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镐著的《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上下)》讲述是有史以来首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本质属性做系统、深入、全面纵向剖析的著作,也是有史以来首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特异性做大视角横向比较的著作,其结论更是石破天惊——具有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发展特性的北京历史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不仅绝无仅有,而且独树一帜,是高踞于人类城市文明之巅的“人类文明圣殿”。不但如此,它还是孕育了远古人类、现代黄种人、新石器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地方,堪称“中华第一摇篮”;它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从上古时代走来并且始终永葆大都市地位的城市,堪称 “天下第一城”;它同时是不折不扣的“东方第一都 ”,在它红墙绿瓦的深处,蕴积着极为丰厚也极其深刻的东方文明内涵。所有这些事实是如此的清晰,早就蕴积在亘古以来的北京历史文化中,然而这些结论又是如此的陌生,会令每一个精于掌故的老北京人目瞪口呆。但只要你一卷在手,捧读《人类文明的圣殿 :北京(套装共2册)》娓娓道来的种种事实,一个让所有人惊诧莫名的北京城就会立即呈现在你的面前。
一座令人魂牵梦绕的城 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追忆 没有一座城市 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没有一段历史 这样激情澎湃又深邃神秘 首部全面纵向剖析北京历史文化本质属性的坚实力作 首部大视角横向比较北京历史文化特异性的扛鼎之作 王光镐著的《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上下)》是关于“天下第一城”的全景史话,一门博大精深的“北京学”横空出世。
王光镐,男,1947年生,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武汉大学考古教研室主任、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著有《楚文化源流新证》、《当阳赵家湖》(合著)、《商代无楚》、《甲文楚字辨》、《黄帝地望诸说考》、《黄帝史迹的研究与北京地区文明的起源》等专著及论文多篇,主持编写了《文物考古文集》、《明代观音殿彩塑》、《明清织绣》、《古玺印》、《中国明清瓷器》等专著,曾获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及国内有关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悠久性一远古时期北京地区的三大创世纪发展
一 人类的起源一“北京人”
二 新石器时代与农业的起源一“东胡林人”
三 国家文明的起源一中华始祖黄帝
四 结语l30
第三章 持续性一永恒的文明之光
一 原始时代l33
二 五帝时代l36
三 夏商时期l50
四 黄帝后人的蓟国
五 姬周召公的燕国
六 周燕代蓟l82
七 秦汉以迄明清l89
八 北京的城市文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悠久性一远古时期北京地区的三大创世纪发展
一 人类的起源一“北京人”
二 新石器时代与农业的起源一“东胡林人”
三 国家文明的起源一中华始祖黄帝
四 结语l30
第三章 持续性一永恒的文明之光
一 原始时代l33
二 五帝时代l36
三 夏商时期l50
四 黄帝后人的蓟国
五 姬周召公的燕国
六 周燕代蓟l82
七 秦汉以迄明清l89
八 北京的城市文明
九 结语
第四章 递进性一逐次提升的历史地位
一 原始部落与方国林立
二 诸侯国都
三 东北首府
四 从辽朝陪都到金中都
五 中华大帝都
六 结语
第五章 多元性一燕山南北多元民族及文化的生成与交融
一 浑然天成的文化中心
二 新石器时代的燕山南北文化
三 黄帝集团的南下及黄帝时代
四 燕山以北畜牧族的形成
五 畜牧族的南渐
六 结语
第六章 一统性一从多元一体到多元一统
一 历史性的转折,
二 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
三 奉行汉制的少数民族政权
四 多民族融合的中心
五 汉文明的大一统
六 结语
第七章 东方神韵一古都北京展现的多元一统风貌
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及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1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
2祭祀典仪
3京华建筑传承的中华信仰
祭天:天坛、日坛、月坛
祭地:地坛、社稷坛
合祭天地:山川坛(先农坛)
崇君:紫禁城]
祭君:历代帝王庙]
祭祖:太庙、奉先殿、御容殿
祭师:孔庙、文华殿
4沿革与发展
二 多元宗教及其建筑
1佛教及其禅寺
2道教及其庙宇
3伊斯兰教及其清真寺
4基督教及其教堂
5萨满教及其堂子
三 结语
第八章 人类奇观一戛戛独造的文明圣殿
一 引言
二 中国八大古都
1洛阳
2郑州
3安阳
4西安
5开封
6杭州
7南京
8古都北京的特异性
三 人类早期文明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古埃及文明
3克里特文明
4古印度文明
5中华文明
四 古典时代的雅典与罗马
1雅典
2罗马
五 消失的古城
1特洛伊
2庞贝
3佩特拉
4赫尔布伦
5科潘
6大津巴布韦
7吴哥
六 群星璀璨
七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悠久性 ——远古时期北京地区的三大创世纪发展 自开天辟地以来,人类起源、新石器时代革命、国家文明的形成是人类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它们都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头两次飞跃的意义正如世界史大师、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 “在史前时代的千万年中,有两大发展为以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即人类的祖先转变为真正的人类;其二是原始人从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这两件划时代的大事,即人类的形成和农业的产生。”至于第三次飞跃的历史意义,最精辟的论述莫过于恩格斯所说的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了。文明的政治表现是国家,正是国家机制的形成,导源了迄今为止的全部文明史。总之,这三大步飞跃标志了动物与人、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分野,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本质转变,堪称人类的三大“创世纪”发展。
这三大步发展既构成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也构成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部认识。自从人类有主体意识以来,这每一步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又是怎样延续并发展起来的,始终困扰着人们,成为永恒不衰的话题。这些话题除了它们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因为每一个古老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和记忆,都不能不从这三个阶段的发生与发展开始。
北京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文明中心,这早已尽人皆知。但如果说它还是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的圣地,是东方古老文化与文明的中心,恐怕让人始料不及。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因为索诸史实,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一次次历史巨变中,北京地区无不留下了令乾坤扭转、天地动容的辉煌篇章。而一旦当这些事实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后。需要重写的不仅是北京的历史,甚至还有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
一人类的起源一“北京人" 早在邃古的洪荒时代,当人类祖先刚刚挺直身躯在神州大地上蹒跚学步,就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一不灭的印记,就是举世瞩目的“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东北距北京市区约48公里。这里地处平原与山脉过渡的山前丘陵地带,背靠太行山,面向华北大平原,系山前暖区。其周围多石灰岩山峦,龙骨山就是其中之一。
多元地貌造就了龙骨山的独特环境,它的西北有群山环抱,东南有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南流。遥想当年,这里群峦叠翠,山光水色,是钟灵毓秀的一方宝地。据说从宋辽开始,这里就发现了丰富的古动物化石,因中医素称人药的动物骨骼化石为“龙骨”,故此得名“龙骨山”。
在水流的作用下,龙骨山及周边山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
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龙骨山考察,在洞穴中采集到一些啮齿类动物化石。1921~1923年,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合作,对龙骨山的洞穴进行了发掘。在发掘出的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中,先后鉴定出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一颗为石化很深的上臼齿,一颗为尚未露出颌骨的前臼齿。1926年10月,这一消息正式对外披露,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轰动。
这一发现当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具有完整而确实的地质资料的古老的人类化石,已经在亚洲大陆的喜马拉雅山以北首次发现。因此,早期人类曾在亚洲东部存在这一点,现在已经不再是一种猜测了。” 龙骨山洞穴的大规模发掘开始于1927年,由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主持。发掘伊始就发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牙,但此后便进入了长达两年多的沉寂期。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当夕阳正向山后缓缓滑落时,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腰系绳索,下到龙骨山北坡的一处洞穴内。借助一丝蔼蔼暮色,他在洞底蓦然发现了一个半露在外的头盖骨!这是一具相当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它的发现,标志了“北京人”的正式问世。
1936年,在贾兰坡先生的主持下,又接连发掘出三具猿人头骨化石,这些惊人发现有如接连不断的冲击波,使周口店这座默默无闻的小镇一夜成名,成为举世瞩目的考古学圣地。
这个出土了数具猿人头盖骨的猿人洞,后被命名为周口店第一地点。
这是一个天然大洞穴,东西长约140米,南北最大宽度约40米。洞穴内的堆积极为丰富,总厚度超过50米,可以划分为13个层次。经科学鉴定,这些堆积形成于70万年~20万年前,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人类学上特指的“北京人”化石最早见于第11层,最晚出于第3层,时代断限为距今46万年~23万年。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