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田兆元主编,是国内外民俗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本书主要栏目有:特辑:非遗图谱研究、海洋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域外学人研究成果、青年学者园地等,展示了民俗学界国内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学术新秀崭露头角。
国内外民俗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展示了民俗学界国内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学术新秀崭露头角。
上海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卷首语卷首语《民族民间文化论坛》作为专业论坛,是汇聚上海乃至全国民俗学和非遗保护研究者交流科研成果、推进学术发展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学术平台。本论坛至今已历七载,发表了一批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一批年轻学者在前辈学者的提携勉励下不断在这一平台上崭露头角,并日益成为本研究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民俗学和非遗保护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学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化传统、地方习俗和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在内的民间文学,以及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和流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威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大挑战正现实地摆在所有民俗学研究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面前,当仁不让地承担这一使命是民俗学研究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民俗学研究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贡献的不二选择。
从中国民俗学学科自身发展看,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为民俗学和非遗保护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领域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对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重大学术问题,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吸引了民俗学研究者的目光,同样也成为众多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研究对象。民俗学研究者要在这一学术竞争领域发出声音,而且要在实践层面以更多的优秀成果扎实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迫切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视野,进一步扩大民俗学的学术资源,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各学科先进思想观点和科学理论方法,在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人文社科各学科的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民俗学作为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现代民俗学要在学术研究服务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一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发展要在继承前辈学术精神的基础上,以跨学科交叉互动的方法,持续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理论方法,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体现中国民俗学学派特色的综合研究新方法新理论;二是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力图把握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作出更大努力。
值此本论坛成果第五次正式出版之际,祝愿本论坛更好地发挥团结和凝聚本学科专家学者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精心策划选题和组织高质量稿件,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科研进展;同时,期待本论坛在所有同道的直接参与和协力支持下,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学术高地。
荣跃明
授权书.jpg
收起全部↑
田兆元,1959年生,湖北宜都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创办人。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汉民族学会理事,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等。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盟誓史》、《商贾史》、《文化人类学教程》、《神话学与美学论集》等多种,论文80余篇。研究强调综合地、多学科交融地研究中国文化,理论文献性与实践应用性并重,长于社会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各类传统组织构建的文化因素研究,对于商贾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独特的理解,对于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问题颇多思考,人类学与民俗学的视角是其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社会管理的主要关照方式。主要研究方向:民俗与地域文化研究,文化遗产资源与应用研究,神话学与民间文艺学研究。
特辑: 非遗图谱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的编制实践及理论建设蔡丰明
活态的文化传承: 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李宏利
非遗资源视域下节日传统的民俗资本化路径苏长鸿
编制民俗图谱的必要性、构成要素与重点
——以手工纺织类非遗为例王海冬
中国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毕旭玲
《白蛇传》传说图谱编撰的原则余红艳
海洋文化研究
舟山群岛与日本、韩国的船崇拜及其比较金涛
妈祖文化与产业发展之研究[台] 蔡泰山
东海龙歌谣的艺术类型与特定场景金庭竹
台湾现代海洋小说初探[台] 蒋忠益[台] 杨淑雅
从视域融合谈海洋文学的阅读意义[台] 柳秀英
城市文化研究
民间信仰、社会治理与公共文化建设
——以上海市三林镇西城隍庙会为例黄江平
元代上海城市民俗概论程洁
民间文艺研究
《华山畿》爱情意蕴审美及故事发生地新证李金坤
论“亚鲁王”的军事谋略思想杨茂锐
中国香囊文化试探徐华龙
域外学术研究
对少数民族的国内移民与国际移民研究的一些反思
[英] 王富文
海外华人对春节的记忆与文化认同
——以印尼雅加达为例[印尼] 范丽波徐赣丽
在日华人华侨公墓与后土神信仰[日] 松尾恒一,徐铭(译)
杜诗序说[日] 吉川幸次郎,孟伟译
青年学者园地
兔儿神传说和信仰冯瑶
盘古神话的母题探析
——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文献为依据谢灵君
中原地区回族婚庆习俗探析
——以河南省武陟县王李庄为个案程姗姗
南京剪纸传承人访谈及相关思考张裕朱玫洁
卷首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在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术概念,其内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群体传承基础的,通过语言、行为、活动等一些“非物态”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表达形式及文化载体(空间)。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正式提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口头性”(Oral)与“无形性”(Intangible)。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了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提出的学术概念,但是其内涵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它实际上是在“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创作”等这样的一些传统学术概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中国,“民间文化”这一概念很早就在学界与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内涵很大程度上与当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重合。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截至2010年,我国非遗资源中被列入普查统计的总量就已达到近87万项。这些资源散布在约960万平方公里的整个中华大地,江河湖海、高山平原、村落城镇、街衢巷陌,无处没有非遗资源的身影。我国广大的内陆地区,是中华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区域,这里长期以稻、麦、黍、菽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支柱,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方式无不与这种农业文明的基因相联系,因此,我国内陆地区的非遗资源也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色,诸如各种农耕生产习俗、蚕桑生产习俗、手工棉纺技艺、庙会、社戏、龙舞,以及神农、药王等神灵祭祀活动等,都是这种农耕文明的产物。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濒临大海,岛屿众多,当地的经济产业中具有一定的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因素,诸如晒盐、捕鱼、造船等,都是在适应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为适应这种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地区的非遗资源也带有了一定的海洋文化因素,诸如流行于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各种开洋节、谢洋节、海洋号子、码头号子,以及妈祖、海神祭祀等各种仪式活动等,无不是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产物。在我国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中,由于商业经济发达,手工业门类集中,因此这些地区的非遗资源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艺术文化特性较强、手工技艺形式众多的特点,例如北京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木版水印制作技艺、玻璃烧制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上海的乌泥泾手工棉纺制作技艺,印泥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素食制作技艺,毛笔、墨制作技艺等,都是在城市手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东北、西北以及西南部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他们有着与汉族居民不同的经济文化模式,因此也相应地形成了许多非常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非遗资源,例如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嘎达梅林》《阿诗玛》《梅葛》等)、民族歌舞(如藏族的弦子舞、锅庄舞、热巴舞、傣族的孔雀舞、维吾尔族的萨玛舞、赛乃姆等)、畜牧业生产习俗(如蒙古族的狍皮制作、马具制作,牛羊肉烹制,驯鹿、养驼技艺,赫哲族的鱼皮制作等)。总之,中国地大物博的特点,致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一种形态丰富、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布格局,充分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