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基于认知演化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综合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从个体到组织,层层推进的研究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基于认知演化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内容丰富,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角度比较新,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进有重要借鉴意义。
技术创新理论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共同兴趣所在,但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经济学传统的惯性,技术创新研究至今还远未跻身于正统经济学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测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其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难以量化,阻碍了其进入正统经济学分析的范式。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松散的技术创新的各个侧面,尚未建立一个更广泛、更有效的分析框架。为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需要对认知有更深入的了解。
正如我们所知,认知是指那些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即认识和知识,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然而,经济学理论中对认知的研究一直被忽视。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出于各自的理由都忽略了认知的研究。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对认知的研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而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忽略对认知的研究,则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基础之上:产权结构或者契约关系决定了对经济主体的激励结构,而受到激励的主体本身就会产生选择行为,即在“产权一激励一行为”的逻辑中,没有为认知的存在留下空间。从认知的视角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创新的真正内在机制和本质,从而对技术创新有一个全新的动态认识。无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还是国家政策的制定,都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由此可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等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黄汉江,笔名晓翰、扈姬优、撖缰等。1956年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198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研究员。历任上海市财政局副科长,上海基建优化研究所所长,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投资与建设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研究生)学科创始人,立信会计出版社社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历兼任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基建优化》副总编、世界杰出华人联合会副主席、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专家、中国诗词家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基建优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基建管理优化》总编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经济学与工商管理荣誉博士、教授、博导、政协委员。曾出访欧、美、澳、亚30余个国家和城市。曾参加1984年“莫干山会议”(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学者理论会议)。著有:《投资与建筑经济》、《货币时间价值学》等著作;主编有:《投资大辞典》、《建筑经济大辞典》、《投资学概论》、《简明建筑经济手册》、《基本建设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百问百答》、《建设工程与预算》、《中国社会团体大全》、《现代建筑业经营管理》、《投资结构经济学》、《投资生产力经济学》、《涉外投资学》、《投资建设教训集》、《现代建设工程与造价》、《全国投资与建设研究文集》(5集)、《全国房地产研究文集》(2集)等著作;编译有:《管理科学与管理决策》、《建筑合同词典》、《英汉汉英投资词汇》、《建筑工业经济学》等著作。并著有《黄汉江散文诗》,2009年始发表格律诗,2011年师从全国著名大诗人刘章先生,2012年始于《中华诗词》发表诗作。在全国50多家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论文总字数约5000万字。其中28种论文、著作、教材分别获全国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全国建筑经济优秀论文奖、全国基建优化优秀学术成果奖、上海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和上海高校优秀教材奖。并获国际“二十世纪成功人士”证书和勋章。现正在总主编“沪江商学丛书”和“立信投资与建设丛书”、“立信工商管理精品教材丛书”及“新世纪经济管理博士丛书”(共100多部著作、教材)。并积德行善,筹集资金,为故乡筑砼路和建立老年福利基金。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第二节 基于认知经济学的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 知识与知识的性质
第一节 知识的含义
第二节 知识的特性
第三节 知识的分类
第四节 知识的认知基础:脑神经科学的证据
第三章 认知、学习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认知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个体和组织学习的认知机制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认知机制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的认知演化机制
第一节 企业的创造力:认知系统理论的观点
第二节 企业家创新的认知模式
第三节 认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角色:一个模型
第四节 PDA案例研究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与创新型企业组织的认知构建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的知识基础论
第二节 创新型组织的创新能力构成
第三节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构建
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的评价体系
第六章 企业技术创新认知环境的构建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认知环境的构建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外部认知环境的构建——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三、本书的方法论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尽管方法论可能会被研究者明确地表达出来或隐藏在研究者思想的背后。总的来说,研究的方法论是形成思想的方法和基本前提,用以对研究的论题进行规范或指导,以避免研究中出现逻辑性的错误。因此,本书有必要在研究展开之前对所使用的方法论给予一个基本的说明,以便规范对技术创新的认知研究。
(1)观察渗透理论。所谓观察渗透理论是指观察本身并不是客观的、中立的,一个人的知觉必定依赖于其信念、价值观、已往的知识和经验。虽然此理论在科学哲学中已被普遍接受,但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认为承认观察渗透理论是认知学习的基本前提。不管是个人学习还是组织学习,知识与观察是密切相关的。而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知学习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本书采用的观察渗透理论贯穿本书始终。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本书的比较分析主要运用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概念的比较,如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明晰知识与默示知识等概念。二是作用机制的比较,如个体学习机制与组织学习机制。三是企业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