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力量”的真正精髓并不在于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掌控他人,而是积极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因为无法从人性的角度克服自身弱点、发挥核心优势,是一切缺陷的源头和原因。
《人性的力量》为你精心提供了十堂人性课,你每天只需要花二十分钟的时间学习和反思,一个星期便能全面、深度掌握人性的力量,完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自我的强大。
完善自我的同时,你也将更容易解读他人的行为模式,赢得人心,让他人愿意帮助你,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获得优势。
而做到以上两点,你便能成为卓越、优秀的人,跻身金字塔尖,获得人生大程度的成功!
周维丽,著名心理咨询师,企业心理培训专家,长期从事工作心理学和员工培训工作,曾为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员工心理的系统建构。周维丽在华盛顿、洛杉矶、首尔、上海等城市组织了数百场工作心理学讲座,著有《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这些年我吃的都是不懂拒绝的亏》等畅销书。近年来,周维丽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多次人性研讨讲座,获得了数十万人好评,成为“人性成功学”的专家。
第一章人性和行为模式
人性的特点决定着人的行为模式、面对事物时不同的选择。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脱颖而出站到食物链的顶端,有些人只能在下层苦苦挣扎?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轻松地支配资源、驾驭人际关系、让人们为他服务,有些人却只能被支配、被驾驭呢?原因只有一个:是否能够洞察人性本质,利用人性之善,预防人性之恶,决定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成就!要驾驭人性,就必须从了解人性、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开始!
一、三个问题
1。从进化论开始
人性是一成不变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像一个人从三个月大的孩子成长为四十岁的中年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必定经历了复杂的人格变化,他不可能还是那个啼哭的婴儿,也不可能依旧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四十年的岁月中,他为了生存下来,必定抛弃了很多旧的东西,并拥有了很多新的人性的特点。
如果你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要告诉你的东西,你可能就明白了人类社会在几十万年的发展变迁中走到今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多数人的认识是,进化论向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演进。一只猴子在和无数物种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从树上爬下来,学会了直立行走,最终成为了地球文明的主宰。但是,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却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文明,猴群在战胜其他物种的同时,也进行了残酷的内部淘汰。
就像四十岁的大叔在成长中击败了众多的对手,才成功地跻身于中产阶层,支配着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财富。他的脚下有无数落魄并且充满敌意的失败者,而不是温情的祝福。
问题:与几百万年前的猴子或者襁褓中的婴儿比起来,我们是变得更善良,还是更残忍了?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这正是本书要为你揭开答案的地方,它关乎你自己能否在未来活得更好。
对“人性本善”论的支持者们来说,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他们都被最近一百年极为丰富的物质生产造成的文明假象迷惑了。他们觉得随着文明的进化,人性中恶的东西被逐渐淘汰、压制;善的东西得以保留,并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波士顿的一个社区慈善组织负责人迈克说:“在中世纪,做慈善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而今天遍地都是,人们都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可事实却是——
你乐意帮助一个人,是因为他对你没有威胁;或者,他只需要你施舍一点点对你来说微不足道的东西。
从这点上说,我们那颗乐于助人的心,和在家饲养一只宠物的动机有什么区别呢?
在进化的过程中,更强壮、更聪明的人得以生存,最自私和最不自私的人被淘汰。人性中的部分缺陷被保留且强化,而部分美德则发生退化甚至被无情抛弃。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活下来的人擅长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不是死板地坚持某种道德观念。人性的善和恶都是相对的,全看一个人到底需要什么。这是进化的结果,也是达尔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
对皈依美德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依照进化论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它合情合理,因为人性的基础永远脱离不了“生物性”。人和其他动物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在“决定是否从树上下来”时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而已。也可以这样说:第一只猴子迈出了一小步,人类文明迈出了一大步。在物竞天择的无情规则下,人战胜了其他动物,走到了文明的前端,但是至今为止,人性和动物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性仍然是富有竞争性和充满自私的,人的所有行为都只有一个目的:自我的生存和繁衍。
“利他行为”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你随时都会脱下来
亲爱的艾玛-J-芃琳娜小姐的故事起初是那么美妙,她在奥美广告公司上班,是一名收入颇丰的年轻中产。她住着一百一十平米的宽敞公寓(虽然是租来的),每天坐地铁去上班,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每天的心情都是温暖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如果你有幸看到她每月的消费账单,将惊讶而钦佩地发现艾玛每隔十几天就会捐给这座城市的穷人几十或几百美元,有的通过银行转账,有的是直接到附近的福利机构捐出了现金。
她生活在阳光底下,除了喜欢做善事,工作也很敬业。在办公室,你会看到一名始终为同事着想、事事为公司考虑的“五好员工”。这就是艾玛,漂亮又善良,积极又上进。就连向来苛刻的顶头上司瓦尔比都不好意思地觉得,我是不是要给她升职了?
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当然是的。但他没来得及宣布这项决定,公司在华盛顿的业务就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些事情可能会让他推翻自己的想法。奥美的销售部门失掉了一个与联邦政府在东区计划合作的项目,这意味着合同不可能被签订(将损失一大笔钱)。老板震怒之下,命令瓦哈比裁掉与之相关的责任人。
艾玛就在这次失业的人员之中,她默默地搬着箱子离开了那间站在窗边远眺可以望见白宫的办公室。
当生活变得困顿以后(四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你看到的艾玛还是那个“积极利他”的好人吗?尽管我们都能为这种状况找出各种迫不得已的理由,但她确实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搬出了舒适的大房子,住进了一间人均二十平米的廉价公寓楼。她不再给穷人捐款——不仅是终止了慈善行为,甚至开始在网上发言抱怨“那些深色人种杀死了自己的工作”(暗指公司的某位黑人上司把责任栽赃给她)。可怜的瓦尔比,假如看到现在的艾玛,他一定倍感吃惊。
这个案例是很正常的,也许没有人会感到惊奇。看看身边,我们现实中是不是总能遇到类似的事情?一个人平时的利他行为、这些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受人称颂的传统道德,实际上都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是一种低级的、自私的生物动机的产物。比如你在早晨可能还向同事苦口婆心地介绍闯红灯的害处,傍晚就为了早几分钟赶上末班车大踏步、昂首挺胸地穿越了红灯下的车流。所以这不是贬义的评判,而是站在客观、中性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事实——人性中的利他行为在本质上只是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并非一种单纯的属性。
在生活富足、有外延的情感需要时,人们非常乐于利他。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得到情感满足,何乐而不为呢?不论出于营造形象的需要,还是人际关系的企图,“利他”这件外衣都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当情况并非如此时?对不起,我只能照顾自己,甚至我会抢夺别人的利益来保护自己。这一点在进化论的源头就已经出现,一个吃饱喝足的猿人偶尔会帮那些弱小的同伴摘些果子,亲切地替他们端到不远处的山洞里;但是当他也没有东西吃时,就不会再考虑利他的问题。
只要你稍作观察就可以发现,这种人性特点在个体和组织的两种层面上都时有表现,从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并没有多少改变。而且,我们人类社会的大部分现象和人性的特点,在生物界都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故事。这意味着人性与其他动物的“生物性”没有任何区别吗?它们唯一的差别在组织性(我们人类有高度发达的组织能力)和智力。这恰恰是生命进化的主要部分。
利己的人性永远不会改变——但它可以不断进化
在达尔文看来,进化是偶然的和无目的的,而我们的生命基因也是自私与冷酷的。通过长达数十亿年的优胜劣汰与残酷进化,它们早就变得聪明绝顶,是宇宙中绝对理性的思考体,也是绝对功利的适应体。它们是现实派——生存是第一位的,利己永远不变。由基因来驱动的利己行为,就构成了所有的生命现象的源头和进化原理。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会陷入这样的苦恼境地:你会发现“事事只考虑自己”的行为难以在组织中生存,自私自利不那么好听,也让人反感。因此,利己的人性也在试图进化——从完全利己向利己利人的方向努力。在人性的世界里,就出现了很多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与完全利己的囚徒困境并存。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都有完全利己的心态,但却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作为自己的人性特征,因为我们知道这对自己其实是不利的。
于是,我们通常采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成功地建成一种互助互利的社会关系,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通俗地说,就是以“利己”为自己行动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但同时又能产生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结果。人们总在追求这种做法,来让自己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这正是人性进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