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研究》坚持论从“事”(事实)出、论从“史”(历史)出、论从“实”(实践)出的原则,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为一体,从内涵厘定、外延疏阔、逻辑演化、社会作用、衰减根源、生存理据、改进之道等诸多方面对典型报道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论疏阔与学术研讨。在竭力回应媒介典型报道实践所需的基础上,《典型报道研究》与其他同类著作相交的主要特色在于:还原了典型报道发轫的复杂社会图版,展示了典型报道的曲折发展逻辑,阐释了典型报道的多样社会、多样社会效能,揭示了典型报道在中国长期生存的别样环境。
朱清河,1969年生,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社科院访问学者,国家“青骨”项目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留学生。曾任郑州大学讲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校社科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理论新闻学、新闻传播史、舆论学。主持国家、教育部等各类人文社科项目共8项。出版专著4部;在《新闻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共5次。
典型报道:产生、发展、功能与改进(童兵)
第一章 新闻典型与典型报道基本特质
第一节 典型与典型观
第二节 新闻典型的基本特质
第三节 典型报道的厘定与范畴
第二章 典型报道的中国式发轫与形塑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民族解放运动驱动
第二节 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强力支撑
第三节 毛泽东新闻思想与媒介实践的力倡
第四节 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助力
第五节 苏共典型宣传经验的影响与植人
第三章 新中国典型报道发展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解放初期典型报道在曲折发展中前进
第二节 “大跃进”中典型报道“假、大、空”根源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典型报道的畸变与异化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报道的新气象
第四章 典型报道社会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政治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第二节 人生品行导向与价值观涵化
第三节 社会地位、角色与影响赋予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价值体系
第五节 典型报道的社会副作用与负面影响
第五章 典型报道社会影响力衰减根源
第一节 受众主体意识与判断觉醒
第二节 媒介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巨大转变
第三节 西方消费主义等思潮的“西学东渐”
第四节 典型报道发展进步中的自身流弊
第六章 典型报道在中国的长存之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强大理论支撑
第二节 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实践方针的规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包容与鼓励
第四节 心理学模仿与示范理论的逻辑阐释
第五节 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学理支持
第七章 价值多元化时代典型报道的改进
第一节 尊重受众接受心理让典型喜闻乐见
第二节 从“一切皆为”走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节 从诉求一时轰动转向长久感召人
第四节 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知情权与表达权
参考文献
后记
《典型报道研究》:
一、求真求实的诉求层面不同
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它的真实。无论是新闻典型还是文学典型,都讲求典型的真实性,但是在各自的领域对“真实”的理解与要求却有着天壤之别。文学也讲真实,但那是艺术的真实,即真实地反映历史环境或现实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要求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是真人真事。然而,新闻典型的真实性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真实的反映和如实的报道,必须真有其人其事,不容许有任何虚构,哪怕是微小的细节也必须真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具体说构成新闻必须要有5个要素: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原因。新闻典型是这些报道的集中和概括,自然不能例外。由于它还具有一般报道所没有的、指导人们行动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显著作用和力量,真实性就尤为重要。③例如,在新闻典型报道中,记者编辑不能添加任何的虚构和夸大的成分,要完全展示典型人物的真实面貌和现实生活。而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指的是所描绘的人物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蓝本,通过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加工提炼、概括总结,最后塑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典型。④
虚构、想象、提炼、集中等是实现典型功能的基本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典型的塑造也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典型都必须采用虚构变型的手段,那种反映真人真事的新闻作品也有可能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鲜活形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按典型生成的不同方式,将它分成虚构性典型和纪实性典型。
对纪实性典型,茅盾先生曾给予过如下肯定性赞许:“关于真人真事与典型性的问题。好多同志有这样的感觉。作品的人物又要真人真事,又要典型性,似乎不能两全似的……然则真人真事与典型果真有矛盾么?事实上并不如此。例如苏联的《铁流》《夏伯阳》《青年近卫军》等作品,其中主人公都是真人,写的也真有其事,但你能说人物的典型性不够吗?当然不能。所以写真人真事可以有典型性,问题在于怎样写。”①茅盾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实情。
从典型报道(很多情况下,学者把具有一定文学色彩常常以长篇通讯面目出现的典型报道又当做报告文学来研究)的创作实践看,很多新闻通讯纪实作品往往表现了生活中真实的、个性鲜明的而又富有广泛概括力的典型。《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追求》等作品的人物,就成为概括一个时代、一代人、一类人风貌品性的典型。这些形象极大地丰富了现当代历史的人物画廊,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因此,纪实性作品(典型报道或称报告文学)不是不可以表现典型,也不是没有典型化的工作可做,只是典型报道中的典型为纪实性典型,它自然有异于小说等虚构性典型的独特性。这正是我们研究新闻作品典型化课题的意义之所在。笔者以为新闻作品有没有典型及表现典型的成功程度,应是评估典型报道质量的主要尺度。典型性,亦应是新闻典型及典型报道的“徽章”②。
新闻作品(典型报道)中的典型,是纪实性典型,它与小说典型生成方式的迥然相异之处,即在于小说可依据艺术真实的原则,或“杂取种种”化众为一或基于原型再进行艺术加工。
而典型报道只能依实选择,不允许为了形象的“典型性”而牺牲它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典型性的前提。这种真实性并不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而是表现为定位真实(有人物事件的实体)、细节真实(排斥局部的虚构)和本质真实(正确地反映生活的某种规律)这三维合一的“立体性真实”。这样新闻典型就只能是一种原型典型。这正是典型报道的典型构成显著的特点。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