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版图》是一本通过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讲述他们在不同年代的读书方法而对当代青年进行言传身教的文化教育类图书。
一场被戏称为入场名额比北京购车摇号,更难中签的公益读书会,金融、历史、市场、政治、生活等领域的精英在此聚首,独家讲述阅读背后的创业故事、经营理念、学术观点、民生政见、外交风云。在这里,他们撇开了平日里的头衔和身份,选择和你一起站在阅读这边,以读书人的身份讲述与阅读有关的动人经历,那些岁月积淀下来的真实感悟得到最原汁原味的呈现。
“中国并购之父”王巍与华远地产掌门人任志强,每年能接到无数论坛、沙龙邀请,但“上心的不多”。任志强在论坛上埋头狂发微博已成大众熟悉的标志性图景,如今还真没有哪件事能像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的读书会那样能激发他们难得的热情。在他们的发起和倡导下,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已经成为京城一大盛事,收获诸多赞誉,也邀请到众多领域的“大忙人”来到读书会,和读者近距离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
《阅读的版图》是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精选出的15场读书会的精彩内容实录,让更多没有到现场的读者透过文字了解精英们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吴晓灵、任志强、王巍、衣锡群、周文重、马云、柳传志、易纲、马蔚华、俞敏洪、张维迎、陈志武、许小年、巴曙松、田溯宁、俞渝、秦晓、黄怒波、沈国军、陈东升、沈南鹏……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成就了各自事业上的丰碑,如今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归阅读,让视野瞬间开阔,汲取进步的力量!
第一章 阅读不能改变世界,但能丰富人生
■ 阅读不能改变世界,但能丰富人生――任志强篇
从盲从、迷惘到探索 2
与时俱进地阅读《毛泽东选集》 4
读书的诀窍是养成阅读的习惯 5
有效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6
读书的收获与实践的收获相结合 7
责任与危机 7
读书与教育 8
■ 阅读不能改变世界,但能丰富人生――刘晓光篇
阅读与人生 9
《一个投资银行家的自白》 10
学会面对压力,控制注意力 12
教育与改革 12
第二章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许小年篇
政府不是救世主 14
知识青年的疑惑与反思 15
曾经的使命感和救世情结 17
手不释卷,开卷有益 18
出国潮背后的国民不安 20
国企未来二十年 20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衣锡群篇
期待救世主是一种狂热的感情 22
人性的复苏 23
历史的使命感 26
哲学的重要性 27
第三章 中国真的能超越美国吗
■ 中国真的能超越美国吗――周文重篇
依旧敏感的中美关系 30
美国需要适应中国 31
美国企业的罪与罚 33
中美外交政策的制定 34
经济外交专业人才很重要 35
中国赴美投资热 35
美国重返亚太 36
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美国经济困难的原因 37
美国公关公司不是万能的 38
■ 中国真的能超越美国吗――王波明篇
全世界的格局,最终将会是“G2概念” 39
中国真的能超越美国吗 41
美国致命的经济危机 42
“制裁人民币汇率”议案是美国的政治秀 43
第四章 改造我们的教育
■ 改造我们的教育――朱永新篇
教育的核心是精神的成长 46
成功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47
阅读是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 49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50
大学应该成为读书的天堂 52
中国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 53
没有阅读,理想将变成空想 53
教育的成功是民族的成功 54
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56
■ 改造我们的教育――任志强篇
阅读能够突破教育的局限性 58
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灌输知识 59
成功是无止境的 61
我的读书秘诀:养成阅读习惯 61
微博是阅读的一部分 62
教育比房地产难得多 63
阅读的价值不仅仅是考试分数高 64
改变要从每个人开始 65
按照自己的需求读书 65
第五章 中美和平崛起的博弈
■ 中美和平崛起的博弈――陈东升篇
崛起的关键是资本、人才和技术 68
欧洲和美国的问题重重 72
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73
中国面临的美国威胁 75
救援欧洲是中国崛起的契机 76
和平崛起从经济崛起开始 76
中国崛起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崛起 77
■ 中美和平崛起的博弈――毛振华篇
中美之间的复杂情结 79
欧洲的问题在于不完全的统一 80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纠结 81
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的问题 83
第六章 金融制度安排与中国人的幸福
■ 金融制度安排与中国人的幸福――陈志武篇
中国人的不幸福 86
货币化的社会给人更多的选择权 87
中国的金融制度限制了公民自由 91
NGO给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91
关注农村和走向世界 93
■ 金融制度安排与中国人的幸福――许知远篇
社会货币化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 94
中国迫切需要思维观念的变革 95
直面生活的痛苦,真心地理解世界 98
投资知识将给社会带来持久的变化 99
第七章 内容为王的投资之道
■ 内容为王的投资之道――王中军篇
中国电影业的高速发展 102
阅读让人忘我,阅读指导实践 104
投资的关键在于坚持长期战略 105
电影需要冷静和专业的造梦产业 106
专业电影基金未来的机会和发展 108
■ 内容为王的投资之道――沈南鹏篇
中国电影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109
中国电影最大的障碍是内容不够丰富 110
商业企划书要抓住投资者的眼球 111
阅读和与人交流同等重要 112
第八章 市场的逻辑与人类的进步
■ 市场的逻辑与人类的进步――张维迎篇
不要误解了市场经济 116
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 118
市场经济带来最大限度的自由 120
经济学范畴以外的市场经济的问题 122
■ 市场的逻辑与人类的进步――雷颐篇
权利观念的变化改变了近代中国 125
强盗逻辑破坏原有的契约精神 127
自由是基本权利,竞争是社会必需品 128
理解文明变迁与现代社会的相关书籍 130
第九章 人力成本与企业竞争力
■ 人力成本与企业竞争力――柳传志篇
企业发展需要杜拉拉式的员工 134
真正保障员工利益 136
把握企业的命运,关键在于员工 139
第十章 金融与“睿智治法”
■ 金融与“睿智治法”――吴晓灵篇
小智治事,大智治人,睿智治法 144
政府应该“法无授权不可为” 145
否定市场经济给国家带来苦难 146
美国宪政历程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148
人们应该理性地争取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149
要建立实务与教学双向交流的机制 150
■ 金融与“睿智治法”――易纲篇
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 153
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 154
马克思主义激励社会进步 155
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社会 157
反思制度与革命 159
权利要靠争取,而不是赐予 160
国家资本主义应该淡出 161
国家的外汇储备是人民银行的资产 162
第十一章 网络时代的金融转型
■ 网络时代的金融转型――马蔚华篇
阅读给人创新的灵感 166
大胆创新,不畏风险 168
网络时代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170
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72
基业长青的秘诀是具有前瞻性 173
■ 网络时代的金融转型――巴曙松篇
危机反映本能 175
中国的银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 176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77
财政介入帮助克服“虹吸现象” 178
第十二章 阅读与人力资本投资
■ 阅读与人力资本投资――曹远征篇
阅读扩展思维 180
人力资本的提升很重要 184
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对国企效率的影响 185
稳定投资,防止经济硬着陆 186
信息对称化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187
■ 阅读与人力资本投资――王忠明篇
阅读影响人生 189
资本文明时代应加大人力投资 192
国有企业改革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193
第十三章 企业家的诗心与“赎罪”
■ 企业家的诗心与“赎罪”――俞敏洪篇
阅读启发人生 196
完整的哲学思维很重要 198
平等、自由、民主的中国梦 199
商业的力量推动中国进步 200
善待财富是一种心态 200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家的原罪 201
■ 企业家的诗心与“赎罪”――黄怒波篇
行走是人生重要的内涵 202
哲学思维与不抱怨的人生 204
企业家的诗心 205
以史为鉴,善待财富 207
第十四章 与“云”谈一场恋爱
■ 与“云”谈一场恋爱――田溯宁篇
“云”将带来重大的变革 210
生活将离不开“云” 212
“云”改变观念,改变世界 213
阅读推动人生 215
“云”将成为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 217
进步和创新需要勇气 219
■ 与“云”谈一场恋爱――俞渝篇
云技术已经走入现实生活 222
技术创新容易被妖魔化 223
阅读使人获得多元的营养 224
顾客在的地方当当就在 228
第十五章 读书依然很重要
■ 读书依然很重要――马云篇
不可死读书 230
系统解读“读书无用论” 233
读人也是一种阅读 234
商道在于规划与耐心 235
人生的幸福感 237
■ 读书依然很重要――沈国军篇
阅读完善自我 239
“外星人”马云 241
信誉和细节造就成功的企业 242
手不释卷,开卷有益
我对经济学的喜爱,源头上大概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给的,父母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在国家机关里每天接触的都是经济方面的事情;另一个则是因为后来去农村的生活,当时看到老百姓的贫困状况,便想我们有什么办法改变吗?那个年代,我们都相信毛主席,毛主席说农业学大寨,于是我们就像唐僧取经一样自费跑到大寨去看。但去大寨看了以后,回来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大寨的农民能干出的事情,我们这儿的农民为什么干不出来?这个问题在脑子里面老是挥之不去。
后来我上大学,是农民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当时,我非常希望学一些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农村贫穷问题的东西,希望学经济。没想到给我分的专业是电机工程,是工科。电机工程我没兴趣,我要求转专业,但是我得到的答复是:专业是组织上决定的,必须学,不能学别的。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就读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生,开始大量读经济方面的书,然后又到美国念经济学博士。
我是1985年去美国的。我离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时候,中心主任马洪同志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要去,是不是因为工作不好。我说工作很好,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刺激。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有合作项目,世界银行的专家来跟我们合作,他们谈的东西我听不懂,我是一个学工业经济的硕士生,但却听不懂他们说的事,这让我受到非常大的刺激,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到外面自己去学,念了5年的书,全都是关于经济、数学的。
读了这些书以后,经过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读书应该是“T”型的,就是知识面一定要非常宽阔,上面这一横拉得越长越好,同时也要有一门钻得很深。霍金的《时间简史》写得确实好,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科普著作,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可以帮助你解答、思考很多哲学、宗教的问题。我认为知识面一定要宽,哲学、美学、历史、经济都要涉猎,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说“手不释卷”,就是说一天不看书就没有收获,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每分每秒的事情,真的是开卷有益。我记得有一次在上飞机之前随手拿了一本讲中国古代风俗习惯的书,翻了两页,我马上就对中国古代社会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场景感。历史不是事实和年份的堆砌,历史是事件的发生,是由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的。所以读历史要有一种历史感,要能设身处地想象到当时的场景,这些杂书对于学历史非常有帮助。我没有发现什么书是没用的,只要作者是认真的学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写书,读了总有收获。
我很不愿意推荐书,因为我觉得人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误解,以为读了几本书以后便知天下事。宋朝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他有一句名言:“治国有什么难的,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希望现代人不要当赵普,半部《论语》是治不了天下的,几本书回答不了现实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书不仅有功利主义的实际用途,还和人的精神生活是密切相连的。如果读几本书就能够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那么就如同人一生吃三个馒头就够了一样。读书是要时刻进行的,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和作者交流,每读一本书都可以领略到大师的思想。即使在我授课的课堂上,我也不是很愿意给学生推荐几本重要的书,不是读几本重要的书就可以受益终身的。
出国潮背后的国民不安
我认为现在的出国潮要具体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们出去的时候,情况比现在简单一点,就是想到国外去学习。当然我必须承认,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在外面学习之后没有想回来的,因为当时国外的生活条件、研究条件、就业条件等都比国内强,后来是被国内经济的发展吸引,一步一步回来的。
今天,我觉得出国增加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因素,这是我们当时没有的。过去我们出去想在国外工作,没有想回来,主要是国外和国内条件的差别,而不是风险上的差别。现在很多人把子女送出去是为了降低未来一代人的风险。我觉得我们的政府,特别是高层的领导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国民会感到不安?为什么感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高、未来的风险太高?要好好地思考,如果再不思考、再不进行调整,我们人才的流失对经济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国企未来二十年
中国从管仲的时候就实行盐铁国营,也就是今天的政府管理,到今天为止,这个趋势几乎一直存在。这一点跟西方国家非常不同,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今天这种很尴尬的局面。目前,我所看到的趋势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和尊重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恶化,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和经济力量结合得太紧密了,紧密的结果是我们两千年的经济一直是小农经济,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影响到人类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大技术创新也不可能在中国发生。这个重大历史现象被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他写的《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都涉及了这个问题。经济历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名著《西方世界的兴起》里面也讲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产权保护和西欧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的主导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历史和经济的交叉研究所产生的结果。凡是涉及制度变迁一定要去读历史,因为只有在历史中你才能看到这种变迁的轨迹。
对今后二十年做预测没有什么意义,但我认为国有企业将从鼎盛走向衰弱,因为它面临两个由体制引发的问题,这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很难解决的。国有企业体制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现在能够赚钱,是因为垄断行业、垄断利润,并不意味着它效率高、利润率高。这是第一个问题,所以它会走向衰弱,从制度层面上决定了它的效率不会比民营企业效率高。第二个是社会公平问题,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市场只有几个央企能经营,为什么普通公民就不能经营,地下的石油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能开采,铁路公司为什么民营公司不能做,电信公司为什么民营公司不能做,为什么资源要被个别企业垄断在手里,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这两个问题会决定国有企业从目前的鼎盛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