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西往》分为两部分,部分为2011年—2014年间作者写的一些随笔,第二部分为游记,作者在国内外旅游的见闻和图片。
董家桂,1986年毕业于广西桂林中学,同年以广西高考文科第二名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目前从事纺织品出口贸易。幸运的是,就读的中学和大学学校都是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年轻时为了生存,被迫弃文从商;人到中年,开始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没想过在文字上有多高的造诣,只当是青年时代的一个梦想,去实现这个梦想,了无遗憾。世界好大,真希望万水千山走遍。路,没有尽头,要多远有多远。人一直走在路上。
部分:随笔
坚硬的月饼和思乡的情怀
凤在上,龙在下
祖籍的老宅
我的外婆
读《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
薰衣草
桂中住校
过长江,跨黄河
一缕朝阳
活着就是幸福
公仔书
11路
走过三毛、金庸,走过琼瑶、席慕容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
高考的日子
我家有只小乌龟
城市之惑
书签
咖啡
夕阳西下,暮色迷茫
父亲节快乐
蚯蚓和屈丝
竹叶飘香话端午
橄榄树
佛缘
一棵树
我爱你
我的邻家大嫂
诞生
故土难离
天凉好读书
尧山登高
旧札拾趣
无怨的青春——看《北京青年》
抬头望月
窗外的那抹红
万绿丛中一点红
今年的雪有点多
娘舅
北国迎春
清明节抒怀
心中有景才是景
迷茫——读西蒙的画
我和菜贩有个约
母亲节快乐
双面胶
女儿的“六一”儿童节
又闻粽香,又吃南粽
遥远的回忆——为了30年初中毕业聚会
无怨的中年
美女老师
听雷,听雨——话儿女情
我的工人兄弟姐妹
七夕,送自己一朵玫瑰
因为爱
老师,您好!
父亲的戒指
月牙楼的素面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考试
元日
思父
半导体收音机
寄语马年
2014年的场雪
有女初长成
我的高中老师
翁牛特旗
莫把春天辜负
端午节,不该是一曲挽歌
我的“六一”儿童节
遇
女儿,加油!
我的高考
相聚尽欢颜
往事如烟,情何以堪?
人生就是一个际遇
为了不遗憾的师颜
涌动的青春
我心中的北大
春花应得秋实
酒是一种文化
狗尾巴草
今天是我的校园
不要让遗憾成为永恒
燕园的秋黄冬白
第二部分:游记
Au revoir, Courchevel
Paris est quoi?
鸬鹚的漓江
我是如此亲近母亲黄河
远行,寻找一种悠闲
崂山人家
悠悠漓江情
红螺寺
法国,Je t’aime
趁着年轻去旅游
短暂的乡村行,如愿的新年日
让心路铺满旅途
在戛纳仰望星空
凭海临风威尼斯
美国印象
他乡遇故知
扬州三日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对孪生兄弟——西班牙和葡萄牙
《南来西往》:
薰衣草
我认识法国是从巴黎开始的。原来想象中的梦幻之都巴黎,在我去过几次后,总是感觉晦涩、阴郁,如果赶上阴雨绵绵,自己积攒的喜悦顿时被冲淡了许多;再看到街巷里满地的宠物粪便,我真的诧然了,这难道就是我想象中的法兰西?
我想,法国的浪漫情怀,不能仅仅以巴黎为代表。在一次逛书市,我看到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籍,吸引我眼球的是封面大片的薰衣草。虽然书的印刷质量不是很高,但足以让我耳目一新。我没有理由地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花,于是买下了这套书。
这种花形如小麦穗状,细长的茎秆,末梢上开着小小的紫蓝色花朵,咋看很普通,也不名贵,中文还称之为草。但是,花朵的紫蓝色,是其特有的色调,融人了地中海蔚蓝色的精髓,彰显了其高傲的气质。毗邻地中海的普罗旺斯,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适宜薰衣草的生长。我想,这也与法国和欧洲的文化及审美特质有关,得益于人们的钟爱,这种花在这里成片成片种植,形成了陆地上的蔚蓝色海洋。
花朵里的紫和蓝两个色调,可谓相得益彰,太紫,过于娇艳,太蓝,过于深沉。纵观欧洲的文化,沉稳中不失浪漫,妩媚而不落俗套。这种文化底蕴,使得人们对这种花的偏爱,就自然而然了。因此,在服装界,这种紫蓝色,是长盛不衰的经典元素。
我曾经在北京的怀柔山区,也见过种植薰衣草,也是很大的一片,初见时觉得眼前一亮,再多看几眼,很快被周遭的景色吞噬而变得飘忽起来。当然,这是人们想营造一种异域的氛围,带有某种商业目的,但是脱离了地域文化,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如果种植一些牡丹或者月季,我想效果要好许多。
我喜欢薰衣草,是因为我对法兰西文化的喜爱,也出于我心底崇洋媚外的情节。当我去到法国尼斯和戛纳,把脚伸人地中海的海水中,我陶醉了,我无法把这掬水带回中国,我又怎样把这种蔚蓝色的视觉留存心间?当我看到普罗旺斯薰衣草的画面,我觉得我找到了。
有一次我去上海出差,在等客户的闲暇时间里,我信步走进路边的一家茶舍,服务员给我介绍不同的饮品,我猛然间听到薰衣草,便毫不犹豫地要了一杯。我从辞典上知道薰衣草可以人药,但从没有想到可以直接沏水饮用。我慢慢地品味,喝下去有种淡雅的花香,有丝丝的凉意,沁人心脾,可以一扫身上的乏意。
于是乎,回来后,我立刻到商场买回一包薰衣草干花,不是为了喝水,而是把它放进柜橱里,偶尔打开柜子,吸纳一丝淡淡的花香。当然,干花因失去水分,没有了鲜活力,但是,那紫蓝色依然依稀动人,仿佛蔚蓝色的精灵。在不能去法国的日子里,也足够聊以慰藉了。 桂中住校
记得在1980年,我们区四建子弟小学的四名学生,被桂中初中部录取,开创了子弟小学“,后无来者”的纪录,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当时,桂中刚从甲山迁往市里的解放西路,我们初一年级算是批进驻的桂中学生,仍然同桂林三中的学生共用一个校园。
我们家住瓦窑,按照距离远近,不应该被考虑在住校生之列,因为学校住宿床位确实紧张。但是父母为了方便我们的学习和减轻奔劳的辛苦,与学校领导周旋,可能达成了一项协议,帮助桂中做一些基建,换来我们四人的住校资格。其中的细节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着实享受了一点点“特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