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教程(第2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是对第一版进行了重新梳理,新文中案例,并增补了新的内容,尽可能体现其系统性和实践性,并力求明白晓畅,表达生动,使其具实用性。《创新思维训练教程(第2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运用了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在介绍创新思维方式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对策。该书从思维谈起,对创新思维的特征、如何克服创新思维阻力及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技法都作了详细的阐释。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特意增加了创新思维在个体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章节。在案例的选择方面,全书各章都偏向选择和传媒业界联系比较紧密的实战案例,以满足本书作为媒体创意专业课程教材的需要。其次本教材充分糅合了东西方学者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创新思维研究上的一些重要成果,力争通过本教材,使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相关原理并能在实际中较好地加以应用。
拥抱创意时代
在传媒业界,所谓“媒体创意”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但若要问什么是媒体创意,人们却大多说不清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语焉不详,甚至有些疑惑,都是正常现象。由于我们创办了一个媒体创意专业,所以也就时常有人向我询问,作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回避不了的。
从逻辑学的角度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涵性的概念和外延性的概念,内涵性的概念是对所指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外延性的概念则是对所指事物的集合的概括。关于媒体创意,我们不妨把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界定:即创新性、创造性思维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其要旨在于因势而变、不断推陈出新,它是市场化时代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传媒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基本内涵,指现代传媒面向市场需求和变化,在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或创造性的策略和构思——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涉及传媒运作的方方面面,对此,可简要地概括为创意传播、创意经营和创意管理三大领域和范畴。
为什么要进行媒体创意呢?有人说是媒介竞争的产物,这当然没有错,但仅仅认识至此还是粗浅的。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这当然也包括对大众传媒的需求——正是广大受众这种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发了媒介竞争,由媒介竞争进而催生了媒体创意。事实上,这是媒体创意热兴的根本原因,也是近年来媒体创意产业以至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创意产业的发展呼唤创意产业人才,呼唤创意产业教育。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说需要三方面的人才,即创意方面的人才、创意经营方面的人才和创意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也就决定了创意产业教育的三大领域,即创意教育、创意经营教育和创意管理教育。媒体创意专业正是应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由中国传媒大学创办的一个面向传媒领域的属于创意教育方面的专业,可以说是回应业界需求、拥抱创意时代的产物。本专业自2003年起开始招生,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如今专业定位已经明确,办学模式已基本成型,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基本稳定。
宫承波(1966~ ),男,山东大学文学(文艺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民族学)博士后。长期致力于传媒理论、媒体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任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被推举为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长、全国传播学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教育联席会议秘书长等,并被遴选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评议专家、中央电视台栏目评议专家、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影视剧审查专家等。
有专著、合著十余部,主编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传播学纲要》(独著)、《新媒体概论》(主编)分别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8,2013);《中国动画史》(主编)、《春晚三十年》(主编)、《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合著)别获中广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著作一、二、三等奖(2015,2013,2011),《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合著)先后获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3);论文《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独立作者)、《“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独立作者)获中华美学学会美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此外,还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1993),山东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1993,1996),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2012)。
代总序 拥抱创意时代
导论
第一节 思维及其特征
第二节 思维的生理机制与思维过程
第三节 思维类型
第四节 思维方法
理论篇
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说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含义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特征
第四节 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
第五节 创新思维的意义
第六节 创新技法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本质
第一节 思维定式概说
第二节 突破思维定式
第三章 创新思维的实现方法
第一节 设问法
第二节 列举法
第三节 组合法
第四节 联想法
第五节 智力激励法
第六节 资料利用法
实训篇
第一章 发散思维训练
第一节 发散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发散思维训练
第二章 聚合思维训练
第一节 聚合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聚合思维训练
第三章 逆向思维训练
第一节 逆向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逆向思维训练
第四章 横向思维训练
第一节 横向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横向思维训练
第五章 意象思维训练
第一节 意象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意象思维训练
第六章 联想与想象
第一节 联想思维
第二节 想象思维
第三节 联想与想象训练
第七章 直觉与灵感
第一节 直觉思维
第二节 灵感思维
第三节 直觉与灵感训练
第八章 推理与论证
第一节 推理
第二节 论证
第三节 推理与论证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训练教程(第2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过程,它不仅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而且能进一步提供具有新价值的思维成果。究竟是怎样的思维过程使创意得以产生呢?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认为:
创意的产生有两大基本方针:
第一,创意完全是把事物原来的许多旧要素作新的组合;
第二,必须具有把事物旧要素予以新的组合的能力。
这说明创新思维过程的实质是选择与重新建构的统一。借用《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提到的一个比喻来形容,人的大脑就好比一台神秘的电脑,这台电脑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一些文档,包括已经发生过的各种事件、各种素材,已经经历过的各种情感、各种思想,等等,这些文档就是创意工作的原始资料。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中,这台电脑进入一种机制,自动搜索、挑选这些文档,并将这些文档重新排列组合放入同一个新文档中,形成新的创意构想,再通过不断的修改、补充使其完整。这台电脑配置的优劣决定了其重组要素能力的高下,唯有那些高效、先进的电脑机制才能运作出最佳、最快的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就是一个“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的“组合”过程,它需要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去逐步实现、完善。
选择,可分为无意识的选择和有意识的选择。任何思维活动都具有本能的无意识选择功能,许多毫无价值的联系不需要进行分析判断就会被直接淘汰。创新思维则特别强调有意识的选择。富有创意的人常在提出问题之初,就会花较多的时间去思索、去选择,缺乏创意的人则可能倾向于马上动手。前者由于思考周密、选择正确,往往能够后来居上,最终超越后者,抢先完成任务。
创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步骤即是选择,它同时也是处于创新思维各个环节上的制约因素。当然,选择不是盲目的,创新思维选择的目标在于破旧立新,在于对未知王国外围层层阻碍和重重迷雾的突破。这之后才是新质在一个变更点上的爆发,才是新价值在一个缺口上的涌流,才是新方案、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诞生所带来的喜悦。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段绝美宋词诠释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历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境界”说也可视为对创新思维过程中主观感受的描述,分别对应着创意产生前后不断探索、比较、验证乃至顿悟的时刻。
重新建构,就是及时、有效地抓住新质,建筑起新的思维框架,迅速扩充其新的价值领域,完善和充实新的思想体系,为理论的发展和各种新的思维成果奠定新的根基。选择是重新建构的基础,重新建构是选择的归宿。人类的创造行为、创新成果,都受到创新思维的制约,更准确地说,都受到重新建构后具有新的价值的思想体系的制约。这种新的思想体系,只有经过完善和充实之后,才有可能成为创意行为的指南。历史上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以及众多伟大的创新者,无不善于在思维中进行重新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