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河的歌》的作者是一群曾经到陕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他们以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讲述了4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插队生活,向人们再现了“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一幕。
《云岩河的歌》以“云岩人看知青”“回望插队岁月”“今日故乡行”“离开黄土地的日子”等四个栏目为主,从不同视角和时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北京知青的原生态插队生活和多元化内心世界,以及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成长,特别是对插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云岩河的歌》辑录的文稿包括散文、记叙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均出自花甲之年的老知青笔下。文章朴实无华、毫不做作,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以平常的人,写平常的事,解读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云岩河的歌》记录北京知青在陕北宜川的难忘插队岁月。
在那片黄土地上的日日月月,是他们一生最最难忘的岁月。在那里,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体验了生命的无奈与迷茫,挥洒了热泪和汗水;同时也收获了执着、豁达、乐观、宽容和善良。他们感谢那段艰苦的生活,它确立了他们人生的坐标。黄土地给予他们的,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宝贵财富,她是悲壮的、激情的,也是伟大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来被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件大事加以研究和评价,相信本书的出版能让人们对这一特殊的运动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序
《云岩河的歌》与您见面了!
这本反映北京知识青年插队生活的文集,用散文、诗歌、记叙等不同文体,回忆了北京知青当年插队时的非凡经历和身心感受。文章的作者,把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动地再现给大家。他们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种感受,都记录得那么真实,那么活灵活现,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真情实意,诚挚感怀,读后沁人肺腑,深受感动。北京知青在云岩插队期间的亲身经历,真实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云岩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是值得云岩镇一万五千多群众祝贺的一件大好事!
云岩镇地处宜川县西北,与宝塔区、延长县接壤,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曾是云岩县(公元547年至1074年后)的县治。大理学家、教育家张载于北宋治平年间任云岩县令,并创办“崇圣书院”和“兴龙寺”县学,率陕北办学育人之先。云岩镇西枕临镇,东通黄河渡口,是宜川县西北保障要塞,清朝末年(公元1868年),农民起义军西捻军在此驻军一年多。1927年10月14日,共产党领导的清涧起义部队在唐澍、李象九、谢子长带领下,经清涧、延川、延长过云岩镇南下宜川,于15日攻占了宜川县城。1948年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战役”时,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途经云岩镇直逼宜川县城,第四纵队途经云岩镇北苏等村开到瓦子街附近,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宜川战役围城打援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岩地区人民坚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于1935年建立红色政权,涌现出了赵正化、赵正隆、付东华、高思恭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云岩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改革开放后,云岩镇在全县率先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抚今追昔,云岩大地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为改变云岩贫穷落后面貌而奉献青春的北京知识青年。人们还记得,1969年1月12日,407名北京知识青年迎着寒风、踏着积雪,走进云岩公社的26个生产大队,近80个自然村,成了云岩公社的“新社员”、乡亲们喜爱的“北京娃”。如今这个日子已经永远镌刻在云岩的历史丰碑上。人们还记得,初到农村的北京知识青年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乡亲们手把手地帮助下,他们闯过了农村生活、劳动的道道难关,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与老百姓建立了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人们还记得,在那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岁月里,北京知识青年敢为天下先,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他们倡导引水上塬、修建公路、发展教育;关心群众生活,宣传科普知识,推广农业科技,当“赤脚医生”,办村级小学;教唱歌、搞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这些在北京知识青年看来也许是平常之举或不经意之事,可是对于当时解放农村落后生产力,改造顽固的小农经济思想,推动云岩经济社会发展却起到了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那段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经历,使北京知识青年与古老的云岩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70年开始,国家在北京知识青年中陆续招工、招干、考学,到1976年,他们大部分离开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云岩镇。但是他们不忘这块红色大地,感恩这里的善良群众,他们和村里人还书来信往、鸿雁不断。许多北京知识青年千里迢迢探访第二故乡,为镇里、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协助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就连云岩镇数百名在京打工人员的工作和衣食住行,几乎都得到了知识青年的鼎力相助。这一桩桩、一件件,云岩人民牢记在心,世代难忘!
在思念北京知青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当年来云岩支援建设的17名北京干部。他们为知识青年的成长、为云岩的发展和进步同样付出了心血、汗水,在云岩群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出版《云岩河的歌》,既是曾经在云岩镇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的美好夙愿,也是今天广大云岩人民的热情期盼。祝愿所有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阅读中能够打开自己记忆的闸门,寻找属于自我的那份情感和收获,享受特有的幸福和快乐。希望没有那段经历的人们,哪怕一目十行、半信半疑也要细读几篇,从中领会知青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增加对人生和未来的美好憧憬。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如今云岩镇的山变绿了,天更蓝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苹果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家庭果园遍布云岩大地,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正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谨借《云岩河的歌》出版之机,真诚感谢曾经在云岩公社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感谢编纂《云岩河的歌》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感谢本书的每一位作者。我们由衷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常回家乡看看,并继续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我们决心继承和发扬北京知识青年服从大局、任劳任怨、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建设“美丽云岩”而努力奋斗!
聂新元,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西迴大队一队插队,退休前在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工作。
丁哲元,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西迴大队一队插队,退休前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
李淑勤,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云岩大队南窑生产队插队,退休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李新一,北京市马甸中学初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高堡大队插队,退休前在北京市冶金建筑研究总院工作。
云河长唱知青歌/薛天云
知青往事/刘 江
北京知青来了/兰云发
回望插队岁月
在云岩插队的日子/代仁旺
插队生活回忆片段/孙怡茹
爱子/孙怡茹
诗文四则/范 洁
黄土情/张蕙兰
插队往事/延荣秀
终生感悟/应宝琴
回忆那冲不淡的时光/杜 昕
旧诗散忆/李子猷
青春,那是一腔澎湃的热血
——难忘的知青岁月/李向罡
难忘黄土地
——插队回忆叙事组诗/李淑勤
记忆中的往事
——插队生活点滴/林 夕
八月·塬上/赵晓静
心底的岭上/高 桦
忆陕北延安插队/王建中
奇遇/刘和平
叹青春
——献给我的同龄人/袁 敏
无怨无悔话插队/丁哲元
插队生活点滴/白 英
纪念知青插队40周年献词/朱 凌
插队记忆
——狼啊!陕北的狼!/朱 凌
曼子,你不是懒汉!/朱 凌
插队的日子/李小菱
珍藏的记忆/李道芬
娃,你是我们这搭里人/郑红丹
难忘你,鲜血染过的黄土地/聂新元
珍贵的回忆/聂新元
宜川岁月/聂新元
当年在曲洲/曹德新
拉练收容队/闻锡勇
我的十八岁/杨中海
谷堆坪轶事/于大华
我的乡亲们/沈 平
凤娥子与和平/范 愉
信天游的歌唱不完
——水篇/郭 剑
和知青生活的日子/费嘉麟
回忆延安插队/李新一
访北京干部费嘉麟/李新一
永远的记忆/孙广山
插队点滴/杨子荣
十九年古丹情怀
——知青趣味俗曲百首/余恒卫
情系云岩河(诗词十二首)/余恒卫
漫漫回家路/尹砚亭
在历练中获得勇气/尹砚亭
东岭的水/尹砚亭
插队琐忆/付小明
卖瓜记趣/王晓建
梦幻青春/王 侠
今日故乡行
重返永宁/张秋敏
圆梦/丁哲元
塬上的苹果/方 为
云岩河,我们来过/邴之雪
高堡寻梦/孙广山
遥远的记忆/尹砚亭
东岭情愫
——40年后重回东岭/付小明
离开黄土地的日子
张立群和他的烤鸭店/聂新元
友情特约
云岩也曾是红区/王晓建
宜川踏歌向未来/杨建春
简要资料
《宜川县志》摘抄
宜川县云岩重点镇简介
云岩镇历史资料
原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北京知青名单
云岩公社北京干部名单
薛继学简介
编后话
磨练
在新的环境,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刚到村,我们漫山遍野地爬山,沟沟坎坎地转悠。在男生窑洞放置一口大缸,每天早上老乡轮流给我们用毛驴驮两驮水倒进水缸。我们住在塬上,吃水要下沟来回5里路去驮。我们11个人每天吃饭、生活就用这两驮水(200斤左右),为了节约用水,洗脸时大家用湿毛巾擦一下就行。每天早上,老乡一会儿来一个,各给我们背一捆柴。后来知道全村29户老乡,每天轮流四五户将打好的柴送来,保证我们烧火做饭。
我们来插队,在农村劳动,什么都得重新学,几天后便和队长商量教我们去打柴。大宝是队长,带我们从村里出发,每人带一个镢头,走3里路下山,再翻两座山,到阁楼公社的梁上。这里的柴最粗的就是拇指粗的荆条,他给我们示范了打柴的基本要领后,我们几个就分头开始了。打柴有力气就行,拧草绳没技术真不行,老乡捆柴不用绳,都是用稍软些的嫩荆条拧成绳。记得第一次打柴,侯京通没把柴捆结实,往回走了没一半路,一捆柴就全散了。我们努力地向老乡学打柴、学驮水、学做饭,慢慢地自己能打柴了,能下沟驮水了。每天轮流一个男生搭配一个女生负责磨面、驮水、做饭。烧柴也有技巧,社员告诉我们:“人要心实,火要心虚”,柴草放实了,氧气流通少,火就烧不旺,还特别费柴,烧火时要用捅火棍不停地将柴中间挑空才能做到又快又省。从不会到会的学习中,有时做饭烧煳了,有时夹生了,有时见今天饭做少了,知青们就主动少吃,相互理解,很少埋怨。我们村的知青一直维护集体团结,坚持不分灶,大家劳动、生活、学习在一起,其乐融融。
记得有一天,下着大雨,我们从地里回来一看没水了,没水怎么做饭呀?路太滑没法用驴驮,六个男生拿了四个木桶,下沟背水。每只桶装满水有七八十斤重,力大的一人扛一桶,力小的两个人抬一桶。因下雨,黄土地非常泥滑,扛着水桶上山走了一半路,一个趔趄,徐少峰滑倒了,差点摔了桶,好在他手抓得紧,一直用脖子顶着,起来后全身都是泥。女生深知雨天路滑,男生背水不容易,冒着雨,拿着小镢来接我们,她们在前边掏坑,男生一手护着桶,一手互相拉着,艰难地把水弄回家。男女生之间互相帮助,平时男生的衣服,女生总是帮着洗。在那个年代,在艰苦的环境中,那种友谊真挚、纯洁,使人一生难忘。那时每人一年五元生活费用来买煤油和盐,鸡蛋五分钱一个。插队三个月后,为了多出工多挣工分,相对地提高生活质量,每天驮水、磨面、做饭的活由两人一天改为一人一天。
在长期的劳动中,我们渐渐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淡忘了星期天休息的概念,懂得了不劳动不得食的道理。7月的一天,我们和社员一起去村北一里外的玉米田锄地。一人多高的玉米,叶子又宽又长,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玉米地像蒸笼一样,让人难以忍受,男劳力可以脱下外衣,只穿背心,可怜的女知青只能忍着烈日暴晒,身上的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我们的脖子上、胳膊上、手上被玉米叶划得左一道、右一道,又痛又痒,全身心地体验着农活之艰辛,汗滴禾下土,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坚持和群众一起大干苦干加巧干,正是经受了这种大劳动量的磨炼,才锻炼了我们生活的能力,培养了我们坚强的意志。
打狼
在农村插队虽然条件艰苦,但也挡不住青春发育,不仅个子长高了,练得有劲了,而且胆子也大了。记得那年夏天,公社给各大队每户安装广播喇叭,实现家家通广播,我被抽到桃儿茆村。一次,通知我到公社开会,走到永宁沟里,看见一群人议论纷纷说道:不知哪个村的娃被狼叼走,待被人追上时,只剩下一条腿,一个婆姨抱着娃的腿号啕大哭,看着让人心酸不已。
开完会,在公社下午4点吃过饭后急着往回赶,走到永宁坡下边,天就黑了,到上了山时天完全黑了。村里老乡劝我说:“学生娃,天黑了,不敢一个人走,天明再走吧。”那时我年轻气盛,也不听劝,说:“没关系,俺不怕。”到了村口代销点买了十个爆竹和一盒香烟又上路了。走到沟底,望着远处隐隐闪着绿光,听着野狼一声声嚎叫,很瘆人,心里也怕,刚才还跟老乡说大话,现在返回又怕被人笑话,万一传出去,脸上多没面子。就自己给自己壮胆,继续往前走,实在害怕了,就拿香烟点一支爆竹,快到西迴村的公路上点一个,到桃儿峁响一声,走到南九殿把最后一个给放了。紧着走,走着走着一回头,觉着身后有个黑影,凭直觉不敢再回头了,到了二里半村口,一吹口哨,我们知青养的赛虎狗蹿过来了,我向后一指,狗就冲过去,很快又折回来,肯定是一只狼,赛虎狗一看打不过,只好退回来。又过了一段,在我们二里半大队芝塬小队有一个娃在场院里被狼叼走,现场只剩下一只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