度公司社员克莱夫的奋斗,卒于1760年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摧毁,从此印度成为英国的囊中物。到1784年,由英政府发布条例,将监督权由东印度公司移归政府,树立英国雄飞于东方的基础。英法两国在北美洲的势力,当18世纪的初期也是法国优于英国。两国在北美洲的争夺,约与在印度争夺的同时。最烈的战争,也是在欧洲“七年战争”时。1759年,英国攻陷魁北克,次年遂占领加拿大,于是英国在北美洲也独据优势。
自英法两国殖民地争夺的胜负决定后,于是更要发生世界的大政变了:一为英国殖民地北美十三州的独立,一为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热心争夺殖民地,起初是想由母国垄断殖民地的利益,北美的殖民就有些不平。自经累年的对外战争以来,国库的负担增加,因于1765年课税于北美殖民地;殖民地以在国会无发言权,坚不承认。英政府想用兵力强制,到1775年,十三州就联合树起独立的旗帜来了。独立的战争自1775至1783年,共经八年。欧洲大陆各国都有点嫉视英国海上的势力(尤其是法国),对于独立军予以种种援助,英政府卒归失败;到1787年,十三州制定了一种联邦新宪法,正式成立一个联邦共和国,开近代民主共和国的先声。北美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仅二年(1789),法国的大革命发生了。法国也因为在不断的战争中,国库弄得很空虚,又加以王室和贵族的奢侈滥费,弄得财政没有方法整理;社会上的人士受了伏尔泰、卢梭一辈人学说的熏染,加以北美独立战争的刺激,于是以召集三级全体议会为导线,引出大革命的活剧。到1792年,由国民公会将国王路易十六处以死刑,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再经过几年的混乱,政权落入拿破仑第一之手,到1804年,拿破仑称帝了。当法国革命初起时,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政府群起恐慌,想用兵力来扑灭法国的革命势力,但是完全失败;及拿破仑专政,一手举自由旗,一手提指挥刀,横行全欧,把欧洲大陆的封建残余尸骸踏人泥涂;除了极北的俄国和隔离于海上的英国外,大都皆被拿破仑所慑服。1812年,拿破仑由俄败归,兵力衰退,英、俄、普、奥各国乘势合力攻法,始于1814至1815年两年,把拿破仑打败,将他流放于圣赫勒拿岛;由维也纳会议,恢复欧洲的和平秩序。
1815年后,欧洲的和平秩序虽然恢复了,法国也再由拿破仑的帝政返于波旁王统的王政了,算是反动势力的伸张时期。但是法国的王政已非从前的王政,路易十八须用宪法来敷衍国民。其他各国的国民虽然连一纸宪法都不曾取得,但是自由民权的思想已潜伏在各国人民的脑识里,不能拔除了。到了1830年,法国又发生所谓“七月革命”,更换了一个新王统,由波旁王家的支裔俄连公爵路易·菲立普,取查尔十世而代之。这次革命的意义,就是以新兴工商业的中流阶级势力,战胜反动的贵族、僧侣传统势力。法国的“七月革命”,对于欧洲其他各国,虽未发生绝大的波动,但也多少受了一点影响;其中受影响而发生最良好的结果的,要算是英国1832年国会改革案的成立(即清道光十二年,鸦片问题将要发生了)。英国的政治在1832年以前虽已成为国会的内阁政治,但国会为旧贵族、地主的优越势力所宰制;经1832年的改革后,新兴工商业的中流阶级势力始得及于国会。自此,英国的国会内阁政治比从前的精神更不相同,向外发展的力量比从前更形充实,欧洲大陆各国的国民隔岸羡慕,有望尘莫及之感。但是有了那种蒸汽机和其他思想学术上不断的新发展作推进器,民权自由的势力不久也要弥漫全欧,终非那“神圣同盟”的力量所能遏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