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原名《再见,奇普思先生》,作者以极其生动、轻快的笔调描绘奇普思一生在布鲁克菲尔德公学的教书生涯和他的恋爱、婚姻和为人,情意悱恻,妙趣横生。
《梦幻街43号》讲述了一个笃信自己是圣诞老人的神秘老人和一对理性至上怀疑一切的母女的故事,是童话与现实之间的一场美丽邂逅。
《红色警戒线》讲述冷战期间,一位美国空军基地指挥官身染重疾,偏执地认为只有通过对敌人展开全面核打击才能最终迎来世界和平,于是他擅自下令联队出击,结局却出人意料。
总序:电影的文学性决定其艺术性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将文字转换成影像的能力,曾有人将剧作者分成两类:一种是“通过他的文字,读剧本的人看到戏在演。”还有一种是“自己写时头脑里不演,别人读时也看不到戏——那样的剧本实是字冢。”为什么会这样,有一类人在忙于经营文字的表面,而另一类人深谙禅宗里的一句偈“指月亮的手不是月亮”。他们尽量在通过文字(指月亮的手),让你看到戏(月亮)。
小说对文字的经营,更多的是让你在阅读时,内视里不断地上演着你想象中的那故事的场景和人物,并不断地唤起你对故事情节进程的判断,这种想象着的判断被印证或被否定是小说吸引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作者能够邀你进入到他的文字中与你博弈的门径。当读者的判断踩空了时,他会期待着你有什么高明的华彩乐段来说服他,打动他,让他兴奋,赞美。现实主义的小说是这样,先锋的小说也是这样,准确的新鲜感,什么时候都是迷人的。
有一种说法是天下的故事已经讲完了,现代人要做的是改变讲故事的方式,而方式是常换常新的。我曾经在北欧的某个剧场看过一版把国家变成公司,穿着现代西服演的《哈姆莱特》,也看过骑摩托车版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还有变成《狮子王》的动画片。总之,除了不断地改变方式外,文学经典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像一个肥沃的营养基地一样,永远在滋养着戏剧,影视,舞蹈,甚至是音乐。
我没有做过统计,是不是20世纪以传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比例比当下要多
詹姆斯·希尔顿(1900-1954),英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33年,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了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第二年,希尔顿花四天时间创作出了其代表作《再见,奇普思先生》。
瓦伦蒂娜·戴维斯(1905–1961),美国著名编剧、导演。代表作有《梦幻街43号》《战略空军》《你注定属于我》等。
彼得·乔治(1924-1966),出生于英国,二战期间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成为一名飞行员。后晋升为空军中尉。战争期间他所驾驶的飞机曾被击落,而彼得幸运的与死神擦肩而过,捡回一条性命。后来再次服役,并因产生深深的绝望而自杀。代表作有《奇爱博士》等。
万世师表
梦幻街34号
红色警戒线
《奥斯卡经典文库:奥斯卡经典短篇集2》:
1926年总罢工期间,布鲁克菲尔德的学生们用货车囤积了好多粮食。这次罢工结束以后,奇普思觉得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自从大战结束以来,他还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有一些事情发生了,而这些事情的终极意义尚未显露。但有一点明白无误:英国再次燃起了生命的火焰。那一年学校又恢复了演讲日,当时有个美国的访客反复强调这次罢工给国家带来了多么大的损失,奇普思回答他:“是啊,但是——嗯——广告嘛,总是需要花钱的。”
“广告?”
“是啊,难道——嗯——不是广告吗,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广告吧?整整一个礼拜——嗯——没有一人伤亡,并且一枪未发!你们国家大概——嗯——就算打劫一间酒吧——嗯——也要死伤无数的吧!”
大家都笑了……笑得很开心……之后不管他走到哪儿,不管他说什么,总是伴随着笑声。从此他就有了很会说笑话的名声,而大家又总是很期待听他说笑话。会议中无论何时他站起来准备发言,甚至只是隔着桌子说话,大家都会等着,就连表情都准备好了。他们都沉浸在要被逗乐的情绪里听他说,而奇普思也毫不费力地把大家都逗得很开心,甚至有时候他还没讲到好笑的地方大家就先笑了。“奇普思老爷子真逗”’之后他们都这么说,“真神奇,他总是能发现事情有趣的那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