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进入21世纪,我们已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人,马登所总结的成功规律还能适用吗?是的,信息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并没有改变基本的人生准则。无论现代技术如何演进,制度和组织方式如何改变。但是人生和改变人性弱点的不法则不变。因此马登总结的第二种人、第三种人失败,以及第一种人成功的定律也未曾改变,他总结出的人的真正自我教育的理念也照样适用。基于此,我们花了近三年时间,从国外收集了马登的英文原著,并在此基础上翻译整理,于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这套《马登成功学全集》诞生了!
马登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由贫穷迈向成工斩典范,他那催人奋进、令人顿悟的文学铸就了伟大的“马登精神”,一直鼓舞世上的年轻人奋力向前!我们期待中国的年轻人走进马登的世界,品读他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文字,感受他所传授的力量,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最好的你自己!
成功大师经典。成功学创始人的开山之作,催人奋进的励志范本。
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渴望一生能创造出辉煌成就。但什么样才算成功?成功是否有捷径可走呢?回答这个问题是有许多困难的。只要你用心阅读此书,也许你会从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只要你用心解读了励志大师马登所论述的成功之道,你就有可能走上成功阶梯。马登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七岁那年失去双亲,凭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凭着坚强的毅力,终于成了一个成功大师。
奥里森·斯韦特·马登(1850~1924),1850年降生于美国一个贫穷家庭。3岁失母,7岁丧父,在当地农家当过10多年雇童,干尽苦活,也受够他人的冷漠。直至一天在一个农家的阁楼里偶遇斯迈尔斯的《自助》,顿悟人完全可以从自身的环境中奋起的道理,命运从此改变。在《自助》的鼓舞下,他从此寻求自立,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先后在新伦敦学院、波士顿大学、哈佛医学院接受教育并获得学位。他曾开设饭店和饮食俱乐部,购置宾馆和不动产。在生意因天灾受挫后,转而将全力用于励志书的写作。其间尽管曾遭一场大火,将他的5000多页书稿付之一炬,但这样没有动摇他以此“激励和帮助他人,使他们努力在这一世界上成为一个人物”的信念。《雷力向前》的出版,受到空前欢迎,并被翻译成数国文字。他在此基础上创办《成功》杂志。凭借这一阵地,遍访同时代的无数名人,总结成功规律,宣传“任何一个普遍之人都可以变得非凡传大”的信条。他将富兰克林的人生价值——节俭、自控、勤奋、诚实与爱默生的成功标准——自我依赖、洞察和真理融为一体,成为无数人实现“美国梦”的催化剂,被誉为美国成功学的先驱。
谁也不能没有远大志向便于成大事。志向是一切成就的驱动器。正是这一品质将成功者与苦干家、个性威严者与生性懦弱者区别开来。这辈子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你的志向。志向不高远,你的勇气、首创精神和管理才能就会很脆弱。
如果能看到自己志向的连续图像,你便可能发现,它有时候会明显低迷,思维消极时,担忧、沮丧;泄气时,志向会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如果想在生活中成功,如果想登上无人能及的高度,就要盯紧你的志向!守卫它,就像它是保持名誉的无价珠宝,因为你将来的成就有多少、质量如何,都要依靠它。只要志向坚定并切合实际,就能做一些值得去做的事。如果志向低迷。前景就会黯淡,精神便会堕落,肉体便会恶化,随之往往便是毁灭性的后果。
当你看到衣着破旧、邋邋遢遢的中年人或稍大一些的人四处游荡或在公园长椅上虚度光阴时,看到有人形容落魄、毫无希望时,不要忘了,他们也曾经有过如你一样的远大志向,像你一样对个人外表自鸣得意。许多这样的人因放任自己的志向消沉、放任自己的热情冷却、放任自己的理想黯淡,其蜕变是那样潜移默化,那样不知不觉,以至于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前,他们便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实现年轻时梦想的人多么少啊!不妨将你目前的处境、你的住所、你的家庭、你的成功与儿时梦想的画面做一对比。你的成就与设想的、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是多么平庸!你曾那么自信地认为自己将来必成大器、在世界上占有显要的一席之地,以至于巴不得马上去履行各种重要职责。你相信自己能取得不负众望的荣耀位置。但是,你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公民,像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其他人一样,从来吸引不了任何强烈的关注,或者做成任何你曾踌躇满志地觉得自己将要去做的大事。
为什么你对自己的成就如此不满?为什么生活让你如此失望?为什么你不是自己曾经想象的、相信自己能够变成的地球上伟大而活生生的力量?为什么你在艰难而平庸地度日,当踌躇满志地觉得自己能干成一番大事业时,却在做微不足道的小事?以前的志向哪儿去了?当初的梦想变成了什么?当初的志气和决心形成的那股力量被什么冷却了?为什么火焰逐渐散尽时,除了灰烬什么都没留下呢?
“人生来就是要发展的,而不应原地踏步。”勃朗宁说。
发展、前进的欣喜也许是生活中最大的欣喜。伴随发挥创造力全程的发展意识和进步感,给了我们一种永恒的满足感,这种感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给予。我们生来就是要进步的,不应原地踏步:我们的使命就是向前、向上。
若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经历告诉我,生活中的多数失败都归因于缺少合理的志向、不愿为得到更好生活、更大成功付出代价。多数人所走的阳光大道都会通往“一事无成”村。
许多人似乎认为,完全没必要尽力将志向维持在最高水平。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志向是天生的品质,自会好自为之,任何情况下都不必培养或扶持。所以,他们很快便胸无大志。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少之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不是吗?
放任志向黯淡、理想模糊、前景枯萎并消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身体力行,像培养渴望增强的一切其他品质那样培养志向,靠的不只是梦想,而是为更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