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进化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柏格森代表作,在《创造进化论》中,亨利?柏格森既反对唯心主义,也反对实在主义以及与现代科学紧密联系的实证主义,书中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作了批判。他的抱负是要使哲学成为实证科学的“延伸”,即科学与形而上学相结合,从而把握生生不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实在”,或者万物造化的“**”。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柏格森的代表作,超出普通哲学范畴的生命哲学
在必然中需找自由,在有限中塑造永恒
美国20世纪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理论基础
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一次拨乱反正
颁奖辞 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
亨利·柏格森**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哲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柏格森的理论和思想,让我们相信他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更是开创整个欧洲哲学现代阶段的先行者之一。柏格森以辩证批判机械唯物主义为基础,在《创造进化论》等相关著作中,他发现并提出从直觉诞生的哲学体系,是所有哲学体系中,**长久而丰盈的。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因为柏格森发现并提出这种直接的、本质的精神主义,也就是他的直觉论哲学,是人们理解并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世界的入口。
亨利·柏格森在其发表的第一部学术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首先提出“持续时间”的概念,并将其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时间区分开来。柏格森认为,“持续时间”并非是某种抽象的或形式上的表达,而是具体的东西,也叫作“活时间”。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一种持续的存在,只有从人类自身意识中展现的时间,即持续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这种时间是动力的流动、不可逆转的量变。摆脱了理性活动的习惯和模式的时间是自由的,否则就会被限制。这种由直觉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持续时间”观念,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并且接受。
由钟表的运转和太阳的运行来测定的时间,只是构成精神和行动所创造的一种形式。与“持续时间”不同的是,这种时间是固定的、机械的、唯物的、没有生命力的。“空间形式的存在”是经过柏格森辩证地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这一般只存在于高度精密的机械物理和数学等领域,因其具有确实性及有限性,所以,科学家所描述的世界其实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虽然,“有因必有果”是唯物主义的真理,但这却对人类有着精神和自由上的束缚,而这就等于在直觉的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墙。
人们对柏格森的接受还在于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活时间”里获得满足。理论要联系实际,有因并不一定有果,事物都是不可预知的,确实性与单纯并存,人们自我的行为决定着人格的形成。在这种由人们自由选择和崭新创造的领域里,一切的不确实性只能发生一次,树立的人格也不能再清洗掉重生;在这个领域里,精神和灵魂才能脱离公式与教条的束缚与习惯,在内在视野中觉察到隶属于自我的真理。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
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其父母均为犹太人。在大学预科学校求学时,他对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产生兴趣;1889年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学、大学哲学教授;1913年赴英、美讲学,并任英国精神学会主席;1919年返回法国进入法兰西语言科学院,从事国际事务和政治活动的研究。
柏格森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下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作品有《直觉意识的研究》(1880)、《智力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精神的力量》(1919)、《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1932)等,他所构建的生命哲学在半个世纪内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7年,柏格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辞
致答辞
创造进化论.1
柏格森及其作品.311
柏格森获奖经过.327
柏格森作品年表.331
一、绵延
毫无疑问,我们**能够确认的同时也是**能清楚认知的存在便是我们自身。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产生的事物所持有的观点或许被看作是外在的、浅显的;相反,我们却在一步步地于内在去挖掘自己、了解自己。此时此刻,我们所能感知的是什么呢?在这一特殊的情况当中,“存在”到底所指何意?这里便让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以前的论述中的结论。
首先,我发现,我无时无刻不处于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当中;有时会感到寒冷,有时又会感到炙热;有时会觉得欢喜,有时又会觉得悲悯;有时会认真地去工作,有时也会让自己放松下来;有时我们观察着周围事物,有时也会思考一些其他的事情。感觉、情感、意志、意念,自我的存在将这些变化进行了划分,并且在此之上涂了一层鲜艳的颜色。所以,我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这样的变化所带来的改变远远地超出了我们**初所认为的那般。
我好像是在说,我所存在的每一种状态都有着自身的样子。的确,我说,我经常在不断地改变,并且对于我而言,这样的变化存在于两种状态的转换之中。倘若单单只观察当中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是始终如一的。可是,当我们稍稍用心观察后便能够发现,不管情感、意念还是意志,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假如这其中的某一种状态停止了变化,它的延续也将于此停滞。譬如说,**为安定的内在状态,就是我们对一个不动的外部对象的感官与知觉,这对象或许会一直处于某种完全不变的状态之中;而我便以相同的方位、角度和光照下去观察它,我们以为它并没有改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现在所观察到的对象与我之前所观察的对象定然不会相同,视像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发生改变。我有记忆,通常会将曾经的某些现象带入到现在。我的心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缓前行,并通过记忆的日积月累而逐渐扩张,这种不停地扩张的自身的心态就仿佛堆雪人一般越堆越高,而感觉、情感及意志这些更为深层次的内在状态与那些纯粹的视觉不同,与那些不变的外物并非是对应的。可是,**初的我们并没有注意到那些细微的变化,然而当它们的变化逐渐增强,直到使我们的身体有了全新的局面,同时注意力也有了全新目标的时候,才能够更加明显地观察到那些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自身的状态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而那所谓的状态便是这样的一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