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宋开始,水浒故事成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之一。《水浒传》是到了明朝初年,在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小说、戏曲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原本《水浒传》已不可得,现存的各种本子,可分成简本、繁本两个系统。所谓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已发现的简本有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四回本。繁本写得比较细致,也是流传最广的,主要改增的部分是招安之后的情节,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其中七十回本也称“腰斩本”,是金圣叹删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把原来的第一回改为楔子,并添了个卢俊义的噩梦作为结尾而成。本书为七十回本。
作为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水浒传》继承与发展了讲史话本的传统,其语言以口语为基础,简洁明快,无论是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都惟妙惟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鲁迅曾经指出:“《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小说叙事极富传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变化莫测,连环套式的结构也独具特色。“风雪山神庙”、“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忠义”是贯穿《水浒传》全书的思想主线。 水浒好汉之间的“义”,其表层是一种江湖义气,其内里则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举,有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他们是要以个人的英雄行为,济困扶危,杀富济贫,即所谓“仗义疏财归水路,报仇雪恨上梁山”。但“义”又是与“忠”相始终的。《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泊聚义的内容,但它又有忠君的思想,在很多时候,“忠孝”被放在首位,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
无可否认,《水浒传》中有些场景是血淋淋的,缺少温情和人文关怀。如李逵般的肆意砍杀,血迹斑斑的剥肉凳,都会让人从心底透出丝丝冷意,但透过这血的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现实的惨酷。
我国的古典小说,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尤为突出。经过与古典小说专家学者的座谈沟通,我们把中国古典小说(白话小说)依照题材内容的不同,大致划分出如下几个板块——
有讲述古代名臣断案的作品,拟称“名公断案系列”;
有反映历朝历代开国进程的作品,拟称“开国征尘系列”;
有以家族宗亲为核心的英雄传奇作品,拟称“家将英雄系列”;
有笔墨集中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品,拟称“市井风情系列”;
有传统武侠类作品,拟称“侠义雄杰系列”;
有名著大作的续书,拟称“名著续作系列”;
有表现人间欢愁冷暖的作品,拟称“世情万象系列”;
有揭露批判社会异变的作品,拟称“狭邪烟粉系列”;
有记述神人奇事的作品,拟称“奇人异事系列”等等;
当然,更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影响深远、成就辉煌的经典,拟称“金声玉振系列”。
将已然满目的所谓“系列化”出版进一步推向细化、规整化,是“华夏古典小说分类阅读大系”最根本的特色。强调“类型化”,既是对不同读者口味的关照,也是对我国古代小说一次有机的整合;“分类大系”的各个系列,分,则旗号鲜明,聚,则大大皇皇。
“分类大系”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阅读的便捷,选择了目前国内最权威、最流行的版本作底本,通过对疑难词的释义与注音,达成对阅读障碍的“清剿”,版式方面,采用了以降低读者视觉疲劳为目的的“稀疏化”设计。同时,这套精装书以比平装书还低的价位,更表现了它“接地气”的通俗化、平民化的特质。
希望“分类阅读大系”受到广大读者、收藏者的欢迎。
“水浒”的故事,源出于历史真实。《宋史》有载,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出现了《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等;元明之际,“水浒”戏已有三十三种之多,故事、人物、主旨各有差异,但“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的说法则是大体相同的。可见,由宋至明,“水浒”故事在这百川汇流的情形下,最终定型于一部长篇小说,是水到渠成的。
关于该小说的作者,目前一般学者认为此书为施耐庵所作,他的门人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做了加工。施耐庵,明代杭州人,此外并无太多记载。
原本《水浒传》已不可得,现存的各种本子,按照文字的详略、描写等文本元素(并非字数的多与寡),分成简本、繁本两个系统。简本的特点是记述简练,少写细节,文学性弱,只可作研究资料。繁本,主要有七十一回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三种。
目前所存较完整的百回本是万历本《忠义水浒传》,另有万历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百回本在“大聚义”之后只有平辽和平方腊的故事,稍后问世的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平田虎、平王庆的故事。明末,金圣叹删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把原来的第一回改为楔子,并添了个卢俊义的噩梦作为结尾,全书有楔子及七十回,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此“七十一回”本保留了原书最精华的部分,在文字上做了修饰,三百多年来流传甚广,以至于在民国初年,许多读者竟不知“水浒”故事还有别的本存世。
本书即是金圣叹的“腰斩本”。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字若彩,号圣叹,江苏吴县人。幼时生活优裕,虽读诗书,却偏爱“水浒”。他十二岁时开始点评《水浒传》,“日夜手钞,谬自评释”,试图向世人揭示“读一切书之法”。他反复修订、精益求精,至1641年才定稿付梓,一时间盛赞如潮。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处置与评点,是他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
《金声玉振系列 华夏古典小说分类阅读大系:水浒传》: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
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卖买顺当。主人家有个女儿,就招了小人做女婿。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两个,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李小二就请林冲到家里坐定,叫妻子出来拜了恩人。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妇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自此,林冲得店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光阴迅速,却早冬来。林冲的绵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人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李小二道:“官人请甚客?”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那人叫讨副劝盘来,把了盏,相让坐了。小二独自一个撺梭也似伏侍不暇。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人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什么。”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什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得是。”便人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什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正说之时,阁子里叫:“将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