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一本全》以民众普遍关注的各种民俗为对象,共分为节庆民俗、礼仪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六个部分,一共包括200多的具体民俗,对其源流、形成、主要程序及活动、功能、讲究逐一进行描述和说明,基本囊括了中国民俗的所有相关知识,内容丰富、实用、全面。
张廷兴,现为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曾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任教,在广西大学文学院担任院长。主要从事文化学、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学与研究。出版有《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江湖社会习俗》、《方言趣谈》、《谐音民俗》、《十二生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服饰民俗志》、《民间实用文体写作技巧与范例》等多部民俗文化著作。
绪论:民众伟大的文化创造
一、民俗是民众创造的文化体系
二、民俗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三、民俗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第一章 节庆民俗
第一节 传统节庆民俗
一、春节
二、元宵
三、二月二
四、清明
五、端午
六、七夕
七、中秋
八、重阳
九、腊八
十、祭灶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一、壮族传统节日
二、瑶族传统节日
三、藏族传统节日
四、维吾尔族传统节日
五、回族传统节日
六、蒙古族传统节日
七、朝鲜族传统节日
八、彝族传统节日
九、苗族传统节日
十、傣族传统节日
十一、满族传统节日
十二、其他少数民族节日
第三节 新兴节庆民俗
一、纪念节日
二、外国节日
第二章 礼仪民俗
第一节 育儿民俗
一、求子习俗
二、满月习俗
三、百日习俗
四、抓周习俗
五、起名习俗
六、生日习俗
七、成年礼仪
八、教育习俗
第二节 婚姻礼俗
一、传统婚姻观念
二、传统婚礼程序
三、特殊的婚姻形态
第三节 丧葬礼俗
一、咽气殓尸
二、开丧吊唁
三、出殡
四、下葬
五、服丧
第三章 生活民俗
第一节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
三、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四、居住讲究
第二节 行旅民俗
一、交通设施
二、交通工具
三、出行讲究
四、交通、行旅行规
五、通信
第三节 饮食民俗
一、食俗的起源及范围
二、饮食烹饪技术和传承
三、饮食的讲究
第四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民俗文化意义
二、衣料与缝纫民俗
第四章 生产民俗
第一节 气象民俗
一、气象观测
二、气象农谚
第二节 节气民俗
一、二十四节气
二、节气民俗传承
第三节 稻作民俗
一、鞭春牛
二、讨彩话
三、开秧门
四、请五谷神
第三节 麦作民俗
一、送粪
二、犁地
三、播种
四、田间管理
五、打场
第五节 渔猎畜牧民俗
一、渔业民俗
二、狩猎民俗
三、畜牧民俗
第六节 作坊民俗
一、作坊的传承
二、行业神崇拜
第七节 商业民俗
一、商人的类型
二、忌讳和口彩
三、招牌与店号
四、店幌
五、其他讲究
六、市声
七、经商谚语
第五章 交际民俗
第一节 家庭与家族民俗
一、家族及其范围
二、家政与家务
三、家庭养老风尚
四、亲戚交往
五、邻里睦善
六、家族活动
第二节 村落民俗
一、村落类型与村落生态
二、村落命名习俗
三、村规民约
第三节 江湖民俗
一、复杂的江湖社会
二、江湖语言习俗
三、江湖组织与规矩
四、手工业习俗
第四节 语言民俗
一、我国各地极其丰富的方言现象
二、称谓语系统
三、语言崇拜
四、粗俗语
五、熟语
第六章 娱乐民俗
第一节 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
三、四大民间传说故事
第二节 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起源与类型
二、民间歌谣的功能——以广西民间歌谣为例
第三节 民间谚语
一、谚语的分类
二、谚语的特点
第四节 剪纸民俗
一、剪纸流派
二、剪纸分类
三、常见的剪纸图案
第五节 年画民俗
一、年画的定名
二、年画的功能
三、年画的代表产地与代表作品
第六节 玩具民俗
一、泥塑玩具
二、布制玩具与棉塑玩具
三、日常生活游戏娱乐玩具
四、人生礼仪玩具
五、节日玩具
第七节 游戏民俗
一、儿童游戏
二、斗赛游艺
三、节日游艺
四、智能游艺
五、生活游艺
六、观赏游艺
第八节 民间戏曲
一、民间戏曲的类型
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
一、育儿民俗
围绕人生习俗中的生育习俗及其现象具体包括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与抓周)、生日礼、成人礼(古代称冠礼)等。生育时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件大事,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五世其昌,是传统家庭的普遍愿望;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教更助长了人们对生育的重视。无论是对家庭而言,还是对宗族乃至社会都是如此。过去生子增丁,添人进口,人人为喜,但在医药卫生不发达的情况下,又令人多有担心。围绕生子之俗,一为贺,二为忌,三为寿。从孕前祈孕到孕妇禁忌再到产后的种种保育习俗,无不反映出人们要生儿育女、要儿女健健康康长大成人的良好愿望。但是在这些习俗中,有些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有的则杂有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的观念。
1。求子习俗
(1)婚礼仪式中,如铺房、传袋、合卺、撒帐、吃子孙饽饽等,都饱含了早生贵子、儿女双全的祝愿。
新娘陪送嫁奁中,往往要放一定数量的红枣、栗子、莲子、桂圆、染红的花生等物,其寓意就是早(枣)立子(栗子)、连生子,还要儿女双全,花着生。这些物什多放在被里,或拴在被角。有的在被子里缝上枣、栗子,在被角拴上古代用的铜钱。在放这些东西时,老人们会唱一些歌谣,如“一把栗子两把枣,闺女小子往家跑”等。枣和栗子代表“早早立子”,铜钱则代表新人和他们的孩子会大福大贵。
在陪送的箱子里放置一些物什,同样含有祈孕求子的含义。济南一带闺女出嫁,娘要在陪送的箱子里押上枣、栗子、花生、一对芝麻秸、一对豆秸。其寓意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芝麻秸、豆秸意为:“押上一对芝麻(豆)秸,生个孩子好做官儿”。而嫁妆中的绣花被、绣花枕头上,除了绣上鸳鸯戏水,还要绣上莲花荷叶,象征连年多子;绣上石榴,表示多子多孙。在沂蒙山区,婚礼用品中还少不了筷子一扎,筷子谐音“快子”,也是早生孩子的意思。
给新郎新娘铺床,一般是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铺床的人一般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铺床时,床上先铺高粱秸,根要向东,然后再铺豆秸、黄草或者麦穰。还要放上大葱和蒿等,俗信铺高粱秸,生子长得高;“铺豆荚,生秀才”;铺大葱,生子聪明;铺蒿,即生子好。歌谣说“放上高粱茬子,生个带把子”、“放上芝麻秸,辈辈出大官”、“放上豆秸,辈辈出秀才”。届时,新郎、新娘还要共同填枕头(两个),长辈们会教他们说:“一填金,二填银,三填儿女一大群。”
在婚礼仪式中,有相当一部分祈孕祈子习俗。新人出门上轿之前,先用蜡烛“照轿”,一方面有驱除邪气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将火种带到婆家去接种之意。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会有人端上两碗汤、两碗饺子。汤里有枣、桂圆、莲子,意为“早生贵子”。吃饺子时,会有人问新娘生不生,新娘会答“生”。在鲁南、鲁西南地区,嫁女要陪送一只老母鸡,除喻借吉(鸡)利、大吉大利外,还希望这只母鸡当天就下蛋。如果这母鸡随新娘到新郎家后即下蛋,被视为大吉大利;如果在途中就下蛋,尤为吉利。新娘下轿时,脚不许沾地,脚下要踏布袋才行,而这些布袋相传递,寓意传代(袋),众人须以麻袋(或是布袋、席、蒲团之类)铺在地上。一对新人前男后女的走在麻袋上,众人要传递着麻袋,一个袋一个袋的接着铺。铺袋的人都喊着:“传代,传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