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使这一成果在中国广泛普及和应用,掀起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重要基础。荣获国家*高科学技术奖等二十多项大奖。究竟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王选排除千难万险,从一个长期病弱、命运多舛的北大小助教,成就为造福华夏的著名科学家?本书通过讲述王选一生的传奇经历,揭示这位科学大师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目标的奥秘,给读者带来深远启迪和思考。
第一章 故土家世(1 祖籍无锡 2 生长在上海 3严父慈母 4 家的滋养)
第二章 青春年少(1 “南洋模范” 2 先做个好人 3 融入集体 4班里第一个团员 5 启发式教学法 6 “社会活动家”)
第三章 北大学子 (1迈入高等数学的殿堂 2 恰同学少年 3求索 4“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 5 触摸计算机 6 学习方法观)
第四章 峥嵘岁月(1投身“红旗机” 2拼命三郎 3“独观大略” 4重病回沪
5 鸿燕传情 6 ALGOL 60)
第五章 相濡以沫(1危难真情 2风雪严冬 3佟府乙8号 4双重纠错码)
第六章 惊世原创(1偶遇“748” 2确定数字存储 3绝唱4 遇挫 5 柳暗花明 6 一步跨越40年)
第七章 原理性样机(1“三方首脑会议” 2确定协作厂家 3风云突变 4 首张报纸样张诞生 5当惊世界殊 6雪中送炭 7宝剑锋从磨砺出 8玉汝于成)
第八章 印刷革命(1压轴大戏 2共度生死关 3欧洲专利和印刷专项 4决战市场 5艰难的新华社中间试验 6“只结了一个小果” 7《经济日报》背水一战
8信息产业中的Number One 9决胜 10 “产学研结合”的先声 11“方正”在竞争中胜出 12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第九章 自主创新 (1“自己创新 振兴中华” 2 彩色革命 3 “让苗头变拳头”
4 山河一片红 5 “748工程”是一个里程碑 6进军日本 7开辟广电领域
8 技术创新论)
第十章 甘为人梯(1“伏枥老骥”新说 2“你们在创造历史” 3不拘一格降人才 4 关爱润泽无声)
第十一章 山高水长 (1参政议政 2九三情怀 3独具魅力的演讲才华 4中士立名 5先生之风 6方正的“精神领袖” 7人生第九次重大选择)
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1泰然立遗嘱 2“在困难和挫折中前进” 3崇高荣誉
4身居高位 殚精竭虑 5思想的声音 6梨园挚友 7回归北大 8最后的2005(上)9最后的2005(下) 10超越生命 11九州花雨为君殇 12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
王选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王选传》:
王选的父亲和母亲是两种风格的人:父亲做事严谨,为人正直,慷慨侠义;母亲慈爱宽厚,聪敏贤淑,勤劳能干。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特点:善良本分,热情待人,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中有很好的口碑。
父亲给王选印象最深的,是抗日期间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了让儿子记住这一使中国遭受耻辱的事件,父亲给王选起字“铜卢”。上海的苏州河上有座著名的大桥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是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海沦陷后,桥上挂起了日本国旗,有日本宪兵把守,中国人必须对着旗子三鞠躬才能过桥。深受侵略之苦的王守其对日本极为痛恨,不愿受这份屈辱,几年不走外白渡桥,宁愿绕远从其他桥过河。王守其还教育子女不要买日本货。有一次,王选的大姐因日本铅笔便宜,就买了几支,父亲发现后大发脾气,把铅笔丢到火里烧毁,还狠狠训斥了女儿一顿。
还有一次,父亲悄悄交给王选一张小画报,上面画着一位精神抖擞的中国军人和一面中华民国(1912—1949)国旗,王选一看非常喜欢,但他知道在沦陷区保存这样的画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被发现,要担很大的罪名。可父亲舍不得销毁,对王选说:“没关系,把它藏在你们小孩子这里,不会有事的。”两人一起把画藏在王选的抽屉里,上面压上好几《王选传》,一直保存到抗日胜利。这件事成了王选心中的一个秘密,也是他自小受到的最早的爱国启蒙教育。
在王选的眼中,父亲最大的特点是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在新通贸易公司工作了一辈子,从会计一直做到总会计师,账目上从未出过差池。但他的认真有时到了“过分”的程度。晚年的王选回忆起父亲的这一特点来,仍不禁哑然:
我父亲办事特别认真,一丝不苟,奉公守法。他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会计一直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级经济师,工作从未出现过纰漏。
他还有一个特点,做事情特别有条不紊。给人发封信,不仅要记下是哪天发的信,还要把那封信复写一份才发出去,为的是留一份底稿。别人来的信更不用说,全都清清楚楚地归在一起。他的东西、文件都保管得井井有条。当时家里订了《申报》,每天的报纸父亲看过后都会整整齐齐叠起来,一张也不会缺,高高地摞了一摞,成了家里花猫锻炼爪子的好去处。
父亲比较喜欢社交,大学同学聚会都是由他组织的,从联系饭店,到印发邀请函,都由他一手操办。我们几个孩子就帮他写写信封。按说自己对自己没有必要发邀请,但父亲每次都给自己写一封邀请信,而且要放在信封里贴上邮票,拿到外边的邮筒里寄出去,收到后再保存起来,真是认真到了刻板甚至不可思议的地步。
王守其称自己“一生倔强,从来不懂媚上”,“生来不会拍马钻营”,却十分注重友情。从大学毕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余年间,王守其每年都要组织几次留沪同学聚餐会,到会的都是同班同学,约十多人,叙旧谈心,联络感情。这就是王选说父亲喜欢“社交”的由来。
王守其“生性喜管闲事,爱打抱不平”,对待亲友、同学和同事非常仗义,慷慨大方。家里常接待外地来沪的亲戚,有的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他还帮助王选的堂兄、表兄求职,或资助其出国求学。同事如果遇到生活困难,只要开口借钱,王守其有求必应,如果所需太多解决不了,他就发起集会,请同事们捐助,大家也都乐意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