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有言:“是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法而得其能者。”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能“识其门”,“得其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书法艺术,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中华书法一本通》。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创作技法和鉴赏品评,兼具知识性和指导性,希望能为普及中国书法知识,提升读者的书写、鉴赏水平,尽一份微薄之力。
在世界各民族中,将应用文字的书写升华为独立观赏艺术的,首推我们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抒发情怀、陶冶性灵为目的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至宝。
从先秦的孕育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唐代的辉煌鼎盛,直至清代的书学中兴,在华夏大地上兴替了数千年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一篇 书法艺术源流
书法艺术的形成
汉字是书法艺术之根
独特书写工具的贡献
从实用到审美的飞跃
书法艺术的发展
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辉煌的魏晋南北朝书法
承前启后的隋代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书法
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帖学大盛的宋代书法
崇尚复古的元代书法
流派纷呈的明代书法
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第二篇 书法基础知识
书法基本工具
笔
墨
纸
砚
其他
书法基本技法
姿势
执笔
运腕
运笔
用墨
从临摹到创作
选帖
摹帖
临帖
背帖
创作
书法章法布局
幅式
正文
落款
钤印
第三篇 书法五大书体
篆书
篆书的笔画
篆书的结构
隶书
隶书的笔画
隶书的结构
楷书
楷书的笔画
楷书的结构
行书
行书的笔画
行书的用笔
草书
草书的用笔
草书的结体
第四篇 历代书法鉴赏
先秦、秦代、汉代
大盂鼎
牆盘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秦诏版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魏晋南北朝
天发神谶碑
宣示表
平复帖
快雪时晴帖
兰亭序
大道帖
姨母帖
上虞帖
寒切帖
中郎帖
中秋帖
鸭头丸帖
东山松帖
伯远帖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张猛龙碑
隋唐五代
龙藏寺碑
董美人墓志
苏孝慈墓志
梦奠帖
张翰帖
卜商读书帖
孔子庙堂碑
雁塔圣教序
摹兰亭序帖
书 谱
叶慧明碑
古诗四帖
李思训碑
上阳台帖
祭侄文稿
湖州帖
竹山堂连句
颜勤礼碑
苦笋帖
自叙帖
三坟记
蒙诏帖
玄秘塔碑
张好好诗
神仙起居法帖
韭花帖
宋代
同年帖
灼艾帖
蒙惠帖
扈从帖
山堂帖
新岁展庆帖
糟姜帖
花气诗帖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山预帖
致天民知命大主簿尺牍
砂步诗帖
寒光帖
拜中岳命作
盛制帖
苕溪诗卷
粮院帖
珊瑚帖
动止持福帖
大年帖
闰中秋月诗帖
怀成都十韵诗卷
城南唱和诗卷
双松图歌卷
望君诗帖
足轩铭卷
元代
陈君诗帖
秋兴诗册
与达观长老札
与山巨源绝交书
宗阳宫帖
芳草帖
急就章
奉记帖
晚节堂诗札
淡室诗轴
士行帖
明代
题仕女图诗页
敬斋箴册
谦益斋铭
七律诗页
游七星岩诗
声光帖
遣子毕姻札卷
关公庙碑
五律诗轴(文徵明)
自书西苑诗卷
归去来兮辞
自书诗卷
七绝诗轴(陈道复)
七律诗轴
七绝诗轴(董其昌)
大唐中兴颂
五绝诗轴
七言诗句轴
杜牧诗轴
五律诗轴(陈洪绶)
清代
自书诗卷
临帖轴
五古轴
七律诗轴
浪淘沙词轴
弇州山人诗轴
七言诗轴(石涛)
柳条边望月诗轴
夏日泛舟诗轴
七绝诗轴
相鹤经轴
碑记轴
论书轴
咏墨诗轴
麦色诗轴
送蔡明远叙轴
苕溪渔隐丛话轴
心经册
篆书文轴
七言诗轴(邓石如)
黄庭内景经卷
急就章轴
赠叔芾仁兄轴
临石鼓文轴
五言诗轴
行书轴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前202—220)分为西汉和东汉,共历时四百多年,是我国书法艺术承前启后、蕴古开今的一个关键性的奠基时期。隶书在汉代逐渐发展定型,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书体。与此同时,草书、楷书、行书从隶书中演变出来。至此,汉字的各种书体均已具备,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隶
隶书虽在秦代就广泛应用,但是直到汉代才成熟、定型,这个过程被文字学家称为“隶变”。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它完全不同于篆书,它摆脱了篆书的笔意,变得更加整齐端正,字形完全趋于扁平,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波”指的是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磔”指的是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行如“燕尾”的捺笔。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笔有磔尾,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被称作“八分”,因其字型“似八字势”而得名。清代翁方纲说:“八分之义,‘八’,别也,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蔡邕、师宜官、梁鹄是写八分的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汉隶来自于东汉石刻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