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资源开发、社会生产与环境变迁三个核心问题。资源开发研究侧重于水利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生产研究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环境变迁研究则主要探讨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的演变;注重分析各地区经济环境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对中国经济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供相关专家和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中国经济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经历了许多王朝的统治。由于各王朝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加之各地区的经济环境存在差异,因而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自20世纪以来,海内外的一些学者曾对中国经济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不少学术专著,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笔者在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也对中国经济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即是笔者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心得。
研究中国经济史,首先要关注经济领域的生产问题。因为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我国古代的农业属于“大农业”的范畴,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除农业之外,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重要。故研究生产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商业生产。生产虽然是生产者的事情,但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统治者的生产政策对它的影响尤为深刻。如果统治者的生产政策比较开明,调动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经济就会发展。反之,如果统治者制定的生产政策违背了经济规律,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经济就会倒退,甚至崩溃。从大量资料来看,历代统治者发展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劝课农桑、调整田地、轻徭薄赋,尽量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
农桑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观管仲、贾谊、王符等思想家言论,莫不以农桑为天下之本。大抵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皆以“劝课农桑”为己任。如唐玄宗自开元初年即“急于务农,不夺人时”,“兢兢业业,励精政道,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①。把“劝课农桑”作为一种政策,提到了很高地位。从数量众多的《处分朝集使敕》②和流传甚广的《令长新诫》④来看,“劝率农桑”、“青旌劝农”在当时已被列为刺史、县令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是考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刺史、县令的升降有直接的关系。在“课最超等,必议升迁;循默守常,必加黜免”④的原则下,地方长官在“劝课农桑”方面大都或多或少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说,劝课农桑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劳动者的生产潜力。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王制时代,土地属于国有。商周时期盛行井田制度,天子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一定数量的土地,其中即包括井田在内。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到了帝制时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初实行爰田制,后“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黔首)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在此基础上,推行土地私有制。两汉时期,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其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土地私有化的倾向与日俱增,自耕农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王朝不得不调整土地政策。西晋实行占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度。其中均田制实行的时间较长,影响也大。均田制度是北魏创立的一种土地制度。
王双怀,男,汉族,1961年10月生,陕西铜川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曾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参写著作20部,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代表作有《中华日历通典》、《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中国西部开发史研究》、《历史地理论稿》、《古史新探》、《唐代历史文化论稿》、《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等。
丛书总序
前 言
第一编 资源开发
先秦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水利与农业
唐代水利建设的成就
明代华南的耕地及其种类
明代华南水利事业的发展
明清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营造法式
第二编 社会生产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十二金人”考
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经济形势
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唐都长安的盛衰及其影响
明代华南的农业生产
中国近代的鸦片问题
新时期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
第三编 环境变迁
曲江风景区的环境变迁
五代时期关中生态环境的巨变
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