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与智慧人生》旨在引导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原文英语文学作品,学习其中体现的人生观,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语言魅力,陶冶情操。《英语文学与智慧人生》收录了19世纪,20世纪的一些主要英、美文学家的作品,包括诗歌、长篇小说节选,短篇小说等,对其中的生僻单词作了注解,便于学生学习。
陈立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主任。曾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0数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第一讲:人生如棋,落子不悔!我选择,我认命
——读Robert,Frost的诗
第二讲:鸡蛋的诱惑,欲望的折磨:谁让我们变成了畸人?
——读Sherwood Anderson的小说《鸡蛋》
第三讲:我是谁?女性的困惑之源在哪里?
——读诗Babie Doll,小说Hannah
第四讲:To Be 0r Not to Be,为何就成了问题?
——哈姆雷特的困境
第五讲:借我一双慧眼吧!李尔王真的看不懂谁在说谎吗?
第六讲:致敬浪漫!不老的青春,不朽的爱情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赏析
第七讲:我是和你一样独立的人!
——再读《简·爱》
第八讲:当死神降临时
——狄金森诗歌赏析
第九讲:我不想说了,也请你闭嘴!
——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第十讲:繁华落尽,何处是归处?
——《重返巴比伦》赏析
第十一讲:那过去了的好时光
——读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十二讲:我是谁?我是烟雨南方飘零的玫瑰
——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第十三讲:因为爱,所以伤害
——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赏析
第十四讲: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看中国人演洋戏
——英语戏剧的中国改编
查看全部↓
《英语文学与智慧人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其代表作《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补墙》因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引人深思的哲理而广为流传。由于诗人独有的生活经历,其诗歌大多从大自然的乡村生活中汲取题材,并未带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诗人通常运用淡淡的乡村景色,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诗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与其身处的工业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貌似格格不入,但诗人坚持自我,追求大自然的宁静和纯粹,通过与自然、乡村生活的亲密接触,净澈灵魂,为饱受尘世喧闹折磨的身心寻找静谧的归宿。人只有将自己回归到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拥有自然的胸怀和纯净,才能击退压在肩头的烦恼,最终使身与心得到安息。
上述三首诗歌都是围绕“选择”这一主题展开,包括选择哪条人生之路,黑夜中是选择前进还是驻足,邻里之间的那道围墙到底是选择拆掉还是留下等。《未选择的路》创作于1915年,其实是当时诗人现实生活的写照。弗罗斯特不知是应该继续经营新罕布什尔的一家农场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最终诗人选择了后者,举家迁往英国,后来在庞德等意象派诗人的帮助下名声大噪,随后全家返回美国。一个深秋的清晨,诗人独自漫步于林间小路,地上铺满枯黄的落叶,途经一个岔路口,诗人久久地凝望、徘徊,这似乎是在不经意间询问每个行走在征途上的远行者,脚下的路到底该如何取舍?我们对未来的态度是复杂而又矛盾的,无知中充满期待,焦虑中满怀向往。那一眼望去看不到终点的树林代表着漫漫的人生,穿叉于林中的小路代表着人生的选择,选择不一样,人生也会不尽相同,人生的体悟和感知也不同。人的一生中会出现许多个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权衡着每个选择的利弊,我们可怜而又可悲地在惴惴不安中度日如年。如何才能牢牢地握紧自己的命运,不被选择牵着鼻子走呢?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尽全力走好全程,因为当你挥霍时间、消耗体力徘徊在选择这个关口时,你身边的后来者可能在不断地积蓄着超越你的能量,让本有相对优势的你,在这种隐形的竞争中无声无息地落于人后了。这启发我们在考虑周全的情况下,应当机立断做出决定,不应消耗过多,未来路途遥远,自己的选择跪着也要走完全程,哪里还有后悔的机会,时不我待。诗人最终选了那条人迹罕至却充斥着诱惑的路,从此也就决定了人生之路。诗歌饱含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其中人生感悟娓娓道来:一旦作出抉择,其他道路皆是陌路,往后忆及,皆已物是人非。反观,任何不努力奋斗的人,没有勇气翻越人生座座高山的人,选择哪条道路其结果不是一样的呢?何必心生怨恨、怨念,只会愁了自己。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并真心地付诸努力,结果上天自有安排,该是你所得的,时间都会给你。
《雪夜林边小驻》背景置于一个圣诞节的前夕,弗罗斯特冒着严寒将自家农场里的鸡蛋拿到镇上去卖,希望能挣到一些给孩子们买圣诞节礼物的钱,然而事与愿违,希望再一次破灭,诗人带着失望、抑郁的心绪落寞而归。在回家的路上,弗罗斯特在小马儿的陪伴下踽踽前行,抬起头来映人眼帘的是灌木林、冰湖和纷飞的雪花,这环绕在身旁的景物是如此的萧条、冷清,而此时更加荒凉的是饱经岁月蹂躏的身心。不堪重负的“我”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归于尘土,死亡的念头萦绕于心头。这无边的黑夜、萧条低垂的灌木林、在寂静中默默飞舞悄悄融化的雪花、一点点凝固的湖水,都在默默地召唤着饱经风霜的一群群赶路人。“我”企盼能化身为自然的某个部分,像这林、这水一般就这样躺在自然的怀抱里,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背负,就这样躺着就好。从小马儿身上传来的一声铃响,瞬间打破了心中的美好,脑海中有两个声音在厮杀:前进?休憩?前进?休憩?这是个选择的问题。“我”在接下来的诗行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要践行我作为丈夫、父亲、诗人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我才有权利休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生存责任和压力,“我”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扛起肩头重担,不做生活的懦夫。不管此时此刻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多么渴望能够在自然中沉沉地睡去,但是家、国的牵挂仍是无法割舍,这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勇于接受生活重压的坚强人生态度,这首诗激励着千千万万个仍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给予民众一剂心灵的安慰良方,具有极强的普世性。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