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澧千秋画》散文集。收录了作者的主要散文作品。作品饱含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独特的感悟。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大量篇幅书写漯河历史文化的灿烂,对于宣传漯河、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沙澧千秋画》:
四 贾湖的骨笛被埋葬八千多年,八千多年来,它们作为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代表隐身于贾湖的地下,让世界对它们一无所知,从中国关于音乐的点点滴滴记载中可以想象到贾湖音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关于音乐的记录是“伏羲作瑟作琴”,到黄帝时音乐已经走向成熟。《吕氏春秋·古乐》提到黄帝命乐官伶伦制作乐律,“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九歌》自被夏后启偷到人间来,一场欢宴竟惹出五子之乱,而终于使夏人亡国。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认为,礼是人道的标准,礼是养的意思,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声是养人之耳的。心感于物而动产生声,声与声相感应,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叫做音;人因音而产生欢乐甚至翩翩而舞都叫做乐,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夏代就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乐舞。《诗经》中有多处描写桑女农妇在风和日丽的桑园群歌对答、载歌载舞的美好情景。周朝最早将乐纳入教育,那时的贵族子弟所受的“六艺”教育中有“六乐”,“六乐”指的是古代名曲《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滢》《大武》六套乐舞。
歌舞与政治结合较早,早期盛大的政治活动包括祭祀、宴饮、盛典、接待等,都离不开歌舞。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以音乐卜卦,能预测战事吉凶。他的美妙的琴声能引来玄鹤起舞,让天地动容,被后人尊为“乐圣”。战国时期歌舞与军事结合成为军歌,管仲相桓公伐戎狄之时,管仲就在军中作上山歌与下山歌。此后,凡遇战乱,两军对垒,多有军歌军舞出现。古时王者出兵授给大将弓矢,大将整顿士卒,张弓试射,与士卒一起大呼口号,太师以律管确定将卒呼号的声音是属于十二律中的哪一律,由此占卜吉凶。
武王伐纣时就使用了吹律管听声音的方法占卜吉凶。
萧萧易水,诉说着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送行到易水河边,将要分开时,荆轲在好友高渐离的伴奏下,唱起离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个多么悲壮的场面,是音乐将这种悲壮推向了高潮。四面楚歌更是将楚霸王项羽逼向绝境,当四面楚歌响起时,他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在歌声中拔剑自刎。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音乐所表达的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话语,非知音不能懂。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战国时韩娥善唱,歌声能绕梁三日不绝。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最终与她结为夫妻。
音乐不管是被用于政治还是流传于民间,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彰显了独特的力量。
在贾湖骨笛发现之前,中国古代最原始的乐器是埙,半坡出土的一音孔陶埙,距今约六千七百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小度音程。半坡以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从一音孔发展到两音孔,包含的都是小三度的音程关系。安阳殷墟出土的武丁时代的五音孔陶埙,音列已经相当完备,表明至迟在晚商,完整的七声音阶已经出现。商代出现七声音阶,并非说商代是音阶的原创时代,其原创的时代应该还要早于此。以前认为从旧石器时期出现的四声音阶到新石器时期应用的五声音阶,就是中国音乐从蒙昧时期发展到音乐文化文明时期的分水岭。谁承想,原来在距商代的几千年前七声音阶就在贾湖吹响了,贾湖先民率先进入了音乐文化的文明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