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力求内容创新。首先是框架方面,在"场域"的框架内论述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以相互联系的场域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联系性及具体的联系方式为线索,构建了一个成一家之言的"言说框架"。其次,话语形式的方面,该著作借鉴了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文化习性"与"文化资本",并给予了灵活而富有成效的使用,从而使文论构成了一套有个性、有灵气有理趣的话语言说技巧与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其三,观点的创新方面,首先在于总体观念的创新,预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论述关中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脉象来印证神圣文化的承续力量,这一预设达到了目的。论文运用详实的史料,通过强劲的思辨,很有力的揭示了这种"互动"中的内容、情境、方式及相应的审美特性,提供了认识关中文学场的特征的新观点,其次在于具体观点的创新,如关于史官文化与关中当代文学场建构关系的阐释很是精彩,常常闪现独见的思想火花。
当代文学场呈现为一种可资探寻的空间,它本身具有当下性、潜在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占位空间。因此,对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和建构的探索,不仅是空间占位的描绘,更有时间跨度上的追溯,而支撑场形成的构型力量,则是关注的焦点。一个具备时空立体空间和动力机制的地域性文学空间,突破平面化的单向言说,向着文学场的多元综合力量敞开,这些构成了系统分析的内在动因。于是,文学场在审美文化史视野里成了一种文学生产场,场域持守着文化习性,成为构造场的文化性向,文化资本的积聚获得了承续和文化再生产的效应,如此,我们探究当代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就获得了理论预设的进路。
运用社会场域理论方法,以当代关中文学场为案例,介入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对于研究地域和审美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首先,以文学场域来照应地域文化风俗传统,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在综合的文化场域架构中凝聚审美质素;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追溯文化传统,用独特的地域文化习性来标注地域文学场的某些特性;最后,这种方法也便于我们从横向和纵向的立体文化统序中找寻到当代文学承继的传统审美文化效能。
当代关中文学场是以当代的关中文学为基本定位,立足于艺术本身的规律来做出的界定。文学场是处在社会空间大场中的一个自主性场域空间,用地域名称“关中”来加以区域限定,主要目的是用关中的地域文化来限定区域性文学场的边际,由此可以看出,决定关中文学场入场权最关键的是看某一文学征象是否含蕴着关中文化的综合特性,如关中文化中的理性意识、精神气质、风俗习尚等。换句话说,凡是受到此文化函育,表现出关中文学综合特质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都可以成为关中文学场的构建要素。从这个意义上,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就是对依托关中地域中深厚的思想、文化、精神积淀培育出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习性建构而成的综合性文学系统的探索。
查看全部↓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中文学场与关中历史文化
一、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地域
二、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关中
三、关中文学“场”的显现
四、当代关中文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文学场
一、文学场域理论的合法性
二、审美文化史视域下的思考向度
第二章 关中文学场的根性文化之史官文化
第一节 史官文化与审美习性
一、史官文化与关中地域
二、史官文化的精神传承
三、史官文化函育下的关中审美习性
第二节 史官文化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建构
一、史官文化与文学场的天然关联
二、史官文化对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建构
三、史官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本
第三节 史官文化在文学场中的运作模式
一、历史理性的人文化成
二、参与性对象化
三、话语蒙太奇与对位、闪回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当代关中文学场的思想渊源之关学思想
第一节 关学思想与文化习性
一、关学思想场的建构历程
二、关学思想参与社会场域的方式
三、关学思想:一种持久的文化习性
第二节 关学习性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建构
一、关学习性与关中文学场
二、关学对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建构
第三节 关学思想在当代关中文学场中的运作机制
一、关学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特性
二、思想文化场的有效配置
三、文化习性的体察、回溯和反观
四、主题意蕴的内向升华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当代关中文学场的艺术劲力之英雄精神
第一节 英雄精神与关中文学场的生成
一、英雄精神
二、关中地域中的英雄精神
三、英雄故事与人文关中的不解之缘
四、关中英雄精神的审美特征
五、英雄精神与关中文学
六、一种刚健有为、传承不息的文化习性
第二节 英雄精神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建构
一、提供一种崇高健康的文化母题
二、形塑时代新秩序的积极参与者
三、气力沉雄的审美风尚
四、英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资本
第三节 英雄精神在当代关中文学场中的运作机制
一、“介入”与“超越”
二、召唤生命的“力”和“美”
三、从个体韧性向民族韧性的升华
四、反英雄:英雄精神的逆向反冲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多元视角中的当代关中文学场
第一节 多元文化促动下的当代关中文学场
一、处在嵌套中的当代关中文学场
二、开放性的关中文化场和文学场
三、当代关中文学场与世界文学场的互动
四、“西部化”的当代关中文学场
第二节 批评与拓进:当代关中文学场发展浅析
一、当代关中文学批评场
二、批评场促动下的当代关中文学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当代关中作家小传
一、柳青
二、杜鹏程
三、王汶石
四、李若冰
五、邹志安
六、王宝成
七、陈忠实
八、贾平凹
九、红柯
十、高建群
十一、叶广芩
十二、杨争光
十三、冷梦
十四、孙皓晖
十五、冯积岐
十六、方英文
十七、和谷
十八、李凤杰
十九、程海
二十、莫伸
二十一、王久辛
二十二、王云奎
二十三、贺绪林
二十四、吴克敬
二十五、杨玉坤
二十六、秦巴子
二十七、朱鸿
二十八、景斌
《神圣的地域文化承续: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探源》:
(四)文学场中的特殊资本
“资本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它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内在规律性的原则。”(皮埃尔·布迪厄,1997:189)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所探讨的“资本”概念显然不同于马克思等人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概念,他将资本的概念和伴随这一概念的积累物及其全部效应重新引入了社会诸场域(如政治权力场、文化场、文学艺术场、科学场等)的分析中,这种资本概念打破了传统狭隘的经济利益为原则的观念,把它引向了一个可以表现超功利性的领域,将利益交换的那种“掩护性”的外壳抛去,文化资本的概念也就浮现了出来。文化资本有三种状态:①具体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形式;②客观的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体现,或者是一些理论、问题的批判;③体制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因为这种形式赋予了文化资本一种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在特定的文化场中,文化资本具有人文化成的强大内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彖传》),这里的“人文”就是一种积聚的资本形态,这也正说明了文化资本对整个社会场域的形塑功能。
文化资本存在于地域性的社会场域中,在“通变”的文化策略下,资本完成继承和再生产。文化资本是“可以转化成习性的外部财富”(皮埃尔·布迪厄,1997:195)。它可以经由行动者的积极习得和参与,来集聚文化资本。对于文学作家来说,文化资本完成利润转换的有效形式是习性,习性可以参与到场域结构的内化之中,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学作品从创作到消费接受的过程,通过文学的生产一传播一消费一接受的链条,文化资本完成了继承性和再造性的有效传递,其间流动的文化资本收益,远远超越了仅仅是经济资本交换的利益所得,由此带来的文化收益(例如,文化名片效应、作品带动地方旅游,带来影视、网络的收益)便是文化资本的外显。因而,关中作家在运作场域中的文化资本时,他们的作品就会显现出浓厚的资本积淀的意象,如古城墙、皇陵、陶俑等,在这些征象超越的物质层面上无不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资本积聚。
还有一部分文化资本是作为象征资本,积蓄成为获得更多文化利润的能力。象征资本是不同于经济资本的一种虚拟的资本形式。我们从“善行”可以赢得“感激”这一事实中找到根据,它是可以积累的形式,不能用简单的物质来衡量,都可以在精神世界里得到合法性的认可。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为了生存而辛勤劳作,这是生存利益之所需,而为了确保这种利益资本的合法性持续,民间土著谚语就产生出了象征资本的效果,法国谚语说:“为土地付出辛劳,土地一定会做出回报。”(皮埃尔·布迪厄,2003:183)中国也有“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说法,这就是一种言语象征资本。民间的“土地爷”“土地庙”就是将人与土地的关系,转化成为一种象征资本式的关联,人对土地的敬畏关系,俗话说“寸土寸金”,借助于象征资本的方式,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在关中文学场中还蓄积着诸多象征性的文化资本,例如,《白鹿原》中反映原上人生存法则的民间谚语“房要小、地要少,买个黄牛慢慢搞”,“房”“地”“黄牛”正是一个个富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根据场域习性原则编码后,就超越了本身的指称意义,获得了更大的资本象征效能,成为民间场信奉依循的守则——节制欲望、稳扎稳打、绝不张狂。文化象征资本在社会场中发酵后,就可以成为控制文学场中行为人行为的关键限定因素。
……