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处理《老子》中的核心观念——“道”。具体涉及“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可说”,如何用现代哲学话语将“道”描述清楚以及如何解释古代经典的方法论思考。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立足《老子》文本,厘清当代受西方哲学影响而造成的种种误读,探索契合于《老子》原本思想的当代诠释框架与话语描述,通过对古代诠释、当代诠释代表的检省,提出超越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框架的诠释,并揭示道的思想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沭阳人。2007年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暑期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游学。2010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研究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已出版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2011,与黄朴民合撰)、《庄子解读》(2014,与陈鼓应合撰)。在《哲学与文化》(台湾)、《中国哲学与文化》(香港)、《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诸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老子》疑难
第二节《老子》之道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本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道的古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一节《老子》之道的四个特点
第二节庄子:由“道”而“大”
第三节韩非子:由“道”而“理”
第四节王弼:由“道”而“无”
第二章道的当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一节冯友兰的原理说
第二节牟宗三的境界说
第三节张祥龙的境域说
第三章《老子》的非对象化之道
第一节恒动:《老子》第一、五、八章诠释
第二节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诠释
第三节创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诠释
第四章非对象化之道与万物
第一节道在物中:道与物的关系
第二节引导:道与人的关系
第三节复朴:符合道的社会
第四节不仁:符合道的德
第五章 《老子》诠释方法论初探
第一节刘笑敢的“两个定向”理论
第二节诠释的本质:兼谈“非对象化”
第三节从历史的还原到诠释的还元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