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样本:温州民营经济创业史(套装上下册)》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宏大视野,并以中国民营经济的样本“温州模式”来观照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不仅全方位梳理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快速崛起的成功因素,而且总结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当前民营经济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与资本困惑。
温州改革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民营经济成长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史。《中国样本》详实记录了温州民营经济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商业品格。 该书无论是对于了解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还是为今后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一看。
温州地灵人杰。
1978年,一批悄然而起的个体工商户,顶着压力艰难起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风浪中觅商机。此后追求富裕生活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温州人,逐渐加入创业大军,历经艰辛拼搏,渐成燎原之势,以致形成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效应——“温州模式”。
但是,“温州模式”的产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在人们的意识中,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经济是划等号的。因而,领先一步走非公有制经济的温州,要排除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温州究竟姓“资”姓“社”,还是一直困扰着温州民营企业界人士的心头之“痛”。值得庆幸的是,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从中央到地方,仍有不少有识之士一直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中,主政温州的党政领导干部,顶着压力和温州人民一起艰苦创业,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鞠躬尽瘁,终使温州“正名”,并形成现今声名遐迩的“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
本书的第一作者,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周德文院长,虽然不是温州人,但在温州工作的机遇,使他有机会融入温州的改革开放。他以学者的视角,从宏观方面阐述了温州民营经济的成长经历;也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的身份,从微观方面来察看一个个早已熟悉的温州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剖析企业走过的创业道路和企业家的心路历程。因此,这本书,对想了解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脉络,解读“温州模式”,洞悉“温州精神”实质内容的人士来讲,是很值得一读的。
现实很残酷,明天会更好。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造成的全球经济影响,无可避免地波及温州。温州的民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
为有效地应对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温州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温州精神,已着手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预计,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搏击出来的温州民营企业,凭借应对市场变化的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一定可以变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机遇,在新一轮的创业和博弈中,浴火重生。
郑胜涛
2010年11月1日
中国样本(上)
第一章 曙光乍现
第二章 小人物
第三章 一座城市的原罪
第四章 光明行
第五章 冰火两重天
第六章 豪气冲天
第七章 势不可挡的力量
第八章 温州年
第九章 金融大灾难
第十章 夏天里的一把火
第十一章 喧哗与宁静
第十二章 寒流
第十三章 柳市之殇
中国样本(下)
第一章 走出去
第二章 百舸争流
第三章 半边天
第四章 交锋
第五章 正本清源
第六章 未来去往何处
第七章 岁月无声
第八章 悲喜交织的故事
第九章 时代的晚上
第十章 千禧年
第十一章 迷梦之巅
第十二章 嬗变
第十三章 躁动
第十四章 挣扎与伤痛
第十五章 绰影红尘
第十六章 显山露水
第十七章 潮扣温州
第十八章 涅槃
第十九章 大救赎
第二十章 一些想要补充的话
所谓巅峰,就是当人一个转身,无论走哪个方向,就开始了下坡路。过去几年,当生意鼎盛时,“大王”们是整个城市最忙碌的活跃分子。突然,好时光不在,一场变故骤然降临。
改革刚绽萌芽,远未如火如荼,匮乏的市场处处冒着商机,只要敢扛起经济大旗,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从经济学角度看,“八大王”财富积累显得易如反掌。不过,对领跑者造成致命冲击,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不是市场规律,而是阴晴不定的政策。“大王”们身不由己卷入到一场风波之中,遭遇严重挫折。
1982年1月11日和4月13日,国务院两次下发文件:“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属于哪个单位,不论他的职务高低,都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允许有丝毫例外,更不允许任何人袒护、说情、包庇。如有违反,一律要追究责任。”在这场全国性的斗争中,因私营经济而备受争议的温州成为重灾区。
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副省长袁芳烈出任温州市委书记,受命到温州治“乱”。袁芳烈雷厉风行,决心割掉温州的“资本主义尾巴”。他认定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最严重的地方在柳市。很快联合工作组进驻柳市,一场轰轰烈烈全范围内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运动正式展开。“大王”们这样的出头鸟自然首当其冲,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时称“八大王事件”。
这些温州“名人”,经营企业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应付这场来势汹汹、措辞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的运动更无经验可谈。他们慌了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结局大都暗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诘难,胡金林第一个做出了反应。他扛上一袋六万元现钞,主动找到工作组,补缴了17个月的税款。他以为这样可以给工作组一个交代。可是事情的发展方向远远超出胡金林的想象。大街上挂着“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行为”的横幅,有三四年没有响过的大喇叭整个白天不停息地用强硬口吻宣传政府的大政方针。看到苗头不对,胡金林干脆关了门市部的卷闸门,带上新婚妻子去全国旅游散心。
两周后胡金林回到柳市,发现税务部门在他的门市部水泥柱贴上了一张白纸红章的文件,通知他营业税从0.35%连补带罚上调增加到6 9/6。再过了一个月,工作组告知他,“从现在起,不得外出,必须随叫随到,等候处理”。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都直接或间接表明,胡金林将是下一个整顿对象。此时,其他的大王们已经陆续被叫到工作组,且进去就没有再出来。
日子变得动荡不安,胡金林每天托关系打听上面的动静。某日黄昏,一位关系要好的干部骑着自行车路过他家门口,停下来小声说:“不行,要下大雨啦”,然后迅速离开。胡金林转身奔回屋子,从抽屉里拿出准备好的500斤粮票、2000元现金和各种证件,连妻子也来不及告别就仓惶出逃,开始了两年“没有目的地的旅游”。第二天凌晨,警车浩浩荡荡地停在他家门口,胡金林早已逃出柳市。两个月后,公安部全国通缉胡金林,罪名是“投机倒把”、“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胡金林从上海、北京流窜到东北,甚至在曾经土匪猖獗、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老巢夹皮沟躲了一段时间。两年后,他结束流亡生活悄悄溜回柳市,当夜被捕获。警察告诉他说:“通缉令还在,必须抓你。”第二天,乐清广播站报道:“全国经济要犯、‘八大王’之首胡金林抓获归案。”在监狱,胡金林被关在重刑犯单间,他彻底绝望,甚至做好判重刑乃至死刑的准备。谁知道66天后,他先取保候审,然后案件撤销。
潜逃的还有郑祥青、李方平、王迈仟与郑元忠。出逃前,柳市工商所多次“传讯”郑元忠,要求他写如何投机倒把发家的检查材料。写到第29天,实在愤懑难当,郑元忠抓起墨水瓶扔向隔离审查室的墙上。之后抓住上厕所的机会,他潜回家中,拿了8000元现金,跳上村后小河的一条小船,开始长达20个月、历经几十个省、市的流亡漂泊。可最终的结局仍是以“投机倒把”的罪行锒铛入狱。牢一坐就是186天。而另外三人命运也殊途同归,相继落网判刑。
在全国公安的协力严办下,其他几个“大王”的前途虽各有乖舛,但大抵相似。转眼之间,他们从人生顶峰跌落到生命的谷底。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命运不是逆流而上,而是不得已随波逐流,淹没于滚滚红尘。
最早被逮捕的是最年轻的程步青。乐清专门为此召开公审大会,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台,接受批斗和唾骂。叶建华则是在家给孩子洗脚时,被通知到旅馆谈话。一进门,手铐就铐住他的双手。回忆当初,叶建华眼神迷离,眼眶泛红。
唯一逃脱惩罚的是刘大源。关于此人,有文字记载如下:
1967年夏,刘大源弱冠之年,温州大旱。前后131天,柳市未降滴水,十夹河干涸见底,整个虹柳平原哀鸿遍野。乐清水库枯竭,不能发电,刘大源做煤油灯来提供照明,一天内能做100多个,全部热卖一空。他后来做了一个铁箱,把煤油灯生意换来的5000块钱放进去。四年后,这个灵活的年轻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小铁”师傅。一晃十多年,他被称为柳市“八大王”。在这期间,柳市经历了个体经济缓步觉醒的过程。
1971年,一社队企业生产煤油钻开关,急需1万件3×25螺丝,寻遍各商店没有着落,便求助于刘大源。神通广大的他四处购齐所需螺丝,赚了一笔丰厚的差价。自此,刘大源摆起螺丝摊。尽管他得到一个国营企业招工指标,可敏锐地感觉到商品气息正逐渐渗透着柳市,便毅然选择了放弃。
1978年,柳市五金电器风生水起,大批量的螺丝需求催生市场。刘大源赶到上海,一周内收集到300公斤螺丝。码头到轮船有500米距离,他将螺丝分成四担,来回搬运。当螺丝全部装到船上,他早已汗流浃背。口渴难忍,想进船上餐厅喝水,服务员见到他的寒酸,直接当着众人面拒之门外。不过,刘大源的螺丝种类越来越多,达到17000多种,无论怎样少见的螺丝都能在他这里找到。《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听到“螺丝大王”的名声,决定调查是否货真价实,想方设法找了两种极为罕见的螺丝要求配。刘大源看到螺丝,马上说:“有!”记者惊奇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