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开始,对联大为流行,成为我国各阶层文化生活的共同习俗。尤其春联,虽山乡僻壤、穷家小户,都很重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对联的重视情况才逐渐减弱。在几百年间,对联是我国各阶层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对联。
本书是对联艺术发展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对联的格律、撰写方法和技巧理论的学术专著。对对联理论的研究,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能跻身著作之林的价值。它大大有别于古今市面上搜集对联的书籍。
第一章 对联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 先秦
二 汉魏晋
三 南北朝
四 唐五代
五 宋代
六 元代
七 明代
八 清代
1 名人题名胜
2 题赠及自题联
3 劝世联及修养联
4 哲理联及讽喻联
5 巧联
6 长联
九 近现代
第二章 对联格律
一 对联的组成
二 上下联尾字的平仄
三 上下联对仗
1 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相同或相近
2 对联的平仄遵循律句的规则
四 上下联句式相同
第三章 如何撰写对联
一 掌握对联的格律
二 立意
三 构思
四 切题
五 对仗的方法与技巧
六 横联的撰法
七 炼字炼句
八 赋比兴三大手法
1 兴和下文有直接联系的对联
2 起兴部分和紧接的下文无直接联系的对联
九 讲究修辞
1 省略
2 倒装
3 借代
4 叠字
5 反复
6 排比
7 双关
8 析字
9 夸张
10 分嵌
11 回文
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十一 对联几忌
1 声律之忌
2 忌重复字
3 忌合掌
4 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
5 忌对开
第四章 长联的格律
一 上下联中所含的若干层次之间的关系
1 上下联一般是由众多的句子组成一层或几层意思
2 上下联各层次的数目相等且相对
3 上下联相对应的句子的末尾字平仄相反
二 上联首句的末宇一般用平声字
三 上下联之间对应句子的对仗较之短联对仗略显灵活
四 上联(或下联)内各句的末尾字的平仄
1 各层次末句尾字的平仄相杂使用
2 各层次之内几个句子的末尾字的平仄相杂使用
五 长联中短句多长句少
1 三言排比句
2 四言排比句在长联中比比皆是
3 六言排比句用得不多,但也有例
4 七言排比句使用也不少
六 骈句的使用规则
1 什么是骈文
2 什么是骈句
3 骈句在对联中的应用
第五章 长联的撰法
一 谋篇
1 选材
2 构思
3 起承转合
二 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巧用领字领词领句
四 巧用排比句和骈文句
1 巧用排比句
2 巧用骈文句
五 描述优美、用典入化
1 描述优美
2 用典入化
六 虚字回旋
七 重复字的使用
八 推敲
九 自撰长联
第六章 对联的评价、赏析及其他
一 对联的评价标准
1 新
2 切
3 工
4 雅
二 对联赏析
三 如何诵读和书写长联
1 如何诵读长联
2 如何书写长联
第七章 对联艺术中的几种不良倾向
一 古代对联艺术中的几种不良倾向
1 阿谀奉承之风
2 消极颓废
3 过分玩弄文字技巧
4 典故堆砌
二 现代对联艺术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1 对仗过宽而失对联特征
2 “切”上欠功夫
第八章 其他对联
一 讽刺对联
1 政治讽刺对联
2 一般讽刺对联
二 哲理对联
三 趣联和巧联
1 趣联
2 巧联
四 几种特殊对联
1 无字对联
2 隐名对联
3 析字对联
4 异字同音对联
5 回文对联
6 谜语对联
7 歇后语对联
8 叠字对联
9 多种断句法对联
10 集句对联
11 绝联
12 民间对联
附录一 笠翁对韵
附录二 学对歌诀
什么是对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联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对联又称为楹联、对子或联语。它分为上联和下联,也可以叫出句和对句。其格律严谨,对仗精工,音韵优美,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以其存在和传播方式来分,有口头对联与书幅对联;以其幅制大小来分,有短联和长联;以其应用范围来分,有春联、贺联、门面对联、名胜古迹对联、挽联等;以其思想内容来分,则有记述联、述怀联、写景状物联、讽刺联、哲理联、趣联等。对联能够用来写景、抒情、言志、讽咏、记史、慨叹等,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故自古而今深得人们喜爱。
汉字是方块字。根据“训诂学”学说,汉字在形、音、义上均有讲究。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正因如此,使一些诗句的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四声读声相反,字义及词性上相对或相反,使两个诗句对仗工整而优美,这就是对联艺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汉字的这一突出的特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联艺术是独具风格的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特产,也是汉字的骄傲。
对联既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那么,我们考察对联的起源,就必须联系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既然说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对仗,就必须考察对偶诗句的产生和发展,考察对偶句从诗中游离出来的过程。
一 先秦
从早在西周时期产生、后载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之中,便已可见一些具备部分对仗的优美诗句。如《小雅·采薇》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如果用严格的对仗的标准来仔细评品衡量,这还只能算是整而不工的对偶句。但是,它们应可算是对偶句之滥觞。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中就有一些优美的诗句,基本具备对仗的特征。例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对联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上面列举的诗句也还是属于整而不工的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